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怎樣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教育

時間:2022-04-22 04:56:00

導語:淺議怎樣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議怎樣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教育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課題,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長期以來,德才相對,謂之德才兼備;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全面發展。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愛國主義教育應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如何作到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

一、滲透德育的關鍵——歷史教師的素質

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經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

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實事求是原則

1、史實要真:歷史與文學不同,文學可以發揮豐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構思情節,而歷史則視塑造、想象為忌,必須說真話、將真史。字字有出處,事事有根據。

2、感情要真:歷史老師情感豐富真摯而不矯揉造作,這容易使學生隨著歷史的評述,而與老師產生感情的共鳴。“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歷史教學以史實服人是必須的,同時,以情動人也是萬萬不可缺的。

3、求實忌空:也就是歷史教學要落到實處,要聯系實際。聯系學生中普遍存在和關心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也就是要全面地看問題,公正地評述歷史。拼棄“所謂壞,就是絕對壞;所謂好,就是絕對好”的片面觀點,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以時代的眼光公正、客觀、全面地評述歷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鴻章,他一面鎮壓太平天國,勾結洋人,喪權辱國,具有地主階級的殘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師夷長技,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辦洋務,是洋務派中辦洋務最多的人,是中國近代工業之父。全面、客觀地看問題不僅是德育的一種最佳途徑,同時也是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

(一)要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華民族素以勤勞勇敢著稱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萬世而鑄人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傳統美德教育于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并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應有貢獻。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滲透在歷史教材中,教師應充分發掘這些因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內容可以大致歸納如下: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

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東晉時祖巡從邪聞雞起舞”,立志報效國家,成為收復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飛從青少年起就有“精忠報國”之志,終于成為我國歷史上眾口皆碑的抗金將領而名垂史冊。再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并賦詩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這一美德的本質就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無私精神。

3、文明禮貌,仁者愛人

我國是禮儀之邦,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例如名醫扁鵲周游列國,為民治病;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英勇犧牲,都充滿了對人民的關心、熱愛之情,表現了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要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極好的革命傳統教育。

(三)、要進行鄉土歷史教學

鄉土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具體而生動的材料。幾年來,我從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鄉土歷史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進行鄉土歷史教學,可以把愛國斗爭講近了,把愛國人物講親了,使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與祖國聯系的更切實,更緊密,培養他們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和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的志向。

近在本土本鄉的許多歷史文物、遺址可供學生參觀、考察,有些史實還可以讓學生調查訪問,從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識,培養學生的情操。重視和加強鄉土歷史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具體、更豐富。學習鄉土歷史往往使學生激動不已,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自然會在他們心中潛滋暗長,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空洞的說教所無法替代的。

為此,我們學校全體歷史教師共同努力,進行校本教研,根據蓮花縣志、蓮花革命史等素材,編寫了校本德育教材《紅色蓮花》一書,主要敘述在1927—1949年中大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蓮花人民的革命活動,以及蓮花的解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蓮花人民跟著共產黨義無返顧,前仆后繼,進行了堅苦卓絕的斗爭,有3000多名革命烈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經過無數次槍林彈雨的考驗和火的洗禮,有十三位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如甘祖昌等。

四、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誘導。

教師應準確而鮮明地向學生宣傳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從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中悟出真諦。如針對學生中的高消費現象,可講述隋文帝提倡節儉、隋景帝愛惜谷物的事例,啟發學生認真思考,引導他們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

2.情感熏陶。

“情貴于真”。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或實物,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去影響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如通過講述班超投筆從戎、岳飛英勇抗金、戚繼光蕩平倭寇、林則徐虎門銷煙、魯迅棄醫從文、張自忠盡忠報國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跡,激發學生強烈的報國情感,確立振興中華、富國強民的決心。真摯的道德情感,來自于教師本身的道德修養,因此,教師要通過“自我塑造”來達到塑造學生的目的。

3.直觀教學。

各地豐富的德育資源是進行德育教育的“活教材”,教師要充分利用。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圖表,影視,參觀、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印象,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當我們講述甲午中日戰爭歷史時,講述當年鄧世昌在抗擊日軍的海戰中,率領致遠號全體官兵壯烈殉國的英雄事跡時,播放場景,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動的熱淚。還有在講述工農武裝割據時,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蓮花一支槍紀念館、舊居、蓮花蘇維埃舊址等歷史遺跡。

4、比較法。

在歷史教學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學生鑒別歷史的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增加對民族英雄和對祖國的感情。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通過歷史課教學,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全面振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