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歷史條件下明確黨的責任和方向

時間:2022-09-08 04:07:07

導語:新歷史條件下明確黨的責任和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歷史條件下明確黨的責任和方向

無產階級政黨依靠什么渡過現實的難關、迎接未來的挑戰?依靠什么贏得人民的支持、接受人民的選擇?依靠什么支撐起振興民族的使命、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反復思考的問題,也是各種非無產階級政黨認識評價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依據。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地回答了這些問題,從而把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一、當今世界的深刻變化是“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國際背景,“三個代表”思想是在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對黨的建設面臨的嚴峻考驗的科學回應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善于領導革命的黨;既要建設,就要有一個善于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永遠保持先進性的黨。這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革命與建設充分證明了的一個真理。而黨的先進性總是與時代前進的步伐息息相關的。一個跟不上時代步伐、落后于時代要求的政黨,就不可能說是具有先鋒隊性質和保持先進性的黨。列寧說過,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只有首先分析從一個時代轉變到另一個時代的客觀條件,才能理解我們面前發生的各種重大歷史事件。”“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即首先考慮到各個‘時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個別國家的個別歷史事件),我們才能夠正確地制定自己的策略”[l〕。

21世紀的中國,將是更加緊密地與世界發生聯系的中國,也將是在時代大潮中搏擊和經受時代風云考驗的中國。因此,新世紀建成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就不能沒有戰略的眼光。放眼未來的世界,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有什么變化?時代的發展將呈現什么樣的走勢?這樣的國際大局向我們提出了什么樣的挑戰?對我們黨的建設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這是中國共產黨必須認真研究并加以回答的重大問題。同志之所以在世紀之交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首先在于我們所面對的時生了巨大變化,我們所面對的外部世界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著前人難以想象的激烈變化。正如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的,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的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2二(p182)

第一,從世界政治格局來看,多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0世紀8。年代末9。年代初,伴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原有的兩極對峙格局結束,世界開始多極化進程。這一重大變化,使得世界出現許多新情況:大國關系在重新調整,一些過去被兩極格局掩蓋的矛盾,如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紛爭等問題開始暴露出來。特別是新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所抬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西化”、“分化”的圖謀不會改變。盡管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題不會改變,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經濟、科技、軍事上處于超強地位,世界走向多極化的進程不會一帆風順,將會經歷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取P28),這一過程必然會充滿著各種政治力量的激烈斗爭。這將決定,威脅我國主權和安全的未來可能發生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我們同西方敵對勢力滲透與反滲透、遏制與反遏制、分裂與反分裂、顛覆與反顛覆、演變與反演變的斗爭,是長期、復雜、尖銳的。這一切又對中國共產黨在錯綜復雜矛盾的世界中,在各種政治文化力量激蕩中始終保持先進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從世界經濟發展態勢來看,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的微觀載體—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和規模迅速發展,以強強聯合為特征的兼并浪潮風起云涌,跨國公司成為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伴隨經濟全球化進程,區域經濟向集團化發展,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場、亞太經合組織等世界經濟組織開始有了實質性的意義。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對所有國家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發展中的大國的發展帶來空前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它既給共產黨提供了實現先進性的前所未有的可能和條件,也給執政的共產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正如同志所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進程,具有兩重性。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于弱勢,如果沒有正確的對策就會落人更加不利的地位。”〔幻(P28)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特別是加入WTO后,我國經濟發展受國際經濟運行的影響也會隨之增加,在國際競爭中我們會學到很多東西,但也將面臨許多不利因素,競爭會更加激烈,保持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安全的任務將更為艱巨。

第三,從文化上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科技的創新,知識經濟的發展,信息的網絡化和數字化,不僅影響和改變著國家的經濟結構、綜合國力,而且影響政治格局,改變人類社會生活。現在許多國家都在研究對策,力爭在國際競爭中搶占一席之地。一些發達國家依靠自己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優勢,正投人巨資,力圖發展本國的所謂“新經濟”。廣大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通過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實現趕超的難度將增加。此外,我們還必須看到,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條件下,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傳播,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意識形態的斗爭長期存在,有時會相當復雜、尖銳。西方敵對勢力不愿意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千方百計想搞垮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總之,面對國際范圍內各種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我們黨能否抓住機遇,抵御各種風險和戰勝各種困難,繼續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領導中國人民在新的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關系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關系國家興衰、關系黨和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同志指出:時代在發展,形勢在變化,我們黨要不斷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必須緊跟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三個代表”提出的出發點和著眼點就在這里。

