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用分析
時間:2022-03-24 03:48:19
導語: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用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歷史故事本身就是依據一些真實的歷史事件進行改編創作而成的,但是,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不同,歷史故事具有趣味性和清晰性,而歷史事件則更加注重歷史內容的嚴謹性和抽象性。因為二者“同源”的關系,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故事作為課堂引入內容,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記憶歷史事件。[1]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第一次接觸到歷史內容,并不清楚歷史課程存在的意義,需要就教師掌握好課程的難易程度和趣味性,從而讓歷史課堂變得更加活躍和自由。本文結合了歷史故事在教學中價值、原則內容,提出了幾點運用策略。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歷史;運用分析
每個學科都有其獨有的特點和屬性,歷史課程的特點是嚴謹、陳舊、枯燥,因此,不少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的過程中,熱情和積極性會慢慢消磨殆盡,最終導致學生的歷史素養水平低下。所以,為了進一步提高歷史課堂質量和效率,教師必須要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改善傳統課堂的氛圍和教學理念,讓學生的態度從根本上發生轉變,從而重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和主動性
一、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教學價值分析
在很多人眼中,歷史和故事就是一個概念,因為故事和歷史講述的內容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會將二者混為一談。據調查,有部分人認為歷史是在過去發生的真實事件,并非故事流傳。但是,由于古人在記載和闡述中的疏忽,也讓歷史具備了一定的故事色彩;而故事,則是古代人對一些歷史事件傳達和記述的載體,而歷史事件則是故事的核心內容。因此,二者之間的關系相對較為密切。(一)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符合學生特點。上文提到,故事是傳承人們記憶、人文的一個載體,而大部分的故事都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的。故事具有記錄歷史事件的作用,它不僅將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審美觀、思想文化進行了記錄,同時也正是因為它的傳播作用,讓當時更多的人接受了當時的文化,也給今天的后人留下了了解歷史的機會。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不同,二者雖然同樣是在描述一件事情,歷史故事則較為側重故事中人們行為、語言、動作的描述,讓歷史變得更加生動和形象;而歷史事件則不同,它側重的是對事件的描寫,主要內容時事件內容、事件時間、事件的意義和影響,相對較為單一、枯燥。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更加喜歡有趣的事物。因此,在初中歷史中融入趣味、生動的故事后,能夠符合初中生的追求、喜好,更加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歷史故事也能夠讓抽象的歷史知識更加形象,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和學習。(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使事件更加生動。剛剛提到了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的區別,歷史故事更加側重于對人物、事件細節的描寫,用生動的語言,將歷史事件展示給學生,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專注度。對于難以記憶和理解的歷史知識,教師可以將歷史事件中的重點內容,比如事件起因、發生時間和地點等,融入到故事當中,讓學生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對歷史知識進行記憶和學習。(三)歷史故事是初中歷史教學中一種常見手段。初中時期,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見識的黃金時期,而他們對于枯燥、乏味的課堂內容缺乏興趣和學習動力,因此,故事教學法也就成初中教育階段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2]歷史故事具有記錄歷史的作用,不僅在記錄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的發展變化進行了概述,而且也加入當時人們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及教訓經驗。所以,教師在運用歷史故事講述歷史事件的時候,能夠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選取歷史故事的原則
(一)還原歷史事件原則。教師在課堂中融入歷史故事的時候,選取的故事一定要接近或是貼合所要講解的歷史事件,同時選用的歷史故事要有所依據,而非一些虛假故事或是夸大歷史事實的故事。通過歷史故事的引用,能夠讓學生更加認真地聽講和學習。但是,教師還需要考慮到故事的實用性,有與歷史事件有關的故事,教師可以直接采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如果沒有相關的故事,切忌為了使用故事而去使用故事,影響授課質量。(二)教學內容針對原則。在我國教育中,每節課程的時間都是有所限制的。因此,教師不但要準備當天的教學內容,而且還要搜集歷史故事,但是,由于課程時間的限制,教師整理的故事必須具備針對性,通過針對性故事的講解,能夠讓學生快速清楚和了解課程的重點難點內容是哪些,從而提高學生對課程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記憶。例如,在教授七年級歷史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時候,可以將秦王朝的殘暴行為引發的戰爭故事或是其他的統治故事講解給學生,讓學生明白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是,由于暴政仍舊無法阻擋秦國滅亡的腳步,從而幫助學生更加快速理解該節課程的內容和意義。