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策略分析

時間:2022-06-09 08:47:13

導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策略分析

當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消失現象越來越嚴重,給城市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在城市更新中我們應合理地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以提升城市活力和形象。文章以佛山市為例,探討城市更新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1城市更新的概念

城市更新實際上就是對城市某一衰落的區域進行拆遷、改造和建設的過程,其目的是使城市恢復活力,推動社會進步。隨著對城市發展認識的深入,城市更新所包含的內容進一步涉及各種文化環境、空間環境、生態環境等非物質環境的改造和延續。

2佛山市的城市更新

2.1更新策略

(1)舊城區更新策略:推進重點地區更新改造,推動舊城復興;完善設配套設施,提升空間環境品質;合理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2)舊工業區更新策略:鼓勵舊工業區升級更新;推進產業空間的整合與集聚,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合理引導工業用地合理置換。(3)城中村更新策略:著重抓好位于重點地區的城中村的更新提升,完善城市空間整體結構;加快土地整合,完善城中村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城鎮化進程;提升城中村管理水平。

2.2更新內容

(1)佛山中心城區主要以舊廠房更新改造為主,舊城區更新改造包括居住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含商住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和綠地與廣場用地,改善了中心城區面貌和公共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2)舊工業區更新改造包括一類工業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居住用地,綠地與廣場用地,耕地等。通過對城市內部工業的“優二進三”增加居住和服務面積,實現產業的整體升級,農田的復耕和公共空間的復綠。(3)城中村更新改造包括居住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工業用地、綠地與廣場用地。通過對城中村改造提升中心城區風貌,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增加公共綠地和公共開敞空間。

3佛山市文化遺產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3.1物質遺產現狀

佛山作為文化名城,是嶺南文化分支粵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悠久,保存了眾多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①物質文化遺產。佛山老城內文物古跡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6處;②非物質遺產。佛山剪紙、木版年畫以及粵劇、粵菜、中成藥、武術、南獅以及秋色巡游、行通濟等極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佛山外來流動人口的逐漸增多,受到新的消費文化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也受到了擠壓。一些優秀的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面臨著保護與管理機制有待完善、民間資源有待進一步清晰明了、保護傳承人的機制有待建立健全等問題,需引起政府和民間的足夠重視,并采取相應的專門措施進行保護。

3.2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現代建筑不斷侵蝕了佛山老城,破壞了古城的均質肌理。特別是歷史街區內插建的多層住宅,尺度較大,分布零散,影響了佛山老城的整體風貌。(2)佛山名鎮、名村、街區、地段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區內多數建筑質量較差,其中大部分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居,因年久失修、木結構老化,保存狀況令人擔憂,一些空置的民居破損嚴重,甚至出現部分屋頂坍塌的現象。(3)佛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普遍缺少修繕,整體保存狀況差強人意,多數文物處于消極保護狀態。部分文物建筑現已空置,在無人進行日常維護的情況下,建筑日漸破敗。部分文物建筑尚有居民使用,但由于保護意識缺乏,導致建筑使用不當而造成破壞。

4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

4.1歷史城區保護措施

(1)調整土地使用功能,降低居住用地比例,增加中小型公共服務設施、綠地,外遷現狀工業,合理引導老城人口疏解,改善居民生活環境。(2)控制快速交通的發生量,增加慢行交通設施、公交線路及站點,引導公交出行,嚴格控制道路拓寬,保護傳統街巷肌理。(3)加強建筑高度、建筑風格、建筑色彩及建筑外立面的控制,保護歷史城區總體建筑風貌的協調。

4.2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措施

(1)保護整體風貌,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嚴格管控保護范圍內的建設活動。(2)保護建筑本體,在不破壞文化遺產的前提下,積極增加居民的生活服務設施,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3)可適度發展無污染的傳統產業、創意產業及旅游業,發展地方經濟。

4.3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保護措施

(1)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對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環境進行保護。(2)文物的建設控制地帶范圍應保持傳統街巷的尺度,控制區域內的建筑高度、體量、色彩與風貌,保護整體歷史風貌。(3)結合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的修繕和環境整治,適當增加綠、廣場等開敞空間。(4)保護有價值近代工業遺存,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要求劃定和保護歷史建筑,將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和科學藝術價值的歷史建筑、近現代優秀建筑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

4.4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1)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記憶和空間載體,保護社會基礎和文化生態的完整性。(2)應以不傷害歷史價值和原真性為前提,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過程中遵循有序、有理和有節的原則。(3)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傳承和應用的空間,與其他歷史文化資源共同納入展示體系和旅游開發,促進其繁榮和發展。

5結束語

在城市更新中,不僅要保存人類珍貴的歷史記憶,還要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要,以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同時在城市規劃中,還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城市更新協調與統一,以發揮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和價值。

作者:房予 單位: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1]翟斌慶.城市更新理念與中國城市現實[J].城市規劃學刊,2009,(2):75-82.

[2]單杰.陜西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