二、馬克思主義的政黨理論是“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理論依據,“三個代表”思想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黨的性質理論特別是先進性理論的豐富和發展黨的性質問題是無產階級政黨學說及黨的建設的核心問題。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性質,同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中關于黨的建設的基本理論是一脈相承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對黨的性質,特別是黨的先進性做過深刻的闡述,指出: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和強調整個無產階級的共同利益,因此它是代表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3取P285)。“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著運動的未來。”臼〕(P306)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無產階級政黨性質和先進性時還指出,共產黨的先進性歸根到底是來自于無產階級同現代社會化大生產聯系在一起的先進性,共產黨人的使命和生命也在于這種聯系。這也是共產黨人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制度必定要勝利的根本原因。

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列寧第一個面對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小農在人口中占多數的國家建設一支無產階級政黨的任務。他結合俄國的情況,明確提出了黨是階級的覺悟的先進的階層,是階級的先鋒隊的重要思想,闡明了黨必須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南,必須是組織的有機整體,必須是工人階級中優秀分子的集合體,等等。繼列寧之后,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列寧建黨理論直接指導下創建了建黨理論。指出,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以為人民謀利益為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衡量一切政黨也包括共產黨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能夠在中國解放生產力,代表并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并提出黨一定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以及與此相關的三大優良作風等在中國保持黨的先進性的一系列理論。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在開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對黨的建設理論中“左”的觀念和理論進行了清理,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黨的領導的工作重點是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還特別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擴并明確指出:“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4〕對思想中黨的建設和黨的性質的理論作了重要的豐富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而且,許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之間流動頻繁,人們的職業、身份經常變動,社會流動進一步加快。這種變化還會繼續下去。社會階層的新變化,對執政黨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如何鞏固自身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提出了新的挑戰。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繼續開創了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十五大報告強調,要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其核心問題仍是解決建立一個什么樣的黨,即保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同志在“七一”講話中進一步指出:“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全黨同志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根本觀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深人群眾,深人基層,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愿,集中群眾智慧,使各項決策和工作符合實際和群眾要求。’,[2二(pl62)“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同時要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際,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2〕(P167)

馬克思主義關于黨的性質和黨的先進性理論,是提出“三個代表”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同志關于堅持黨的先進性的重要論述,對馬克思主義關于黨的先進性思想作了新的提煉和概括,進一步從社會發展規律和黨的執政規律的高度,揭示了黨的“先進性”的實質和內涵,說明只有正確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正確把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關系,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正確把握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才能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階級性和先進性,才能保持黨的根本性質不變,才能從思想上、政治上完全鞏固,才能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列。

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是“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歷史依據,“三個代表”思想是對中外無產階級政黨長期執政的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人低潮,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中國共產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無產階級執政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正在利用其經濟、科技和軍事等方面的優勢,從各個方面對我國施加壓力,千方百計想搞垮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一球兩制”、西強東弱、資強社弱、北強南弱的態勢不會改變。這種情況對我們這個執政黨如何駕馭復雜的國際局勢,掌握斗爭的主動權,如何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繼續開辟社會主義的美好未來,把社會主義運動進行到底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正如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要把十二億多人的力量凝聚起來,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前進,必須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否則,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四分五裂,不僅現代化實現不了,而且必然陷人混亂的深淵。這是總結近代以來中國發展的歷程得出的結論,也是分析許多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2衛(plo3一16、)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還表明:黨的建設是一個十分嚴峻的歷史任務,也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歷史過程。在一個半世紀的歷史長河中,世界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在自身建設方面幾乎無一例外地走了許多彎路,尤其是取得執政地位的黨在如何執政、如何鞏固執政地位的問題上,留下了許多發人深省的教訓。原因雖然頗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建黨思想的基本點,即背離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背離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背離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在20世紀的后半期,社會主義走進低谷,往往同執政的共產黨在“三個代表”方面出現一系列失誤聯系在一起,主要是:沒有始終不渝地解決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問題,許多國家沒有能夠對僵化的體制進行成功的改革,沒有始終保持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高度敏感,甚至一再喪失發展的機遇;對封建主義影響估計不足,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處理不當,對資本主義及其幾百年發展形成的世界文明進行簡單否定和排斥,結果使社會主義在一定程度上離開了人類文明大道孤立發展;沒有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沒有很好防止官僚主義復活和腐敗因素的滋長,并始終解決好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問題等等。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抓好黨的建設,失去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前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總結蘇聯解體的教訓時感嘆:最關鍵的是不能失去人民的支持。……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失去了主要的資源,就會出現政治冒險家和投機家。這是我犯的錯誤,最主要的錯誤。

