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與當代教學分析

時間:2022-12-05 10:05:21

導語:歷史文化與當代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與當代教學分析

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漩渦”之中,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推動了封建的儒家文化走向現(xiàn)代化的轉型和歷經(jīng)“洗禮”,這與當時經(jīng)濟政治社會的大變革是相適的。此時,中國的教育思想界隨之出現(xiàn)了一種沖擊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變革,內(nèi)部有志之士試圖以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與科技來挽救統(tǒng)治危機。自19世紀60年代始,挽救民族危亡的洋務運動興起,封建家庭出生的盛宣懷積極投身于洋務實踐,洋務運動失敗后,他總結洋務得失催生出其獨特的教育思想,并積極指導教育實踐,通過分析其教育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和四個方面的內(nèi)涵,從而得出盛宣懷教育思想的三大特點,以三個方面的教育實踐來體現(xiàn)其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貢獻。

1研究現(xiàn)狀

盛宣懷作為中國教育近現(xiàn)代化的推動者,形成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下,史學界對盛宣懷的教育思想做了新的研究,中國大陸學者早期所積極從事的洋務活動,對于盛宣懷教育思想對晚晴后期的教育改革的影響是有所忽略的。此后,史學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雖然以從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轉向辯證史觀,但是對于盛宣懷這位為中國教育近代化做了積極貢獻的人物的評價并沒有打的改觀,也就是說并沒有突破政治框架的束縛,雖然對盛宣懷他所從事的教育實踐有所積極評價,但在客觀評價方面遠遠是不夠的。近幾年來,史學界出現(xiàn)新的風氣。大陸涌現(xiàn)出了一批學者掀起了研究晚清歷史的“風潮”,對聲宣懷在教育領域的思想以及他的教育理論的形成做了新的研究,隨之,聲宣懷周年紀念活動在江蘇常州展開,“聲宣懷研究會”等相繼成立。一些研究盛宣懷思想的著名學者也隨之出現(xiàn),如夏東元教授。對盛宣懷的研究開始僅局限于他在經(jīng)濟方面的貢獻,對盛宣懷教育思想的研究是有所忽略的。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及對中國教育近代化這一課題的出現(xiàn),談及晚清教育改革,才拓展到對盛宣懷教育思想進行深入的研究。盛宣懷作為一名對中國教育近代化進程有著特殊貢獻的人物,其歷史地位不亞于清末新政中對學制進行改革的張之洞,張百熙等人。海外對盛宣懷教育思想的研究是響度中肯深入,對盛宣懷教育實踐及教育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2盛宣懷豐富的教育實踐

