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與整合論文

時間:2022-07-12 04:04:00

導語:談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與整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與整合論文

論文關鍵詞:初高中歷史教學街接整合知識結構認知課程理念

論文摘要:如何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的街接問題,是街課程高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可以嘗試以具體教學實戲為基袖,在初高中知識結構層面、學生認知層面及課程理念等方面進行初高中歷史教學的街接與整合,從而使學生更好的學習高中歷史.

新課程在歷史學科體系上的最大變化是將原來的通史體例改成了專題史休例,新體例的學習是以初中通史體例的學習為基礎的,由于目前多數初中并不重視歷史,因此學生基礎較差,進入高中后不能適應專題史學習。這樣,為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便有必要對初高中的教學作適當的整合和優化。下面就以《抗日戰爭》一課為例,談談初高中歷史教材的銜接整合問題。

一、知識結構層面的銜接整合

初中“通史+單元”的形式,基本按照歷史發展的線索,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編排。要求學生初步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基本規律。在單元主題突出的同時,兼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線索性和整體性。高中課程內容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組合,打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以“模塊十專題”形式構建了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內容,必修包括政治、經濟、文化3大模塊共25個專題:選修含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等6個摸塊。

初中學習是高中繼續深化學習的基礎,初高中歷史課程不應該也不可能是簡單的重復,為便于整合,把初、高中“抗日戰爭”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作一對比:

初中課標列出7條要求,全面而具體,基本以掌握基礎知識為主。具體表述則側重于史實,有蜻蜓點水之感,基本不要求深入分析,但力求全面而簡約地呈現14年抗日戰爭的全部過程。

高中新課程采用專題形式,課標只列出4條要求,主題突出,視野開闊,注重理性思維和探究能力.

學生在初中己經學過抗日戰爭,而且是3課時,而高中人教版教材對于抗日戰爭只孤零零地列了三個問題,而這三個問題既沒有時間上的連續性,也沒有知識內容之間的邏輯性。這樣的結構既不利于學生學習,也不利于教師教學。按照這樣的教學結構實施教學,很難使學生準確理解偉大的抗日戰爭。

基于以上分析,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如一下:

一、回顧歷史—血腥野蠻地侵略(侵華事變、滔天罪行)

二、探究歷史—不屈不撓地抗爭(過程、勝利原因、意義、特點)

三、感悟歷史—讓歷史告訴未來

整合后的三級標題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首先,主題突出,一目了然,清晰地構畫出本課的兩條主線。“日軍的野蠻侵略”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同時,又突出了新課標的四個主題:“日軍侵華罪行”、“全民抗日運動”、“全民族抗戰”、“中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層次分明,關注過程。

二、學生認知層面的銜接與整合

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通過初中歷史的學習,學生己初步掌握了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同時通過各種媒體,也接收到大量與抗日戰爭有關的信息。但這大都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沒有上升到科學的理性認識。

從學生的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認知結構的完整體系基本形成,思維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維的轉化,抽象邏輯思維占據優勢地位,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有了很大的發展;高中生情感豐富,意志力增強,興趣更廣泛和穩定,自主參與的愿望和學習動機更強烈。這一切都為課堂開展參與式、探究式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在處理《抗日戰爭》的重點問題“不屈不撓的抗爭”時采取探究的方法進行,設立了如下探究問趣:

探究一:以新聞會形式來探究抗戰時期國共兩黨為抗戰所做的貢獻及其相互關系。

探究二:通過謎語趣聞的方式引出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探究三:通過資料數據比較分別得出抗日戰爭的地位。

探究四:結合以_L分析,簡要指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具有哪些特點?

最初這么設計,我還心有余悸,擔心學生沒有興趣不堪意去做,即使做也怕做不好。然而事實是學生給了我很大的驚喜,不但積極性非常高,而且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程度是相當出色的,也充分休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所以我們更應該去相信學生,更多的給他們發揮的空間,那么學生的收益就不僅僅是高考成績那么單純了。

新課改條件一下,我們歷史教學尤其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而筆者也認為歷史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震握卜一一以及震撼之后帶來的長久的思考。而仔細品位一下抗日戰爭給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沖擊,應該是一個絕佳的情感教育素材,所以為使學生的思想認識進一步升華,在解決了兩大主線之后,又設計了“感悟歷史”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反思:

60多年過去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那場罪惡的侵華戰爭到底給中日兩國帶來了什么?中日兩國的人們對待戰爭的態度又如何?多媒體展示圖片資料:

1.展示日本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圖片、西德總理勃蘭特在波蘭下跪圖片及文字

2.中國:趙薇日本軍旗裝圖片(我不懂這段歷史)

3.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訴訟原告團團長兼總代表、2002年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王選圖片及文字

課堂感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從中得到哪些感悟?我們應該怎么做?

學生發言后,教師強調:“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強調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只有不忘過去、記取教訓,才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在此基礎上,繼續給學生以思維擴展的空間,給出法國的一位女記者對日本廣島和中國的南京兩個災難深重的城市紀念活動進行記錄的材料,同時教師設問:“如果你是一個第三國家的人,你認為二戰給哪國帶來的傷害和教訓更深刻?是什么讓日本強化了災難而淡化了它的侵略性?是什么讓我們過早地忘記了傷痛,而僅僅是幾個幸存者微弱的吶喊?作為一個中國人,需要我們更多更多地去思考……刀,以此作為課下延伸.

最后,以配樂朗誦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作為結語。

經過這一系列的情感沖擊,所有學生都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所以可以說這堂課應該是比較成功的了。

三、初高中“課程理念”層面的銜接整合

經仔細對比,初高中的歷史課程標準理念都包括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為學生進入和適應社會打下基礎,為接受高一級學校教育打下基礎;倡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三個方面。可見,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指導思想上具有統一性。在此基礎上,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增加了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的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于學生人性的健康發展”的理念,以體現高中歷史課程標推的特點和要求。

關于抗日戰爭這節課,筆者就采用了音樂、圖片、詩歌,創設情境,然后用地圖、視頻,引導學生回憶日軍侵華的史實,接著采用多種形式探究中國人民的抗爭,最后展示圖片及文字材料引發學生反思,升華情感。

新課程改革關注和倡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其前提是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歷史是一門可以對話的學科”,對話可以讓遙遠的歷史不再遙遠。教材整合實際上是教師課前與歷史的對話,是教師在課程標準、教科書編寫基礎上的再一次創造。教材整合閃爍著教師個人的靈性與理性,形成教師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不失為實現個性化教學的有效途徑。歷史教學不是一個完美的圓,但我們會在追求完美的漫漫路上,不斷探索。而對于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的探究也有待于日后結合實踐做更加具體細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