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材料分析題解題對策思索

時間:2022-05-29 04:35:00

導語:歷史材料分析題解題對策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材料分析題解題對策思索

材料解析題,顧名思義,包括材料和解析兩部分,因此其解題過程應包括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及回答問題三個環節。

一、閱讀材料

1.初讀材料,從宏觀上把握整個材料題幾則材料之間的共同點。具體來說,就要圍繞材料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關鍵詞語,初步了解每一個材料題大致的內容。最重要的是,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判斷每一則材料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找出幾則材料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大致把握本材料解析題的考察主題。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把握了幾則材料的共同點,就把握了這個材料解析題的考察意圖,也就把握了解題的方向。如2008年江蘇高考24A改革史的題目,材料三中陳寅恪的話晦澀難懂,不少學生讀后不知所云。但是聯系材料一有關姓氏,材料二有關廢太子,及材料三中的“塞外野蠻精悍之血”,可知,本題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解題難度得以大大降低。

2.二讀材料。這一次要精讀材料,不放過一字一句,要基本弄懂每則材料的意思,這將為下一步解析材料奠定基礎。世界史的材料多為翻譯過來的文字,有的句子很長很拗口。如2009年高考23題英國史的材料。有的學生往往沒讀懂材料就急著做題,甚至不看材料就直接做題。所寫的答案,要么是照搬照抄書本答案,要么是天馬行空自由發揮,都脫離了教材,忘記了材料解析題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信息來源就是材料,答題的得分低也就不足為奇了。為此,我們一定要精讀材料,弄懂材料的主要意思。對于文言文材料,我們要像語文課上分析古文一樣,進行字斟句酌,讀透材料的本義并挖掘其引申義。對于外文翻譯過來的句子,可按語文課中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來處理,找出句子的主干。我們抓住了句子的主干,也就基本弄懂了句子的主要意思。如2009年23題第一問,“一個企圖恢復個人權力的國王在議會已取得主導地位的時代想抗拒歷史發展的潮流,終于造成國家的傷害、個人的悲劇”,學生一般不容易看懂其意思。其實,只要劃分出句子主干,就可知:國王抗拒歷史發展的潮流,造成對國家的傷害、個人的悲劇。這正是解答第1小問中政治根源的關鍵所在。閱讀材料時,除讀懂材料正文外,還要特別注意材料題開頭的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處。有時候,這會給我們答題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2009年高考22題婚姻題第2小題第2小問“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態度發生變化的社會條件是什么?”其中“新中國的成立”這一點,在材料的正文中似乎找不到。再看材料二的出處“《一個童養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報》)”,從1950年可知,事情發生于新中國成立以后。

3.精讀問題。基本理解材料的意思后,就要仔細研讀題目所提出的問題了。我們讀材料的目的,還是為了回答問題。一旦題目沒看懂,就會答非所問。而讀懂了問題,就明確了解題的方向,為接下來提取有效信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們一定要弄清楚題目“問什么”。讀懂問題,再帶著問題去閱讀材料,非常關鍵,如何形容它的重要性都不過分。

二、精讀問題,需要注意幾點

1.看題目“問什么”,它規定了答題的內容,這是答題的主要目標。有的問題句子較長意思較復雜,可以通過劃分句子主干的方法來確定題意。2009年高考23題第3問,“有學者認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資本主義萌芽的促進者,又是其阻礙者。請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學者的觀點”。通過劃分主干,可知,題目要求闡釋作者的觀點,只要找準作者的觀點,按要求闡釋論證即可。

2.看答題類型,它規定答題的方式。材料題的答題類型是多樣的,它也主要是通過提示語得出來的,答題類型不同,答題的具體方式也不同。常見的具體題型有陳述,分析,評價三大類。A.陳述型問題:要忠于材料或課本史實作答,常見的有指出、概括、說明等字眼;如2008年21題第1小題,“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B.分析型問題:要根據課本知識或材料,運用歷史思維進行合理地推理演繹,邏輯要嚴密。分析型問題常見的有理解或分析背景、原因、條件、過程、變化、依據等等字眼,或比較異同關系等字眼。C.評價型問題:或根據所學知識發表自己的觀點,或根據材料中的信息或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評價。有的評價題要求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有的評價題要求對作者在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方面的觀點進行評價。要注意它們的不同,關鍵還是要明確題意。要學會用辯證的思維,一分為二地評價,切忌觀點一邊倒。同時,觀點要鮮明突出,杜絕模棱兩可的態度。如2010年考試23題第1小題第3問,“評價新經濟政策”。

3.抓住限定語,即關鍵詞。包括時間、空間、人物、事件、設問角度等字眼,或根據“分別”、“從……方面”等字眼,一般是句中的修飾語,如定語、狀語、補語,或從設問的提示語中找到,如“不得摘抄原句”等體現出來。關鍵詞明確了答題的范圍和答題的角度,答案的來源。A.答題的范圍,包括時間(朝代、世紀、年份、特定、歷史時期等),空間(地域、國別),人物,歷史事件等等;B.答案的來源,即本題的答案是根據材料找,還是根據所學知識,還是兩者結合,還是超脫教材和材料,自由發揮,這一點很重要,必須明確;C.答題的角度,往往提示了答題的具體方向,如“在……方面”,“從……的角度”等等。2009年23題第2小題的第2問,“19世紀30年代前期興起的政治運動是什么?”抓住時間“19世紀30年代”和領域“政治運動”,結合所學知識,應該可以順利地判斷出來,指的是1832年英國的議會改革。

4.看題目分值:分值的多少暗示了答案內容的詳略,分值大,要進行多角度比較全面的分析;分值低,答案要簡明扼要。分值還可以幫助我們確定答題的層次和角度。如果一個問題是3分,答案只能是3點或1點(3點的可能性更大),而不可能是2點或4點,因為那樣的話,閱卷無法計算得分。可見,分值還可以幫助我們檢查答題是否完整。

5.三讀材料。在明確答題要求的情況下,要帶著問題再去閱讀材料。三讀材料,主要目的是從材料中發現和提取有效信息,為下面的組織答案解答問題做最后的準備。所以這一步承上啟下,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