2.1小學和師范教育——以南洋公學為例。鴉片戰(zhàn)爭之后,無論政府辦學還是民間私學,辦學活動是比較積極的,然而所辦的學校皆為半書院性質(zhì)半近代式學堂的性質(zhì)。不論是從學校開辦,教師資源,學生資源而言都與西方近代意義上的學校相差甚遠。盛宣懷在投身于洋務實踐后,其教育實踐也是舉步維艱的。自1870年開始是他洋務生涯的轉折點,在被授予了太常寺少卿一職以后,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經(jīng)營洋務事業(yè)。1896年(光緒22年),他著手開始創(chuàng)辦南陽公學,同年10月,盛宣懷向清政府正式上奏《條陳自強大計折》,附奏《請設學堂片》,稟明兩江總督劉坤一,擬在上海捐地開辦南洋學堂,12月得到光緒允準,至此,標志南洋公學正式成立。南洋公學主要是小學教育和師范教育,分為師范院,中院,外院與上院,這時候南陽公學還是專業(yè)化的。隨著洋務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對新型的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南陽公學漸漸演變?yōu)椴粌H為培養(yǎng)洋務人才的學校了。盛宣懷說:“竊取國政之義,以行達成之實,于此次欽定專科,實居內(nèi)政、外交、理財三事”,而南洋公學的創(chuàng)辦也開啟了中國近代師范教育的先河。隨后,各地學校林立在辦學模式等方面也借鑒了南陽公學的模式,而盛宣懷的辦學實踐也從專門化走向了普遍化,他所創(chuàng)辦的新式學校,當時中國的舊式學堂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縮小教育的階層差別,使受教育群體也得到了擴大。換而言之,盛宣懷是將西方先進的教育模式在中國得到了推廣。盛宣懷所創(chuàng)辦的南陽公學,是為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著名高校的前身。2.2高等教育——以天津中西學堂為例。在中國漫長的學校教育史上,教學方式大都是大一統(tǒng)式的,然而近代的教學形式都是分級教學。盛宣懷在辦理洋務的過程中,從洋務經(jīng)驗中得出中外人才從培養(yǎng)教育結構上是有較大的差異的。盛宣懷認為在培養(yǎng)人才的模式上西方是優(yōu)越于中國的,于是萌發(fā)在中國實行分級分班的教學思想,在最終創(chuàng)辦的天津中西學堂分級教學模式得以實現(xiàn)。1892年,盛宣懷于天津海關道任上,在洋務大員李鴻章的授意下,盛宣懷與當時在天津自辦中西書院的美國人丁家立兩人積極著手籌辦一所新式的高等學堂。盛宣懷于1895年擬定《擬設天津中西學堂章察》,1895年10月2日,盛宣懷請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王文韶準予,經(jīng)光緒皇帝御批,成立天津北洋中西學堂,天津中西學堂原地址位于大營門外,出建立時成為文博書院,我國第一所大學——天津中西學堂正式誕生。1989年受京奉路局之請,特別設立鐵路專修科,1900年學堂被八國聯(lián)軍所毀,1903年得到了重建,改名為北洋大學。此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官辦大學,也是天津大學的前身。天津中西學堂由盛宣懷親自任督辦,聘請美國人丁家立為總教習,設頭等學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本科,二等學堂等。注重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培養(yǎng)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科的開設和學業(yè)年限是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為楷模的,以四個學年為年限。幾何學、三角勾股學、格物學、化學、萬國公法、筆繪圖、各國史鑒、工程學、電學、礦物學、機器學和律例學等。天津中西學堂的這種分學堂與分班的教學,是中國分級教學的開端。盛宣懷秉求“事事研求”得辦學宗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形成了“西學體用”的辦學思想理念。由于盛宣懷的勇于實踐,當然也因其對于西方教育新思想的包容,為中國古老的教育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對中國不分年級的大統(tǒng)一式教育方式打開了一個缺口,為近代中國教育的轉型做了積極地鋪墊。2.3留學教育。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國門洞開,西方先進思潮傳入,對儒家孔孟之學造成了沖擊。為了縮短中國與西方國家教育上的差距,培養(yǎng)大量的掌握近代科學技術的人才,盛宣懷提倡派遣中國學生留學西方國家才能解決當前中國人才的匾乏。盛宣懷說“學生必出洋游歷,躬驗目治,專門肄習,乃能窺西學之精,用其所長,補我之短”。(1)將來學生“學成回華,任以路礦、鐵廠、銀行各要政,漸可不借材異地,授柄外人”。(2)這反映了他對人才的獨到的見解,盛宣懷不排斥外來人才,但他倡導任用留學歸來的學子,這樣不僅極大地發(fā)揮了留學生的價值,使他們學以致用,同時也激發(fā)了廣大留學生的愛國情操。盛宣懷所從事的洋務運動失敗后,盛宣懷反復檢討失敗原因,在反思中他對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著名的學校進行了批評,盛宣懷認為這些學校雖然開設了新式課程,但是在教育教學上仍然是具有局限的。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當時中國發(fā)展的長遠的需要,那么,政府所花費在培養(yǎng)留學生上的財政也是一種浪費。此外,盛宣懷還對幼童留美這一做法持保留意見,他認為派遣留美幼童,這舉措雖然是一種長遠的考慮,但是時間太長,耗費財政過大,會造成政府財政負擔。又因為幼童太小在國外極易沾染不良習氣,對他國的一些文化潛移默化,進而違背了“中體西用”的辦學宗旨。因此盛宣懷對他所選派的留學生做了一些要求,他認為:“操行端謹,志趣向上,毫無習氣’。(3)盛宣懷的這些思想在他所創(chuàng)建的學校的留學實踐里是有所反應的。1898年夏天,在盛宣懷的安排下,第一批學生共6名開始出國留學,最小的16歲,最大的21歲。從1898年至1906年8年間,留學美、英、德、日及比利時五國的學生共達58名,包括陳錦濤,章宗祥、王寵惠、雷奮等人,學成回國的學生留任京師大學堂教員,或充北洋譯員等職務。盛宣懷的教育思想在留學教育上的主張是比較先進的,于時代的需求相適應,主張選派中學以上的畢業(yè)生前往歐美學習是盛宣懷教育實踐里最具有遠見的措施,效果也是明顯的,極大的補缺了當時中國人才的缺乏,開拓了國人的視野。