(三)結合學生實際生活。歷史的作用,就是給后來人提供警示和告誡,讓人們知道應當如何做才能夠順應時展的腳步,才不會被歷史所淘汰。同樣,初中生學習歷史,能夠培養學生反思自我的意識。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常常遇到的問題,在加入歷史知識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3]比如,商鞅變法,為了取信老百姓而采用了立木為信的方法,結合這個故事,讓學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缺乏信用,就會失去很多好朋友,只能一個上課學習,下課也不會有人玩,讓學生意識到守信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一)課前引入故事,激發學生興趣。課前引入,已經成為很多初中教師常用的課堂教學手段。在正式開講課程內容前,通過借助其他相關內容或是相關物件,從而引起學生注意,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而歷史故事,就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一個非常不錯的導入內容。通過相關歷史事件的故事引入,能夠讓學生對故事中的現象、行為產生疑問,從而調動學生的探究欲,從而使歷史課堂變得更加高效,學生的參與性更加積極。例如,教師在教授課本中《商鞅變法》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該節內容的興趣,教師可以結合電視劇《羋月傳》的內容片段,讓學生通過對影視片段的觀看,再結合課本中的真實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從而找出二者之間的差距,在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記憶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歷史,為學生將來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打好基礎。(二)結合視頻故事,再現歷史畫面。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國的教育也已經邁入現代化教學階段。歷史,不僅是一本書,也是對過往行為、故事的流傳和記憶,所以,歷史同樣具備抽象性和隱蔽性。因此,教師在教授歷史課程的時候,可以采用一些現代化的設備,將歷史內容在歷史課堂中進行“還原”,通過多媒體設備將歷史場景展示給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讓學生更為直觀、近距離地接觸到歷史的氣息,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堂當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和積極性,為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提供了可能。例如,教師在教授《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節內容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親眼”看到八國聯軍侵華的過程以及惡劣行徑,教師可以從《北京55天》《火燒圓明園》等有關的歷史影視劇中截取相應的片段,讓學生在觀看歷史片段中認識到戰爭的殘酷,以及國家落后的命運,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感受到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培養和樹立學生的報國情懷。(三)加強故事滲透,突破課程難點。初中歷史,從初一到初三分別講述歷史由遠及近的發展歷程,而在每個階段中,都會有許許多多的事件名稱、發生時間、歷史意義和作用等內容,需要學生進行記憶和背誦。[4]但是,由于初中生特點影響,很多學生并不能夠深刻地理解課程中的重點內容,只是生硬進行背誦和學習,無法將歷史知識掌握扎實。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在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記憶,教師可以結合一些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把課程中的難點知識進行理解。例如,不少學生在學習《鴉片戰爭》的時候,由于歷史意義內容過多,學生在背誦的時候,總是有所遺漏。為此,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集一些鴉片戰爭之后的歷史故事,讓學生結合這些歷史故事去記憶理解。如,眾多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我國從封建社會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讓學生明白歷史意義中的內容和作用或是影響后,學生在記憶的時候,只需要借助記憶聯想就能夠將歷史意義輕松背誦了。通過故事講解的方式,為學生“授業解惑”,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信心和動力。
四、結束語
總之,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教師要結合歷史故事的運用原則,不斷挖掘和發現更多故事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
參考文獻:
[1]呂志艷.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靈活運用分析[J].讀與寫(上,下旬),2019,16(30):195.
[2]那淑英.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及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16(5).
[3]于凱,王鳳娟.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5):73.
[4]李龍燕.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小作家選刊,2016(7):27.
作者:梁世總 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五鳳學校
- 上一篇:初中歷史課強化學生家國情懷
- 下一篇:中學數學物理融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