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4篇

時間:2022-12-11 10:00:52

導語:微課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課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4篇

第一篇

一、基于探究活動類微課歷史翻轉課堂

探究是思維的升華過程,也是學生知識與能力提升的過程。現階段,社會非常重視人才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契合社會發展需求,需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做好歷史課程的問題探究與深入學習,將歷史與現代對比分析,探究原因、過程與發展,以及歷史給予我們現代生活的啟示。學習歷史是為了借鑒歷史,服務于現代生活和生產實踐,讓我們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能實現高效、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并謹記歷史,不忘記古人的奉獻。如設計“重農抑商與海禁”探究活動微課,展開對中國古代這兩個政策的學習。教師選取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及影響為依托,基于這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建構微課視頻的架構,結合歷史資料、圖片等,將課文內容及教師收集的資料精煉的展現在微課視頻中。翻轉課堂上,教師提出了微課視頻后的幾個問題:重農抑商和海禁有什么聯系?資本主義萌芽是什么,其發展需要什么條件?明清時期,東西方選擇了不同的經濟政策,產生了不同的命運,給予我們什么啟示?學生基于微課問題,展開探究活動,重點圍繞重農抑商、海禁政策、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這三個方面,建構專題知識網絡,深入理解與拓展。

二、基于專題知識類微課歷史翻轉課堂

專題知識類微課是引導學生對某個知識點、某章知識、某類方法深入學習的課程,依托于網絡技術存在,借助微型網絡課程的作用,展現教師想要表達的核心知識點與方法。微課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解決了高中歷史課堂時間少的問題,讓學生在課下隨處可以抽取短暫的10~15min完成微課學習,查漏補缺,深化理解,結合專題知識類微課,建構知識網絡。如引入專題微課“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引導學生在課下自己查閱資料,以及與教師、家長的交流分析,了解相關內容。再學習專題微課,涉及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這幾大部分。學生借助微課學習,課堂上對不同的地方查閱資料,并與師生交流討論,建構專題知識網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孕育了新經濟政策,同時蘇聯成立,兩者結合下斯大林模式產生,其有積極方面與弊端方面,斯大林模式孕育了社會主義改革,包括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蘇聯解體)。

三、基于交流討論類微課歷史翻轉課堂

歷史是一門理論性、系統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對于歷史的學習,與物理、化學學科不同,它難以展開真正的探索實踐,較多的歷史知識學習過程,都需要借助歷史史料,運用邏輯思維和現代化的分析方法,展開思維的研究、探索與分析過程。基于此,交流討論類微課對于高中歷史知識學習來說顯得尤其重要。以視頻微課的形式激發學生討論交流的興趣,并鼓勵學生查閱資料、互助合作,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構建高效翻轉課堂。如學習“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相關知識,教師收集資料,制作微課視頻,或者借助網絡上、校園資源網上已有的視頻作為微課素材,引導學生課前預習,并將疑惑、問題記錄下來,以作課上討論交流學習用。微課包含了三個部分商人由來、市的由來、商業都會的崛起,作為對明清時期商業的闡述。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分為6人一組,學生們將預習中做的圈圈點點和問題記錄表達出來,與同學分析探討,結合資料收集,以作為討論的輔助。重點探討研究了古代中國商業經濟的特點、古代商業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征這幾個問題。基于交流討論,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升了學生思維發散能力。

四、基于綜合實踐類微課歷史翻轉課堂

學習是為更好的生活而服務,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一是為了讓我們謹記歷史,二是學習歷史的發展歷程,以及不同政策、方法與規范引導下的歷史歷程的不同,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三是鼓勵學生將歷史與生活結合起來,運用歷史服務于現代生活,為現代生活決策提出建議。由此,可以準備基于綜合實踐活動類的歷史微課,讓學生學習微課的同時,能夠學習微課中的知識、方法與思路,展開課堂上的實踐探索、生活應用。如針對“建國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怎么樣的外交方針與政策?分別有什么含義和意義”。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綜合活動類微課學習。學生們借助微課,對各項方針分別學習,查閱資料、記錄要點,并記錄下自己未解決和已解決的問題。課堂上,展開師生互助合作探究。以小組形式展開學習。學生們以論文撰寫、PPT制作作為學習成果,理清思路,向師生展現學習效果。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們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綜合能力。

