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研究
時間:2022-08-23 09:24:53
導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遺產反映了城市發(fā)展的過程,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城市文脈的延續(xù),更是城市重要的象征。如今,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大規(guī)模的舊城改建運動使得代表著“城市記憶”的文物古跡、歷史街區(qū)逐漸減少,社會各界開始逐漸關注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然而,我國目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以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模式進行,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投資、專家建議、以及相關專業(yè)人員的技術支持,普通民眾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參與度不高。這種傳統(tǒng)的由政府以及專家學者主導的保護與改造方式存在諸多問題,在數(shù)量繁多的歷史文化遺產面前,推動起來困難重重。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全面協(xié)調,才能更好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因此,加強公眾參與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深遠意義。
1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公眾參與
1.1我國公眾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發(fā)展歷程
我國公眾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解放前、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后。1)解放前———公眾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開端。北京大學于1922年成立考古研究所,標志著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興起。此時的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局動蕩,戰(zhàn)爭頻發(fā),給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了很大障礙。這個階段,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政府缺少資金的投入和支持,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物多為官僚住宅,其維護由個人出資;居民為了生存,開始自發(fā)對住宅進行修繕和維護。我國最早的公眾參與遺產保護便是由此慢慢開始發(fā)展。2)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前———公眾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奠定。解放后,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政府開始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在資金上也給予了相應的支持與鼓勵。這個階段的公眾參與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遺產保護方面的專家學者在政府的組織下,參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二是由于人口的增長,政府將一些保存較好的歷史建筑提供給居民作為住宅使用,并鼓勵和幫助居民對其進行維護和修繕。政府的投入與重視,奠定了公眾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基礎。3)改革開放后———公眾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20世紀80年代,在阮儀三、吳良鏞先生等學者的推動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從理論研究開始轉向實踐探索。此時的公眾參與形式為“國家、集體、個人”三方合作的舊區(qū)改造,如北京舊城的菊兒胡同改造項目(見圖1),主要的資金來源已由政府投資逐漸轉為社會集資。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開發(fā)商成為了改造主體,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建設性”破壞,政府開始重新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在規(guī)劃階段加入了公眾參與的內容,強調社會監(jiān)督。圖1改造后的菊兒胡同圖2麗江古鎮(zhèn)這個階段,由于自身素質的提高以及政府的大力宣傳,民眾開始自覺或不自覺的參與了歷史遺產的保護,有利于今后公眾參與的進一步發(fā)展。
1.2我國公眾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
隨著近幾年“文化旅游熱”的興起,麗江(見圖2)、鳳凰、平遙(見圖3)等歷史文化名城在旅游發(fā)展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不僅弘揚了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而且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但由于缺乏保護意識,也使歷史文化遺產所處的傳統(tǒng)環(huán)境遭到了嚴重破壞。通過政府以及媒體的呼吁,我國民眾也越來越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政府、專家,更是當?shù)鼐用竦呢熑巍U舱教岢隽斯妳⑴c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并逐漸付諸于實踐。現(xiàn)階段,我國公眾參與歷史遺產保護主要是通過政府組織以及自發(fā)參與兩種方式。1)由政府組織的公眾參與歷史遺產保護。