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創新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05 09:44:00
導語:歷史教學創新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學生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社會的變化,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更高的自學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只有及時獲取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同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當務之急,下面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
一、創新意識的培養
馬斯洛說:“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強調的是性格上的品質,如大膽、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認可,即一切能夠造成這種普遍化的自我實現創造性的東西,或者說是強調創造性的態度、創造性的人。”根據初中學生具有好奇性心強,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強的明顯特點,教師應讓學生感到進行大膽想象,智力冒險是合理的,培養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意識地提醒學生成為創新性人才,獨創性人才。如以討論、辯論等形式,使學生各抒己見,想人之所不想,見人之所不見,做人之所不見。從而優化學生的創新心理環境,激發他們想象的沖動,聯想的新穎,思路的開闊,每一堂課,我都要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大膽的想、問、辨。剛開始絕大部分同學膽小,也不知如何提出問題,我就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講維新變法運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沒有慈禧太后發動的政變,你認為變法的結果會怎樣?鼓勵學生大膽的作答,只要能積極思考回答,不論答案正確與否,都給予表揚或肯定,這樣,課堂氣氛活躍了,思維打開了,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書上的內容,還將課外知識,已學過的其他知識聯系起來,融會貫通,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許多學生能在老師引導下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對學生的關心、尊重及盡責的美好情感,促使學生內心產生積極效應,從而轉化為創造性和內驅力,激活他們的思維主動性、創新性。如講《明末農民戰爭》時,一位原發言就臉紅的學生,卻自告奮勇地根據所學知識,對“闖王進京”作了創造性的場面描述:“1644年3月19日中午,李自成頭戴氈笠,身穿青布衣,肩背弓箭,腰懸寶劍,騎著高頭大馬,率領農民軍官兵雄赳赳氣昂昂地進入北京城。城內百姓,張燈結彩,歡迎農民軍進城……”通過創造性的描繪,一個保持勞動人民本色的農民起義領袖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學生如身臨其境,分享到農民軍推翻明朝封建統治的勝利喜悅。這位學生的發言也博得了滿堂彩。可見,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有效調動了學生的潛意智能,并使之成為創新意識的策源地。
二、教會會學,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授之以漁。教師應該教會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親自獲得知識乃至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學生的“學習”明確解釋為“學習如何學習”。顯然,掌握學法是現代社會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當今世界教學改革的新趨勢,也是現代教學論的新思想,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應把示范價值的教法轉化為學法,教師只有讓學生學會讀書,才能傳授打開信息之門的鑰匙,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學巔峰的階梯。
例如:世界史中有關改革的問題。日本、俄國等國發生過重大的改革,我重點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內容、影響,使學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歷史發生轉折,從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那么,在以后學習“明治維新”的時候,我就讓學生參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學生就會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作借鑒,從而得出。由于封建統治的危機,階級矛盾尖銳,內憂外困,同時辯出兩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隸社會的階級矛盾尖銳,后者是封建社會的內外交困的危機,每當講完同一類問題時,都要總結出這一類問題規律性的東西,分析共性和個性;當講完所有改革時,我引導學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學生能歸納出“落后的制度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導致危機的出現”,能夠從現象分析到本質。通過實踐,我認為,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要教給學生會學知識,學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練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從“教會”到“學會”,再到“會學”的過程。只要讓學生自己“會學”,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斷地汲取時代的“活水”。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標新立異
“疑乃學之始”。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對于神機妙算、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諸葛亮,我認為教材只從正面談到他的智慧、才能,而歷史上的諸葛亮非“不食人間火”的超人,他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當我這樣說以后,同學們立即來了興趣,各抒己見,有的學生提出了諸葛亮的不聰明之處:①用人多疑,不會招賢;②事無大小,親自過問;③實無大事,缺少勇氣和判斷。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提出疑問,這一行為本身就蘊含創造思維的火花。為此,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是這樣,可不可以那樣。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大膽提出問題,不唯書,不唯上。“標新”和“立異”都是一種創新,它的關鍵在于“新”和“異”,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創造。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與別人不同的見解,敢于打破“常規”,敢于在“新”和“異”上做文章。當然,“新”和“異”并非隨心所欲,毫無根據。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史實,進行科學的符合實際的評價、判斷,不能為創新而創新,嘩眾取寵。
“創新意識的培養”,“學會到會學”的飛躍等創新教育的嘗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另外,必須注意的是培養創造性的同時,教師一定要強化自身的創造意識,調動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塑造其創造精神,以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為宗旨,以實施素質教育為目的,不斷探索和改進,才能益完善。
- 上一篇:歷史教學現代教育論文
- 下一篇:歷史教學課程問題應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