中國共產黨80年發展的歷史經驗啟示我們: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形勢和挑戰,黨的建設始終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過去,中國共產黨在敵人的腥風血雨中能夠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領導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最根本的是靠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始終保持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國際風云變幻,各種挑戰與壓力接踵而至的緊要關頭,我們黨能夠領導全國人民戰勝挑戰,克服困難,保持穩定,不斷開創改革和建設的新局面,關鍵就在于黨始終自覺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適應形勢和任務的發展,不斷研究和解決黨內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這是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

中國共產黨80年發展的歷史經驗昭示我們:黨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永葆社會主義事業的青春和活力,必須高度重視社會生產力問題,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始終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是立黨的根基;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創造具有本國特色而又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文化,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立黨的支柱;必須高度重視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斷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立黨的源泉。正如同志所說:“‘三個代表’要求,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們在新世紀全面推進黨的建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不斷奪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的根本要求。”中國共產黨80年發展的歷史經驗啟迪我們:面對當今世界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面對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和風險,我們黨只有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進一步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抓緊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適應新的情況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才能堅強有力地領導人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生機和活力,使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從低潮走向新的高潮。

四、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新任務是“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現實依據,“三個代表”思想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黨的根本任務和前進方向的進一步明確黨的建設歷來是與黨所領導的偉大任務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世紀之交,我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開放步人新的境界,發展處于關鍵時刻,穩定面臨新的情況。在新的世紀,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們黨肩負的三大歷史任務。要完成這三大歷史任務,把我們的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就要抓住機遇而不可失去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體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體制改革要繼續深人,精神文明建設要切實加強,各個方面相互配合,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性目標任重而道遠,各種困難和風險使我們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面臨新的考驗。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呈現多樣化。在社會生產力獲得大解放、大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同時,我們的改革與發展也遇到了新的矛盾、新的問題,如國有企業改革問題、“一手硬、一手軟”問題、部分職工下崗再就業問題、貧富收人差距問題,等等。我們雖已踏上一條光明大道,但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風險,包括可以預料的和難以預料的、來自國內的和來自國外的、經濟生活中的和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等等。

這樣一種充滿良好機遇與嚴峻挑戰的國際國內背景,為我們黨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而又嚴肅的時代課題:面對新世紀,在我們這樣一個東方大國,怎樣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迎頭趕上時代的潮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面對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和風險,怎樣以強大的綜合國力站穩腳跟、求得發展?面對世界社會主義處于低潮的嚴峻現實,我們黨怎樣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保持和增強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戰斗力?面對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我們黨怎樣牢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面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我們黨怎樣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干部和人民,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干部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這些問題的解決,關鍵取決于我們黨自身,取決于在新世紀把我們黨建設成為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取決于我們黨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往開來的需要,把黨的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和戰略家的洞察力,觀察和把握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站在世紀之交的歷史制高點上,準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從事關國家的前途命運出發,提出“三個代表”的科學論斷,全面深刻地回答了這些重大問題。“三個代表”的科學論斷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任務的新概括,是加強新時期黨的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三個代表”思想為我們黨面向新世紀進一步鞏固自己、加強自己、提高自己,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只要我們黨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三個代表”要求,扎扎實實搞好自身建設,始終堅持“三個代表”、忠實履行“三個代表”,就一定能夠使我們黨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的堅強核心,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