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語文教師的范讀

時間:2022-06-10 06:19:00

導語:探討語文教師的范讀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語文教師的范讀

摘要:教師的范讀是一種傳統(tǒng)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成功的范讀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總結了教師的范讀必須具備的六個特點,只有做到這幾點,才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關鍵詞:范讀速度語言語法語調

教師的范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傳統(tǒng)而有效的方法,聲情并茂的范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對文本興趣盎然。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和朗讀的,他說:“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xiàn)。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成功的范讀能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范讀又有哪些特點呢?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去把握。

第一,朗讀速度和學生思維速度的一致性。

范讀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閱讀和理解,所以只有朗讀速度和學生對所讀內容理解的思維速度相一致時,這種朗讀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稍讀快些,學生較難理解的地方要放慢速度。關鍵或難懂的詞、語、句、段還可以重復朗讀,幫助學生理解。如《祝福》中“我”最后見到祥林嫂的情景,就可以這樣處理。

第二,語言的啟示性。

對課文中要學生掌握的字、詞,讀時有意加以強調,以喚起學生的注意,如讀“……而當我們驚魂甫定,便會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驚風”(《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時》)時,在難字前稍停留一下,暗示學生下面的字要注意掌握,在讀到難字時有意讀重一些或進行“咬字”以加深學生的記憶。這是教學范讀獨有的讀法

第三,突出語法因素。

朗讀課文時,對句子、段落的語法結構和邏輯層次要讀得十分清楚。經(jīng)常這樣范讀學生的思維就會有條理,并且容易記憶。如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和“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chǎn)”等短語時,如果把它們分別讀成“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的/一個簡單事實”和“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chǎn)”就會把學生的思維讀亂。像上述這樣的復雜結構,范讀時應注意把復雜的語法結構讀清楚。通過這樣符合語法結構形式的范讀,在學生的腦子里建立起合乎規(guī)范的種種語言形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同樣,對長句子中遠近距離搭配和句意的前后呼應,對句子與句子間的復雜邏輯層次等,也要通過不同的停頓形式和能顯示其詞語、句子各種關系的不同讀法,讀得一清二楚,教師的讀和學生的聽、看、想與課文的實際語言形式、實際內容完全達到統(tǒng)一,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第四,范讀詩詞,可以體現(xiàn)詩詞的節(jié)奏感或音樂美為目的,也可以帶學生進入詩的意境為目的。

如讀《再別康橋》第三節(jié):“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第一次讀可以啟發(fā)學生體會詩的節(jié)奏感音樂美為目的,讀時特別注意停頓的處理。第二次讀可以傳達詩的意境為目的,讀時特別注意某些重要音節(jié)的讀法,如可把“招搖”“甘心”的音讀重些,拉長些,可以把某些的音升高些,盡量讀出其韻味來。

第五,必要時可在范讀中插入精要的評點,提示,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增強閱讀課文的能力。

插入的評點應精當,能起“點睛”的作用,不宜過多,以免影響讀時前后的連貫。

第六,范讀應始終保持語調親切。范讀的聽眾是學生,范讀語調應保持親切感,使學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易于接受。

教學性的范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時間較多,教師讀前應明確范讀的教學目標,研究范讀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范讀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