這種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規(guī)劃編制階段:編制前期,通過實地踏勘以及問卷、訪談等方法,收集當?shù)鼗A資料以及居民的各種意見,編寫“基礎資料匯編”;文本編寫階段,強調公眾參與規(guī)劃實施及管理,如制定相關的優(yōu)惠政策,以鼓勵居民自主修復住宅建筑;規(guī)劃編制完成后,政府會通過報刊、規(guī)劃網站等途徑對規(guī)劃方案進行公示,以收集公眾意見。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我國民眾的民主意識較為薄弱,加之政府對于相關信息的傳遞滯后,且缺乏有效的引導措施,除非涉及自身利益,否則民眾對于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對于公示的內容通常是被動的接受。因此,公眾參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雖然得到政府和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但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2)民眾自發(fā)參與的歷史遺產保護。自發(fā)參與是居民參與和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方式。當規(guī)劃方案與民眾意愿沖突時,居民往往會自發(fā)的組織起來進行抗爭。例如,廣州恩寧路改造事件。政府未公示規(guī)劃方案直接對恩寧路啟動拆遷,導致了后續(xù)一系列居民自發(fā)組織的抗爭。隨著公眾輿論的擴大,政府不得不做出讓步,成立了由政府代表、專家學者、社區(qū)居民等多元力量組成的顧問小組,監(jiān)督審查恩寧路改造更新項目。同時,隨著關注人數(shù)的增多,社會自組織逐漸形成,從不同方面推進恩寧路的保護。然而,由于居民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了解較少,往往只關注自身利益,居民、政府、社會力量三方立場不一,很難達成共識,使得遺產保護缺乏持續(xù)動力。聲勢浩大的恩寧路改造事件雖未能達到理想的結果,但其打破了傳統(tǒng)的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改造模式,促進了公眾參與渠道的開放,使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2國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公眾參與
2.1美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公眾參與
美國作為公眾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起源地,有著眾多有利于公眾參與的機制。例如各地方政府主導歷史遺產保護而非聯(lián)邦政府,更有利于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相關法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歷史保護國家信托組織(NationalTrustforHistoricPreservation),將“專業(yè)知識、領導才能和民間力量”三者聯(lián)合起來,承擔政府無法承擔的歷史建筑管理工作。當政府財政緊缺時,會有眾多的NGO(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組織,將私人捐贈投入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1966年,美國政府頒布了《國家歷史保護法》,自此,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民間組織得到了相應的法律保障。之后,政府又將歷史遺產的實際經營權交給民間保護組織,并給予其稅收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來鼓勵民眾積極參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2.2德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公眾參與
與國內現(xiàn)狀有所不同,歐洲國家對于歷史遺產的保護常常被看作是一種公共責任。在德國,歷史建筑的所有者負責其建筑的修繕和維護,公眾良好的責任意識以及基金會強大的資金、技術支持,極大地促進了城市歷史遺產的保護。德國聯(lián)邦政府還設立了“歷史遺產開放日”,吸引了公眾的廣泛關注,使得歷史遺產的保護在社會上影響日益深遠。此外,基金會還一直致力于關于遺產保護的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為社會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的同時,也為國家培養(yǎng)了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專業(yè)人才。基金會組織的工作之所以能如此順利的開展,是因為德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在民間有強大的力量支持,同時,政府也為公眾參與提供了理想的環(huán)境。
2.3日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公眾參與
日本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組織分為兩類:一類由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通過調查和研究歷史文化遺產,為其保護提供資料與意見;另一類則由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組成,主要負責房屋建筑的維護、修繕和展示,以及傳統(tǒng)手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則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為主,專家學者協(xié)助當?shù)鼐用瘢ㄟ^向政府反饋、呼吁等方法,促使政府決策的根本性轉變。20世紀60年代的妻籠保護運動(見圖4),使日本民眾參與歷史遺產保護走向組織化。如今的“全國歷史街區(qū)保護聯(lián)盟”就是由當時各地組織聯(lián)合成立的“歷史街區(qū)保護聯(lián)盟”發(fā)展而來。該聯(lián)盟自1978年起,每年都組織各地居民舉辦研討會,促使居民更積極自主的參與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中。這種依托于公眾參與的歷史遺產保護活動,使規(guī)劃設計更加貼近民眾生活,不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是在保護歷史遺產的同時,使居民的生活更美好、社區(qū)的環(huán)境更宜人。
