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歷史記憶法

時間:2022-04-28 05:30:00

導語:談論歷史記憶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歷史記憶法

摘要:幫助學生揉和歷史,創建歷史結構,形成歷史網絡,以此疏通歷史記憶;同時運用種種記憶技巧加深學生的歷史記憶,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

關健詞:歷史結構;歷史網絡;記憶技巧

有一種較為公認的說法:歷史分為兩種,一種是客觀存在的,已經發生過的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會史,一般指人類社會史;一種是人們對前種“歷史”有意識地選擇、復原和認識。這就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我們不僅要學歷史、發掘歷史,而且要記歷史。人類歷史,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鐵器時代,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漫長的歷史過程,內容包羅萬象,知識浩翰無邊。歷史過程都很客觀,沒有過程就沒有歷史,對此,學生怎樣避免死記硬背、學得靈巧一些,這就需要講究科學的記憶方法和技巧。

一、幫助學生創建歷史結構,疏通歷史記憶

許多學生認為歷史學習就是死記硬背,按教材逐句記憶結果在短時間內,記住了一部分歷史知識,但時間一長就開始張冠李戴,紛亂如麻了。因為零散記憶歷史知識是無頭緒的,歷史知識在他們眼里是各自獨立、互不關聯的。這樣學生學完一本教材就已經騰云駕霧,摸不著東西南北了。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對教材理解的基礎上打破教材原有的體系,幫助學生創建歷史結構,疏通歷史,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下面以《中國近現代史》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49年以前)為例來談談這個問題。眾所周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一部充滿血淚和屈辱,由戰爭、不平等條約、變法以及中國人民抵抗外來侵略和反抗封建勢力構成的歷史。共分四章22節。在教師指導下,同學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打破教材結構,多角度多層次的進行分析,重新創建知識結構如下:

(1)五次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三次大規模的反封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清政府實施的兩次變法:洋務運動和。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則是一部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國人民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打倒軍閥,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的歷史。這個時期共分6章24節。教師可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個階段,即大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講述四個階段時,教師以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兩大黨派為兩條線索,講述不同時期兩黨的關系及變化、不同的方針政策以及相應采取的具體行動和措施等,這樣學生把零散的歷史知識由點、線、面連接成密切相關的歷史框架,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象一本渾然一體的故事小說呈現在學生面前,這種適合自己的知識結構才是屬于自己的知識,記憶歷史也就順理成章,輕松的多了。

二、幫助學生掌握記憶技巧,加深歷史記憶

許多學生不愛學歷史,是因為歷史對他們而言,僅僅意味著枯燥的、沉重的大量的記憶。而這種記憶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往往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記憶的技巧和方法。

(1)時間計算法。如《中國近現代史》的中法戰爭起止時間是1884年至1885年,甲午中日戰爭起止時間是1894年至1895年,同學們不難發現這兩個時間恰巧相隔十年,而1884年是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的時間;1885年是清政府在臺灣建立行省的時間。中國無產階級產生于19世紀40、50年代,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于19世紀60、70年代,它們的時間也具有這種記憶特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機構是五年召開一次會議,所以講述《中國近現代史》下冊第八章第三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時,學生只須記住十六大召開于2002年,就能推算出十五大、十四大、十三大和十二大的時間。

(2)類比法、分類法。在近代史中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數不勝數,學生最容易混淆不清。其實,絕大多數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分為“共性”和“個性”兩部分。“共性”是指條約共有的內容,即賠款、割地、開放通商口岸這幾項條款;“個性”則是指每個條約獨有的條款和內容。而條約的“個性”能讓學生加深對條約的記憶,并很容易區分開每個條約。

(3)詞語法。詞語法就是結合歷史知識巧合的組成詞語。如講述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文章《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時,可以巧妙的把“醒”字和“覺”字組合成詞語“覺醒”,這兩篇文章就是號召群眾從思想上覺醒過來推翻清朝的統治,詞語“覺”和“醒”恰巧是洪秀全文章的關鍵字,這有利于學生記憶和加深印象。

(4)諧音法。在世界歷史學習和記憶中,諧音法用的比較多,因為世界歷史的地名、人名比較長,學生記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可巧妙地、幽默地運用諧音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其實,記憶的巧門和方法很多,只要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挖掘和摸索,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幫助學生揉和歷史,使歷史記憶網絡化、系統化

中學的歷史教材分為世界近現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把世界史和中國史分裂開,各自獨立起來,好象他們分別在不同的時空和軌道發展著,彼此之間互不關聯。前面提到的兩種方法只能讓學生的歷史記憶在縱向延伸,現在我們要在創建中國史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把整個中國近現代史放置于世界近現代史的范圍中,比較中西社會差異,讓歷史知識縱橫交錯,歷史記憶網絡化、系統化,這就是揉和歷史。

例如:1840年前后,西方各國已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建立了資本主義體制,世界進入到蒸汽時代,中國則處于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王朝清統治之下,政治日益腐敗。在中法和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時,世界西方列強的近代科學技術則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各國進入到資本主義的更高階段———帝國主義,整個世界已由蒸汽時代轉入電氣時代。而這時期中國資本主義工業才剛剛產生和發展起來,直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1914年帝國主義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發動并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資本主義才進一步發展,但相對于絕對優勢的自然經濟而言,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束縛。中國的無產階級卻日益壯大,在新文化運動期間,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把馬克思主義思想帶到中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的歷史面貌煥然一新。教師和學生共同揉和歷史,要讓學生明知在世界歷史重要時期,中國歷史的發展情況,通過比較和學習,對學生了解歷史條理和記憶歷史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學習歷史,我們要靈活地去學;記憶歷史,我們要智慧地去記。教師和學生都采取多種多樣的手段,用結構的眼光、規律的眼光、分析的眼光、大科學的應用的眼光看待歷史、記憶歷史,綜合的運用記憶方法,我們的歷史思維會更加明朗、更加智慧,學習、記憶歷史的方法就會得到改進,學習歷史的能力也就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