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探究

時間:2022-08-23 02:46:26

導語: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探究

新媒體時代,媒介平臺空前繁榮,傳統媒介家族加入新媒體大軍,媒介資源變得豐富多樣。一直以來,電視媒介以其聲畫并茂、圖文并載的傳播特點成為傳統媒介中的佼佼者,但新媒體的出現卻為其帶來了極大挑戰。視頻網站種類多樣,各種題材門類的網絡自制節目為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網絡電視隨時點播,打破了傳統電視節目稍縱即逝的瓶頸;自媒體微視頻觸手可及,讓觀眾隨時隨地可享受視覺饕餮……面對新媒體的挑戰,電視媒介需要重新進行職能定位,融合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創新發展模式。

一、新媒體時代電視傳播職能的變遷

20世紀90年代,我國電視事業迅速發展,電視以其超強的現場感和畫面感,一舉成為最受公眾喜愛的媒介。與報紙相比電視時效性強,直觀生動,因此傳播新聞資訊、播放電視劇是當時電視媒介的主要職能。新聞媒體時代,時效性顯然不是電視的長項,第一時間播報新聞、搶送頭條對于電視來說自然不可能。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電視媒介一家獨大的時代已經過去,觀眾守著電視等節目的頻率已經大幅減少,電視媒介應重新審視其媒介定位。新媒體的私密性無形中拉開了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距離,而客廳里的電視卻是家庭成員聚合的天然粘合劑,因為它,家不再冷清孤單,家庭成員能聚攏,情感能融合。新媒體時代,電視媒介的職能除了傳播信息,更多的是聯結情感,電視媒介的職能定位應該是“陪伴”。除了“陪伴”娛樂,電視節目還應致力“陪伴”學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文化需要傳承,歷史需要銘記。新媒體時代,歷史文化電視節目,如何在“陪伴”中學習,如何實現古與今的完美對接,如何做到內容思想與傳播形式的完美結合,是節目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互聯網+范式下《絲路上有你》的傳播特點分析

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因其傳承文化、追溯歷史深受觀眾喜愛,受眾群體廣泛,受眾根基深厚,是電視節目類型中的一股清流。新媒體語境下,陜西衛視《絲綢之路萬里行》第三季《絲路上有你》結合“互聯網+”,為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提供了新藍本。

(一)節目選題——熱點化

國家“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的提出,引發了全民的“絲路”關注。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經濟的交流合作,更是文化的碰撞融合。“一帶一路”背后有其宏大的歷史文化背景,絲綢之路上神秘而古老的歷史文化吸引著觀眾。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梳理絲路歷史,傳播絲路文化,義不容辭。歷史不能脫離現實,以此熱點為契機陜西衛視推出了大型人文歷史節目《絲綢之路萬里行》,重走絲綢之路,傳承絲路歷史文化。節目第一季采用“游歷”形式,由全媒體人和資深學者組成行者團,從西安出發穿越8個國家到達羅馬。第二季則用“公路片”形式,采用明星大咖和旅行達人結合,完成挑戰任務。以前二季為基礎,《絲綢之路萬里行》第三季《絲路上有你》則帶觀眾重走海上絲綢之路。

(二)節目形式——交互性

2005年央視《百家講壇》在眾多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開創了“一人一桌”的課堂講解模式,臺上主講人口述歷史,臺下觀眾靜靜聆聽。十幾年來,由于節目新媒體時代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形式單一,互動性差,《百家講壇》慢慢褪去光環。互聯網時代的客戶體驗思維其實就是以受眾為中心的體現。“互聯網+”帶來傳、受觀念的轉變已深入人心,傳播過程中受眾變得越來越主動,傳、受的交互性已成常態。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不能拘泥于以往的“自說自演”,不考慮觀眾的審美和興趣轉變。作為大型歷史人文類電視節目,陜西衛視《絲綢之路萬里行》注意到傳播的交互性,繼第一季紀錄片形式后,第二季則采用了真人秀的方式,而第三季《絲路上有你》,在第一、二季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受眾需求,打造了一檔“90后絲路深度人文體驗旅游真人秀”,將歷史文化帶出講堂,走進生活。《絲路上有你》采用互動綜藝的形式來裝“歷史文化”的酒,既注意了與觀眾的交互性,又傳承了絲路歷史和文化。

