歷史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5 08:43:00
導語:歷史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關于研究性學習的含義,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可以貫穿于各科各類學習之中。狹義上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的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目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就是要為學生建構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將所學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與實踐的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活動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開發學生的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那么,作為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貫徹到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呢?
一、深挖教材,調整思路,將接受式學習與問題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推進研究性學習不能離開我們的基本教學環境,現階段大多數學校依然要以課本為主要的教學媒介。因此充分挖掘教材,使現有教材內容在新的教學理念統帥下,為推進研究性學習服務,就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在實踐中我們將課文內容的處理方式進行了大膽的調整,以問題為中心進行組織,按照“創設問題情境→提供科學依據→探求問題解決方法→得出科學結論→運用新知解決新問題”的程序進行安排。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我們力圖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凸現問題的提出、對問題的分析、解決途徑的可能選擇及對解決之道的歷史選擇等。使原先的接受式教學轉變為發現式教學,引導學生將原先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與歷史對話的發現之旅。如我們在講授初中《中國歷史》第四冊第十一課“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戰”時,就對課文進行了如下整合:(1)將整個課文整理成需要探究的問題:①1940年,面對集團一方面消極抗日,一方面誣蔑中共是“游而不擊”的現實,中共若要堅持抗戰防止投降,該采取什么行動?②假若你是日軍最高指揮官,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你希望中國戰區呈現什么景象?中國人民會怎樣對付你?③假若你是中共的最高領導人,面對根據地的困難,你將用什么辦法度過難關?(2)以所學知識為背景,請同學們就以上問題提出設想。(3)小組討論,就各自設想的可行性進行討論,并在討論中進行綜合豐富,最后形成小組建議。(4)公布成果,接受提問。(5)研究課文內容,分析為什么當事人會采取那樣的行動,在他們的行動中有什么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通過這樣的整合,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使久遠的歷史事件與豐富的現實生活產生了聯系。學生們在主動的學習過程中主動建構了自己對歷史的理解。這也許正是我們教授歷史的目的之所在。
二、布置開放性作業,讓問題在實際的工作中浮現出來。
歷史本來就是豐富的、多側面的,因此我們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內課外的資源加以整合。如在講到十年時,布置了“聽爺爺奶奶講”的作業。在講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章時,布置了“我們家的變化”,讓同學們通過對身邊歷史的搜集整理,積累感性知識,從而促進了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三、把握契機,捕捉問題,促成研究。
實踐告訴我們,在科學研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們的問題,有時甚至是一些與教學任務本身沒有太大關系的問題。研究性學習的主旨就是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機會,因此凡是能夠激發學生們興趣的問題都蘊涵著激發研究行為的契機。例如我們曾利用一件看似一般的事件促成了一次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并形成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 上一篇:調水局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 下一篇:中學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