五、總結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高中歷史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們在緊湊的高中歷史課堂中,有效把握時間,在課前借助微課預習的情況下,課上與師生共同展開探究分析、專題研討、互助交流、綜合實踐,以此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同時能夠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今后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合理把握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形式化與教學的關系,突出能力、方法教學,避免過于形式化。同時,需要將傳統教學與微課教學相結合,相得益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鼓勵學生運用歷史,以史為鑒,提升分析、創新與運用知識、方法的能力,奠定今后發展的基礎。

作者:謝毅勇 單位:浙江省嵊州市黃澤中學

第二篇

一、從枯燥到生動———改變歷史復習課

現在的中考特別注重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歸納總結能力。相應的歷史復習課也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一切都需要在40分鐘內完成。而一節復習課一般都是老師構建知識、學生背誦默寫做練習,經常這樣操作非常枯燥。此外,中考對歷史細節的關注提高了,如何在碰到這些沒有學到過的細節時不至于無從下手呢?那就應該在平時提及歷史的細節,但是主干知識已經很多何談強調細節呢?因此,高度濃縮的微課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一節微課只講授一兩個知識點,沒有復雜的課程體系,也沒有眾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對象。微課視頻的使用應具有以下特點:

1.講授精練主持人可以出鏡,可以話外音。由于微課規定教學時間5~10分鐘為宜,最少的1~2分鐘,最長不宜超過20分鐘,所以主持人的講授必須精簡而自白,這也是符合歷史復習課要求的。通過5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改變傳統PPT或口述帶來的復雜感,節省寶貴時間的同時又讓學生感到新鮮,舊課新上。

2.以視頻方式播放改變了傳統一點一動的PPT播放模式,更流暢更能節省時間,學生也更感興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3.教學內容較少以突出重點和難點為主,注重講明前因后果,關注歷史細節,再結合相應的思考問題,這樣可以很好地解決復習課老師講得太多的問題。

4.教學設計要精致微課視頻的使用是服務于歷史考綱的,因此,教學設計也應符合考綱要求,不能沒有目的,更不能過于深挖。

5.配套相關材料。微課需要配套相關的練習、資源,這和原來講完知識點以后進行練習鞏固是不謀而合的,這更說明微課可以在歷史復習課上使用。

二、從陌生到熟悉———微課的具體示例

因為時間較短,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講清某個知識點就是個問題。而微課解決這個問題的兩大關鍵法寶就是PPT制作和聲音。聲音要有感染力,發音要盡可能地標準。PPT要簡潔大方,與所講內容相匹配。比如,以《美國南北戰爭》為例:出示《美國南北戰爭》的課題,給出明確的知識點。主持人總體介紹美國南北戰爭。(內容)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

1.根據圖片、地圖等介紹美國南北戰爭的原因(內容)美國北方需要原料、勞動力和市場,南方占有大量勞動力、75%的棉花等工業原料不是運輸給北方而是賣給英國等其他國家,所需的工業用品大多依靠進口,南北方矛盾很深,而矛盾的焦點就是奴隸制的廢存問題。那么美國聯邦政府為什么不利用其他方式解決矛盾制止戰爭的爆發呢?其實分裂、矛盾的隱患早在美國成立之初就已經埋下,《1787年憲法》保留了蓄奴制,也未能解決聯邦權力至上的問題,在戰爭之前,雙方的議員保持了平衡,通過法律的形式來廢除奴隸制無法實現,戰爭無法避免。

2.根據史料、圖片等介紹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內容)美國第16人總統林肯,反對奴隸制,同時不愿看到國家分裂。他的主張遭到了南方各州的抵制,他的就任成為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線。1861年4月,南方聯盟不宣而戰,南北戰爭爆發。在戰爭初期北方大敗而歸,為了扭轉戰爭局勢,林肯政府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之后,廣大農民、黑人踴躍參軍,北方獲得雄厚兵源……很快戰爭形勢發生了變化。1865年,北方勝利。廢除了奴隸制并維護了國家統一的林肯被刺身亡,但他的貢獻永遠被人銘記。