(三)節目敘事——故事化

“影像技術層是影像表達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光影、色彩、構圖等技術元素,是影像的基礎部分;影像表意層面是影像表達的思想層面,它借助于影像的構成邏輯傳達著有關影像之外的話語,是影像的高級層面;而影像敘事層是影像邏輯和結構的最重要部分,也是容易吸引大眾關注的部分,影像的敘事層面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將觀眾牢牢地鎖閉在故事之中,從而完成對觀眾的占有。”[1]歷史之所以吸引人,源于它的真實性和故事化。“互聯網+”時代,科技進步使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信息量加大而閱讀時間在減少。面對過剩的信息平臺,繁多的信息資源,媒介如何吸引受眾眼球、博得關注成為制勝關鍵。由于歷史的枯燥,文化的精深,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在內容上相對“不討巧”。平淡無味的口述歷史,節目收視率必然不高。只有以“人”為主體,通過人物故事化呈現,由“人”及“史”,讓人物故事推動歷史文化進程,才能讓觀眾產生觀看興趣。陜西衛視《絲綢之路萬里行》第三季《絲路上有你》精心挑選節目嘉賓,嘉賓中既有明星大腕,也有來自絲路沿途不同國家的6位90后,采用“去朋友家玩、朋友帶我玩”的形式記錄旅途中的故事。如印度站,九宮格挑戰、新舊德里體驗、蛇村冒險這些故事情節深深吸引觀眾,讓觀眾在朋友的故事中了解絲路歷史文化。

(四)節目傳播——全媒體化

傳統電視節目傳播形式單一,主要通過電視媒介定時定點向觀眾播放,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和傳播平臺日趨多樣化,電視節目的傳播有了更多可能。在節目播出形式上,陜西衛視《絲路上有你》以電視播出為基礎,縱向聯合新媒體平臺,如與愛奇藝等網絡視頻平臺合作播出。另外欄目還設有官方網站,更多節目內容資訊可進入官方網站點擊觀看,同時觀眾也可通掃描節目右下角的二維碼關注節目官微。從《絲綢之路萬里行》第一季開始節目就結合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媒體平臺聯手打造全媒體絲路之旅。到第三季《絲路上有你》,節目又引入視頻直播形式,觀眾可以在直播平臺斗魚直播直接觀看錄制過程,并與嘉賓互動。全媒體的傳播視野使節目影響力大增,也使絲路歷史文化傳播得更加深遠。

三、新媒體電視節目創新發展中要注意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注重用戶中心,絕非媚俗化、趨同化。在提供藍本的同時,《絲路上有你》節目也帶來一些思考。為吸引受眾,《絲路上有你》每期都通過游戲情節串聯故事,但部分節目中游戲歷史文化性偏弱,甚至直接“拿來主義”借用其它熱播綜藝節目中的游戲,如“喝墨魚汁吃黑暗料理”、“睡衣大賽”、“殺人游戲”等,這些游戲直接影響了節目質量,觀眾在笑過之后并未留下太多的記憶點。當“歷史文化”遇到“綜藝娛樂”時如何梳理二者之間關系,用“綜藝娛樂”的瓶裝“歷史文化”的酒,如何不會過度“包裝”讓人忽略瓶中“佳釀”的原滋原味?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中“歷史文化”必須唱主角,“游戲娛樂”應把握分量適度而行,切不可喧兵奪主、本末倒置。因此,即使穿上了“綜藝”的外衣,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中的游戲設置也應有歷史文化背景,要以傳承歷史文化知識為任務和目標。新媒體時代,“傳者中心”要向“受眾中心”轉換,但這種轉換不僅僅是口號和形式上的,更應該是內容和實質上的。“受眾中心”也不是媚俗化和趨同化,不是全民“娛樂至死”,而應該秉持媒介素養和專業情操。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雖然遭遇挑戰,但也迎來了發展新機遇。“互聯網+”不僅帶來了傳播手段的豐富,更帶來了傳播觀念的革新,以受眾為中心、注重傳播交互性是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媒體應有的新思維。以陜西衛視《絲綢之路萬里行》為例,其在節目選題上,聯系時下全民熱點以“絲綢之路”作為節目歷史背景,樹立了良好的受眾基礎;在節目形式上,脫離歷史文化類節目慣用的課堂式說教,走進真實還原歷史真相,用綜藝娛樂的形式傳承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在節目敘事上,用“人”為主線,將枯燥呆板的歷史文化裝進人與人、人與歷史、人與文化的故事中;在節目傳播方式上,以傳統電視媒體為根基,聯合運用新媒體平臺,多元化傳播……新媒體時代,陜西衛視《絲綢之路萬里行》系列節目為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提供了創新發展新思路。

作者:占琦 單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嫻.探析文化歷史類電視節目的出路——兼談《百家講壇》[J].當代電視,2016(07):80-81.

2.劉川郁.歷史類電視節目應有互聯網思維[N].光明日報,2015-3-7.

3.李鐵男.歷史題材專題片創作[J].記者搖籃,2013(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