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時間:2022-05-09 02:46:59
導語: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度為根本目的。通過歷史課程進行基礎階段的歷史知識素質教育,是目前中學其他課程所不能取代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這只是就對學生的人格培養、人文教化而言。從大的方面說,是認識當今世界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前提,是理解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基本條件,是理解我國多民族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礎、是培養國際化社會公民的基石,歷史學科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方面具有許多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歷史能啟迪人的智慧、豐富的歷史如識能夠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鑒今,能夠提高人們對周圍事物以至整個社會的洞察力、思考力與判斷力,唐朝之所以能夠出現盛世繁榮,這和唐王朝對于隋朝短暫而亡歷史的認識是密不可分的。同樣今天國家的繁榮富強,也賴于國家領導人對歷史與現狀的深刻認識與把握。偉大的政治家需要有淵博的歷史知識作為決策的依據或參考。同樣,作為普通社會成員,不管在什么崗位上,平時所積累起來的歷史知識也會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悄悄發生作用。其次,歷史能陶治人的情操。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綜合起來的心理狀態。中學歷史課介紹了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及他們的道德形象,學生能從中獲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體驗。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人藏”等歷史內容的教學,能使學生對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義、識大局,為民族團結而犧牲個人利益的奉獻精神產生共鳴;對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著名論斷的分析講解,能在學生心目中形成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感;紅軍長征歷史的學習能使學生對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產生崇敬、贊嘆的情感。歷史能明理,曾說:“欲得一正確的人生現,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成功的歷史教學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惡、美和丑的強烈反差。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念,這將直接影響他們健康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養成。最后,歷史也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教材。熱愛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國,這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所應該而且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因此,培育愛國主義情操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愛國主義包括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民族情感:為了祖國的繁榮昌察間不斷探索、進取的民族責任心,以及為維護祖國獨立和民族尊嚴而勇于沖鋒陷陣、赴湯蹈火的民族英雄主義。在長達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無數催人淚下的愛國主義故事,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英維,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的價值取向為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當代青少年樹立了如何選擇人生的光輝榜樣。可見,歷史學科以其特有的豐富內容,對教育青少年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二、歷史款育的現狀
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而言的。素質教育的口號雖然已經喊得很響,但是面對中國的應試教育,仍然是一路坎坷。很不樂觀,歷史教育的現狀更為尷尬。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一方面是歷史課樓術極不受重視,不論是領導還是學生都視其為“副”課,“X”科目之一,學生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說教,沒有現實意義。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愿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第二方而是新課改實施,課堂容量加大,要求學生會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問題,可是,學生連最基礎的知識都不知道,面對著試卷上“清明節我們來到我們炎黃子孫的祖先秦始皇陵前”我愕然、震驚、無語。中國的高中學生呀!競然連如此最基本的知識都不知道,何談理解!第三方面一年一度的高考中,對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社會問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題在課外考在課內,今大多數學生無所適從。其實不光是學生,包括老師也有些無奈,地區的落后,教育設施跟不上,大容量的課堂老師仍然只能用一張嘴去講,誰都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可是,一問三不知,哪有那么多時間去啟發。課前交給的任務,能做的幾平沒有。這也不能全怪學生,圈在學校里,沒存大量的圖書可以閱讀,沒有網絡去查詢,再加上一直的不重視,他們何以應對呀!
三、積極在歷史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的重要性。歷史縱觀古今、橫聯中外,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文明成果,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是提高中學生文化修養的基礎和條件。通過歷史課堂教學,學生不僅可以獲取很多文化精神食糧: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知道岳飛精忠報國、文天樣氣貫長虹、戚繼光英勇抗倭、林則徐虎門銷煙、孫中山天下為公等,還可以通過歷史的認知來看待現在社會的發展和自身的成長:如秦的暴政失去民心而導致了農民起義,朝代更替。漢唐之所以能繁榮、強大,無不吸取了前代滅亡的教訓。尤其,唐朝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與統治者勵精圖治、個人的修養和博大的胸懷是密切相關的。清末,中國卻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任人宰割,讓我們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要強大就必須發展經濟。一個國家的發展如此,做人何嘗不是這樣!“自強則不息”。可見,歷史是在認識過去的基礎上,不僅可以認識社會,還可以認識人生。其次,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以教師講解為主轉向以學生閱讀、思考、討論為主。這就要求學生先胸中有“竹”,要求學生平時增加閱讀量,而不是只約束在課本中。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閱讀,老師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討論面達到知識的明確認識、強化和鞏固。以求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學生的素養。最后,教材的變革要求教育設施的改善。新課改實施后課堂的含量增加了,有些課的內容相當于原來舊版本兩到三課的內容,在我們落后地區偶爾的一兩次多媒體教學,學生還只是看了熱鬧。老師還是只能靠自己的一張嘴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本來不被重視,而且底子薄的學生更覺得不可理解、索然無味了。因此,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教學的立體感,有必要使教育設施改善。
總之,只有充分認識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實改變人們心目中的實用至上的教育觀念,底正確立一切為了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新思路。我們才有可能以改革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從而培養出既有人文素養。兼具科學精神的“通才”。錢學森之問才能在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得到更好的解答。
【參考文獻】
[1]楊志才.給歷史教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岳曉東,龔放.創過思維的形成與創斷人才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9(10)
作者:張強 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學生主體地位歷史課堂教學研究
- 下一篇:高中歷史高效記憶與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