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圖表應用

時間:2022-06-26 09:04:28

導語:歷史教學圖表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圖表應用

歷史圖表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實物以及歷史數據等歷史史實的直觀演示。新課程歷史教材里的圖表增加了很多,有歷史地圖、歷史人物圖、考古文物圖片、漫畫、統計表等表現形式。新課標重視圖表解讀能力,各地高考試題對學生圖表材料解讀能力的考核也占據重要位置。雖然新課程改革后,教師不應以本為本,但是忽略了教材中的歷史圖表的有效教學,也將非常影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在測試中學生對歷史圖表題束手無策。作為歷史教師,必須堅持“論從史出”的理念切實重視圖表教學,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里,我們不妨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二冊《經濟成長歷程》為例。筆者作了粗略統計,全冊共有各類圖表176張,平均每小節有6張。這些圖片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它們與教材的文字內容相互補充,是教與學的寶貴資源。如何利用好現有的教學資源,是高中一線教師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下面就加強高中歷史教材中圖表的有效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在備課環節上,教師應立足課標,圍繞本節的核心內容進行圖表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設計過程中應遵循開放、互動及探究的精神,忌諱只停留在表象的講解。任何一個片段的教學都應抓住提升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能力這一要務,這就需要在備課中對圖表教學所需的各種資料進行收集、選擇、整理,問題的設置要體現出我們常用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層次性。圖表教學帶有片段教學的性質,它同樣需要精心的設計。例如,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經濟成長歷程》第84頁有幅圖片《各地大放農業“高產衛星”》。教師一般是用精心設計的語言描述1958年中的“浮夸風”,把自己認為該講的內容講到、講全、講透,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聽講狀態,處于認同的學習狀態,這樣就陷入了以傳授現成的知識為目的的傳統教學模式,很難達到有效教學。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備課時,不妨考慮以培養學生能力的任務目標作為教學核心內容,盡可能少地提供現成的歷史認識。相反,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探尋歷史認識,論證歷史結論,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進入到學習如何研究歷史的狀態?;谶@樣的認識,本段教學可以這樣設計:

(1)引導學生從圖中找出一些數據,請學生概括,這些數據反映了什么問題?

(2)引導學生分析,1958年《人民日報》為什么作如此報道,說明了什么?

(3)引導學生聯系本圖進一步思考,這一時期的西歐及美國經歷了什么發展?它給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留下什么啟示?通過這樣的階梯式的問題,對圖中的教學資源盡量的挖掘,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使學生的歷史素養得到提升。

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找準時機,將圖表教學

貫穿于主干知識講解的始終,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人的素質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觀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工具。教材內容是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材料之一,教材中的圖表也不例外。當然,不是所有的圖表都適合用于引導學生探究,教師應選取那些能為主干知識教學服務的圖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沿著從個別到一般、從現象到本質、從圖表信息到歷史結論的發展順序,提出一系列啟發性的問題,通過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的談話、討論,由學生探尋答案。處理過程中,我們可以遵循這樣的套路:

(1)提出引導進入觀察狀態的具體問題及要求(發現問題);

(2)找出具有研究價值的全部信息(收集信息);

(3)分析、解釋具有研究價值的信息(處理信息);

(4)做出反映歷史本質的結論(發現規律)。例如,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經濟成長歷程》第43頁有兩幅圖片《鴉片戰爭前中國農村的家庭手工業》和《英國紡織工廠》。

套用上述的模式,可以這樣設問: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先找出這兩幅圖所體現的行業有什么共同點?

(2)要求學生從生產工具、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觀察,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

(3)兩幅圖幾乎發生在同一時期,分析中國和英國之間產生差距的原因。

(4)鴉片戰爭前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思考從中留給我們什么啟示?我們應該怎么辦?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中受益,達到三維目標。在學生思維被激活之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主動發問,進行師生的交流互動。值得注意的是,在設問中應著力于教師的啟發,學生的參與,要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特點和規律。設問應根據不同學校的學生水平,注意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可能性,立足于校本教研,符合本校學生的實際,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在課外活動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實際,鼓勵學生動手設計圖表,并嘗試解讀圖表材料,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教學應該貫徹學以致用的理念,課后作業布置時不妨讓學生制作歷史圖表。教師應指導學生如何依據史實、邏輯判斷,根據歷史事物的主要數據制作圖表,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并表達自己的觀點。換言之,制圖表的過程就是把自己對文字、數字的理解轉換為統計表的形式表達出來。制作圖表可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歸納、比較、分析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學習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衰發展之后,指導學生在課后動手繪制體現“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衰發展”的坐標曲線示意圖,示意圖應當清晰體現了民族資本主義從19世紀70年代前后產生到一戰結束,經歷了三次發展浪潮;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很快蕭條;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資本主義又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民族資本主義走向崩潰;三大改造后最終消失。這是一張曲線圖,在許多測試題中經常出現。學生在制作這張曲線圖后,遇上這類題時自然能迎刃而解。而一些數據類的可以轉化為柱狀圖,比如,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經濟成長歷程》第89頁“閱讀與思考”中《1928—2000年我國居民年均收入情況表》,表中的數據可以畫成柱狀圖。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的歷史圖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福建等地高考文綜卷命題中大量出現圖表題,向我們提出了重視歷史圖表教學的要求。歷史圖表教學以新的歷史情境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悟,強化對歷史學科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一種重要的歷史課程教學方式,是實施新課程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