3.介紹南北戰爭的性質及意義(內容)從戰爭的結果看美國南北戰爭是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對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的勝利,繼獨立戰爭后再一次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奴隸制,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說它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通過對南北戰爭的講授,學生可以很自然地回憶起知識點,在具體實踐時可以放一段鞏固一段,以防止學生看過就忘。此外,微課的制作需要相應軟件,教師也需要培訓,需要時也可上網搜索或自己制作。微課不應該是獵奇的產物,它應該從幕后走向臺前發揮它的優勢,這是符合時代需要和教育需要的。當然它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能配合考綱設計的微課很少、教師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自己制作等等。今后還需要教師繼續學習,繼續探索。

作者:徐皓漪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鹿苑中學

第三篇

一、通過史學閱讀,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1.不斷提升研究能力

教學研究能力是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前提,而閱讀是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重要一步,歷史教師的閱讀是另一種備課方式。歷史專業教學雜志對最新史學研究動態進行介紹,以及對教學改革成果的關注,并對課堂教學每一個細節進行探討,幾乎可以說是歷史教師獲得視野和判斷力的“捷徑”。從備課、上課到教學研究,正是這種視野和判斷力一步步助推了教師的成長。

2.不斷提升教學能力

由于教師年齡的增長,歷史教師普遍出現專業知識日益陳舊、知識面日益狹窄、知識量儲備不足等現象。如果一位教師具備了追蹤歷史學科學術動態發展的能力,具備了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和能力。那么他所儲備的知識必定兼具了現實性和專業性,他的教學設計也將具有創造性。史學閱讀將會給原本的教學設計注入活力、開拓視野,使得教師的設計更顯思路清晰、邏輯嚴密;也將激發學生的興趣。而獨特的設計將更有助于啟發學生思考,發展學生能力。

二、借助史學閱讀材料,完善課堂教學設計

1.史學閱讀為備課提供思路和素材

課堂實踐發現,初中生掌握的歷史知識有限,所知史料甚少,對史料的解讀能力也有待提高。課堂討論因無法呈現有力的史料證據而顯得局促,教師對歷史材料的運用還主要局限于課本材料和常規材料。史學閱讀將會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和新鮮血液。如在講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通過閱讀大量專業論文和歷史書籍,對微課“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的設計有了新的發現和思路,有這樣一段材料十分有趣:相比清朝政府對輿論宣傳的漠視和放任,日本則是全面操縱了現代化傳媒工具,在新聞通訊全球化初見端倪的時候,日本政府充分利用了木版與銅版印制手段、傳統的素描、海報宣傳畫,以及剛剛在媒體中運用的攝影術等手段,全方位控制了輿論。反復的傳播影響了社會公眾和國際輿論,在這個戰場上,他們占盡優勢,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軍的敗局。這段材料來自于萬國報館編著的《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一書,原來在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中,輿論戰已經是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因素,思維的火花閃現,備課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原來一直強調清政府的腐敗是戰敗的原因,事實上是不全面的。通過歷史閱讀,教師可以看到較全面的史料,進而有助于教師本人對歷史的認識,有助于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

2.史料設計推進和生成課堂教學

在史料方面,教師首先要完成“豐富歷史細節”這個任務,儲備更真實、更豐富、更多元的史料,然后再選擇一些史料進入課堂,引導學生使史料意義化、理性化和內省化,實踐“求真”的教學觀念。只有在對學科內容進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談論教學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才具有意義。歷史教師只有通過歷史閱讀,才能真正實現“用教材教”。

三、選擇史學閱讀材料,提升學生歷史素養

1.提升學生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一定的思維訓練,而史料是訓練思維的最好抓手。以微課“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為例,如何讓學生認識到清政府戰敗是體制落后造成的,需要充分而鮮活的史料,因為體制本身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對初中生而言,如何把體制落后這個概念具體化、生動化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認真考慮的。例如可以從中日海軍機構對比入手看中國體制落后,使學生明白國家機器的運轉,尤其是軍隊機構的運轉是戰爭勝敗的關鍵,機構的多元化必然帶來戰時指揮的混亂不清。清政府軍事體制的落后是甲午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引發學生思考。