2.4我國與西方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公眾參與的差異
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公眾參與歷史遺產保護起步較早,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體系,其發(fā)展遠遠領先于我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與西方國家在各個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首先,西方的民主理念深入人心,遺產保護運動由個人向社會團體、政府機構發(fā)展,形成的是“自下而上”的保護模式,而在我國,高度集權的封建思想持續(xù)了近五千年,在這種歷史背景的影響下,我國遺產保護的主導力量則是政府和專家學者;其次,現(xiàn)代化進程以及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使西方國家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公眾參與中。
3提高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公眾參與的策略建議
3.1政府積極引導公眾參與
中央政府應對公眾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進行統(tǒng)籌安排,建立遺產保護的多層次責任體系,并積極推動權利的下放。加強地方政府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促使保護工作因地制宜的開展;支持各類非政府組織以及非盈利性的保護組織,并給予一定的經濟及稅收優(yōu)惠政策;充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使更多的組織和個人加入到遺產保護的實踐中。
3.2民間公益組織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以往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由于政府、開發(fā)商、當?shù)鼐用袢搅霾灰弧⑷狈贤ǎ贁?shù)利益代表的一元決策常常引來民眾的抗議,導致項目難以進行。因此,成立獨立的第三方民間組織,代表公共利益參與歷史遺產保護,建立起三方溝通的平臺尤為必要。擁有專業(yè)知識及團隊能力的公益組織參與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不僅可以解答社區(qū)居民對規(guī)劃方案、實施管理等方面的疑問,還可以向政府、開發(fā)商反饋居民的訴求,督促政府對規(guī)劃方案進行完善。同時,公益組織的介入還可以建立起社區(qū)居民之間溝通的平臺。目前,我國居民參與歷史遺產的保護往往只關注自己眼前“一房一地”的利益,由于缺乏相關專業(yè)知識,對整個社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長遠利益常常視而不見。公益組織深入社區(qū),運用其專業(yè)知識,通過開展、組織動員活動將社區(qū)居民團結起來,達成共識,更有利于社區(qū)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3社區(qū)居民、團體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生活在歷史遺產保護區(qū)內與周邊的居民是與歷史遺產保護最密切相關的人群,但由于其對于歷史遺產價值的認識不夠以及自身文化素質的局限,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常常處于被動地位,且積極性不高。首先,應加強遺產保護的教育,通過設立“歷史遺產開放日”、媒體廣告、公益展覽、專題講座等方式,普及歷史文化遺產知識,激發(fā)民眾對于自己居住生活的歷史街區(qū)的自豪感,提高整個社會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以立法手段,將保護遺產的責任分散到社會各階層,使歷史建筑的擁有者參與到遺產保護中,同時,政府應提供房屋修繕的專業(yè)指導意見以及建設資金補助。居民在承擔責任的同時獲得了真正的決策權,很大程度提高了居民參與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4結語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社會公眾的支持與參與,這不單是順應社會民主發(fā)展的趨勢,更是促進文化遺產傳承的關鍵。雖然我國在公眾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層面上開始較晚,初期民眾保護意識淡薄,但如今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無論是政府人員、研究專家還是普通民眾都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化發(fā)展。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涉及到多個科學、多個專業(yè),如何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更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重中之重,需要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找到真正適合我國歷史遺產保護與發(fā)展的道路。
作者:楊隆治 單位:山西恒信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阮儀三,丁楓.我國城市遺產保護民間力量的成長[J].城市建筑,2006(12):6-7.
[2]孫施文,殷悅.西方城市規(guī)劃中公眾參與的理論基礎及其發(fā)展[J].國外城市規(guī)劃,2004(19):27-28.
[3]劉垚,田銀生,周可斌.從一元決策到多元參與———廣州恩寧路舊城更新案例研究[J].城市規(guī)劃,2015,39(8):101-111.
[4]劉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公眾參與[D].重慶:重慶大學,2007.
[5]關斌.歷史街區(qū)保護更新的“自組織”模式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
[6]沈海虹.“集體選擇”視野下的城市遺產保護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 上一篇:歷史文化空間改造提升策略分析
- 下一篇:歷史文化街區(qū)空間形態(tài)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