3對我國近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啟示

盛宣懷教育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的發(fā)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紀的社會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之時,中國在教育方面面對眾多的挑戰(zhàn),這不僅僅是教育教學上的問題,還關乎教育體制的是我國教育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從本文研究的盛宣懷教育思想,我們主要得到了以下的啟示。3.1應該積極發(fā)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我國的教學體制主要是模仿外國的教學組織形式,最開始的是美國的四年制教學制。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連貫形式的教學模式。盛宣懷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了班級授課制的教育教學模式,他積極倡導建立學堂,學校的廣泛建立意味著班級授課制度的推廣。盛宣懷倡導課堂教學主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積極地學習和接受能力。他還主張團結合作式的教學模式,這可能極大地來源于盛宣懷對洋務運動的實踐反思,教學組織是否適應教學實踐檢測的方法就是看學生是否能掌握多少。介于當時中國特殊的國情,國人的團結意識從某方面來說是較為欠缺的,盛宣懷作為當時中國教育辦學的前沿人士,對國人團結意識的欠缺自然是極為痛心的。因此,在他的教育思想里充斥著強烈的合作式教學模式。3.2教育教學應注重人文素質(zhì)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的融合。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與科學知識的培養(yǎng)是分不開的。一個國家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并重視必須的。當代中國的教育在文理科方面分化極為嚴重。人文課程重視人文知識的培養(yǎng),反之亦然。這種分化會導致教育教學的片面性突出。而當代對于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是對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的綜合考察。在本文所談到的盛宣懷的教育思想,其實是一種人文與科技并重的教育思想,只不過這種教育思想就當時來說是處于萌芽的狀態(tài),并沒有得到大力的推廣。因此,在當前急需要進行的教育改革中應該更加的注重人文素質(zhì)教育和科學技術教育的同步進行。人文教育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做到因材施教,科學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踐及觀察,應變能力的培養(yǎng)。3.3教育活動堅持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tǒng)一。教育活動堅持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tǒng)一,是衡量教育活動成敗的關鍵,教育理論不可以跟教育實踐脫節(jié)。盛宣懷的教育思想從實踐出發(fā)最終也回歸實踐,他“經(jīng)世致用”的教學思想在他所從事的教育活動里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例如,從盛宣懷所創(chuàng)建的學校教育課程的設置來看,他不僅要求學生注重平時理論知識的學習,而且更加的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辦學思想對我國今天教育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意義,高等院校在課程的開設上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要求達到合理的比例,切不可側重理論而忽略實踐,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的知道作用在實踐活動中達到極大地發(fā)揮。3.4教育必須重視辦學質(zhì)量的提高。就我國當前教育活動的開展而言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的,辦學質(zhì)量低下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就是做題”,“教育并不是對學習興趣的保持而是打壓學習興趣”。自這個知識經(jīng)濟時代,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擇,中國的教育改革在辦學質(zhì)量是有弊端的。教育注重應試教育,教學活動圍繞高考,統(tǒng)考以及會考展開,將分數(shù),升學率作為教學質(zhì)量的評價標準,智育德育有所失衡。盛宣懷在他的辦學實踐中,他已經(jīng)嚴重的認識到了辦學質(zhì)量的問題,以“高標準嚴要求”為辦學目標。在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中,我們應該相信政府對教育質(zhì)量的重視,辦學質(zhì)量的提高是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改革的瓶頸。

4結語

如前所述,教學和歷史文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比如,文學作品、作家生平、時代背景、相關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等,都和歷史文化背景知識有很強的關聯(lián)度;教師在講授先秦諸子散文,不能繞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流派異彩分層”的歷史。同樣,講授相關的課文時,首先要介紹作者仿效古代圣賢那樣“發(fā)憤著書”的人生追求:講授唐宋詩詞和八大家散文,要介紹相關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和作家的生平、思想等。講授近現(xiàn)代詩歌和散文,必需要聯(lián)系作家的生平事跡,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等歷史文化知識;講魯迅的雜文和小說,要介紹當時險惡的社會環(huán)境和國民黨的文化禁錮……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更不能將語文學科知識與歷史文化等相關知識截然分開,換言之,學習語文必須了解歷史文化知識。歷史學上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地名、名人典故、歷史演變、風土人情等內(nèi)容可增強高中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巧妙地將上述歷史文化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讓學生能充分汲取其中的營養(yǎng)成分,促進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李慧英 單位: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三師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馮俊杰.應重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歷史因素[J].文理導航,2010(4):3-5.

[2]葉德忍.淺談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素質(zhì)的培養(yǎng)[J].教學探究,2007,1(6):90-91.

[3]周巧容.語文教學:走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J].教學探索,2007,9(2):108.

[4]袁彩霞.中學文言文教學應注重文化解讀[D].華中師范大學,2004.

[5]沈景松.試論中學語文文學教學的“文史滲透”[D].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碩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