2.提升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將看到的史料變成學生練習的題目,這是史學閱讀利用的一種方式,它注重的是一種創造性學習,是在別人搭好平臺的基礎上,結合了自己思考的拓展性學習。通過持續性的訓練,學生解讀材料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史學閱讀貫穿于教師的備課活動、教學設計、新課教授和習題訓練等各個環節,是歷史教師終身學習的方式和方向,也是歷史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如何利用史學閱讀服務于教師、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學,可以說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在探索中不斷前行。

作者:湯紅琴 單位:江蘇省蘇州新區實驗初中

第四篇

一、歷史微課資源一般包含的要素

一是教學需求分析。教學需求分析是可以單獨的或嵌入視頻的文本形式,用于幫助學生了解微課資源的歷史背景與要解決的歷史教學問題。它包括學習者起點水平分析、學習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分析等等。二是教學視頻。教學視頻是微課資源的核心。根據具體的歷史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視頻教學內容一般有以下教學步驟:第一,學習導入,通過提出問題、設置疑問等方式導入即將學習的知識點,并帶領學生回顧有關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第二,闡述與解釋,引入核心概念或新知識點,圍繞新知識點進行講解闡述或操作示范。第三,歸納提升,注重對規律的總結和提升,側重于歷史學科思維的培養。三是練習與測試。練習與測試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微課資源中的知識點的重要環節。一般是圍繞微課資源知識點設置相關檢測題,以單獨的或嵌入視頻的文本形式呈現。四是相關學習資源。圍繞微課知識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其他相關的資源,包括視頻素材、多媒體課件和網頁等。與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相比,使用微課資源的歷史課堂教學具有短小精致、化繁為簡、簡便實用、易于學會、隨時隨地、形式多樣等優點,它帶來了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翻轉———把“先教后學”的傳統順序翻轉為“先學后教”,非常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當然,微課資源用于歷史學科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歷史微課資源的局限性

一是微課資源比較適合知識的講解,不太適合歷史學科的實踐課程、研究性學習等。學生能“理解什么”不等于他們“能夠做什么”,更不等于他們“能夠做好什么”,所以,微視頻在歷史學科教學實踐中不利于學生自己的問題生成與創新。二是微課資源難以呈現或取代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交流與碰撞、互動與分享等,而這些正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精彩、最有價值的部分。三是微課資源比較適合歷史學科低階層次歷史思維的培養,難以滿足高階層次歷史思維的培養。學生使用微課資源,能夠知道和理解教學內容,在課堂中他們能開展學習,學會應用,這僅僅涉及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中認知領域的前三個低階層次,即知道、理解和運用,并沒有涉及后三個高階層次,即分析、綜合和評價。過分注重低階層次思維的培養,忽視高階層次思維的培養,不利于學生歷史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的提升。四是微課資源準備對歷史教師要求較高。微視頻制作包括選題、設計、方案、預錄和評審等步驟,期間真正用于拍攝的時間并不長,而前期準備非常耗時,要求非常高。五是微課資源應用對學生要求高。學生務必事先自覺觀看和理解微視頻,否則將會影響后續的課堂練習和應用。如果學生一天需要觀看幾門課程的微課資源,將會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六是學生長期與電子屏為伴,用眼過多,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不可否認,微課資源的確能翻轉教與學的順序。但是歷史教師不能機械地盲目追趕所謂的微課教學潮流。微課資源絕不只是一課教學的簡單微縮化,歷史學科課堂教學中哪些內容最適合采用微課資源,這需要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理性思考微課資源的教學價值。

三、歷史微課資源的有效運用策略

一是歷史微課資源應該更適合于一些難于理解、需要梳理、有待點撥的歷史教學內容,諸如史學理論、歷史概念、專題復習、解題指導等內容,更能體現微課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魅力。二是歷史微課資源目前主要用于教學內容的講解,類型比較單一,應該進一步制作成問答類、討論類、探究類、實驗類等多種形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三是歷史微課資源制作應該從注重低階層次思維的培養轉變為低階層次思維和高階層次思維的培養并重。四是歷史微課資源應該從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當然,只有通過具體的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才能對上述問題做一個客觀公正的回答,才能客觀評價微課資源在歷史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作者:龔雪娟 單位:江蘇靖江市斜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