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感知體驗提升策略

時間:2022-11-07 11:08:45

導語: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感知體驗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感知體驗提升策略

一、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感知元素

1.形象特征感知元素。游客對公共空間的感知印象主要來源于使用者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環境特點的主觀印象。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建筑、標志物、文化博物館等物質因素集聚的區域,會形成具有一定空間感知效應的公共文化空間。歷史文化街區中的歷史文化古跡多數具有一定的體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現出空間環境的風貌和特色,體現著重要的歷史與人文信息,并且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筑、標志物等實體形象都承擔著體現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的信息。2.空間結構感知元素。空間感知是指使用者對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實體、結構和空間關系的描繪和認識。空間感知是人與客觀空間聯系的載體,通過人的主觀感受區表達對客觀空間的理解和評價,從而修正客觀空間,促進人與客觀空間的活動,加強主觀合適的感受。如游客對歷史文化街區內部的結構性要素和道路要素的感知強弱等,從而會影響游客對各個片區空間感知的強弱程度。若有歷史文化街區的開放程度較好,交通便利,則游客會對街區空間的感知較強,而對于街道窄、交通不便的街區空間,開放程度低,因此游客的感知會弱。3.文化內涵感知元素。文化是相對廣泛的概念,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尚沒有一個準確的界定,它泛指一切具有傳承和歷史意義的信息,一般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主要是在活動空間形成的一系列的活動和建設性形式。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部分功能的衰敗推動政府運用大量的手段或文化要素促進城市的更新與發展,歷史文化街區便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改變,由于時間的推移形成諸多的歷史文化典故以及著名的文化事件,其文化特征和傳承意義便由此顯現。在文化更新與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沉淀出復雜的文化要素便是使用者通過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感知進而深化到對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因此,通過文化的渲染和熏陶推動無生命的實體和空間與使用者內心的情緒相結合,互為影響,可以更好的表達和傳播歷史文化街區的魅力,形成與使用者的內心感知上的共鳴,提高歷史文化街區的吸引力,達到強化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感知程度的效果(如圖1)。

二、歷史文化街區空間優化的原則

1.真實性原則。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座城市文化傳播的載體,是城市發展中重要的空間,其傳播和表達的文化信息是城市發展的見證,真實的記錄和反映了城市發展歷程,其所承載的歷史痕跡和歲月變遷是使用者在歷史街區環境中最真實的感知和體會,因此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空間的塑造不僅要遵循歷史和文化的真實性原則,更是指空間中歷史文化元素的原真性以及歷史空間承載的精神文化的真實性和連續性。2.協調性原則。歷史文化空間的協調性是指歷史文化街區內部與外部各要素的和諧統一。在外部要素上,重點強調歷史文化空間與城市空間的過渡,歷史文化街區的塑造要符合城市文化的傳承和定位,其內部要素的協調主要強調空間中各功能元素在發展過程中的新舊聯合,如地域性傳統元素中街道的尺寸、色彩等特征的更新和感知,這些要素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感知具有明顯的提升作用。其次,空間感知強調使用者對研究對象的直觀感受,其感知多數來源于人的視覺獲取的,因此為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感知效應,需要同時考慮實體和空間的組合關系,因此要充分考慮實體的線條、形式、色彩以及質地3.人性化原則歷史街區中人性化原則強調在空間塑造和保護更新的過程中,注重人作為感知主體的地位,強調將人的主觀需求和評價融入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塑造中,強化空間帶來的積極記憶效應,弱化錯誤空間細節的雜亂感。從“人”的角度出發,促進在空間感知提升中對空間環境的積極感知。從形象元素和空間塑造兩個層面出發,基于人最本初的意愿和感受,優化提升歷史文化街區帶給人的直觀感知體驗。空間感如中所強調的人性化原則主要強調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重點把握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所強調的尺度。將空間塑造為可以讓人停留和駐足的環境,可以激發使用者的探索欲望從而引發出多種行為和交流活動;其次需要考慮的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標志物在大環境中的位置,以及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深刻理解歷史文化標志物的角色和傳達的文化精神;最后要關注歷史文化街區對象空間的空間屬性,探究與其文化相關的支持活動,各種靜態動態的行為活動,空間視覺效果以及各類綠化、設施、水體等軟質要素中影響使用者空間感知的因子,如圖2所示。

三、提升空間感知體驗的優化策略

1.塑造可識別性空間。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意象的五個基本要素為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這五類要素共同成就了空間形態的特殊性和可識別性,是形成空間感知的物質基礎,也是場所精神和文化傳輸的載體。在對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空間的更新重塑中,應該重點進行特色要素的摘取強化,如歷史文化街區街邊的從而逐步完善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結構,空間風貌和空間環境的塑造,優化歷史文化空間的可識別性和視覺效果,提升使用者對歷史文化空間的正面感知效應,從而優化歷史文化空間感知體驗的提升。因此,在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再利用的過程中,應深刻挖掘歷史文化街區的意象元素,明確表征文化內涵,借助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需求等形成特色的具有高度可識別性的文化創意空間,加強文化內涵和文化影響力的宣傳和表達。2.強化地方傳統文化特征。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傳統的文化意象,提升街道公共空間的活力。在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物質的同時,應該豐富歷史文化特征節點、文化景觀特征和歷史建筑標識體而積/高差/卡問比例…-------在大環境中的位置位置一-------------------與周圍空間的關系空間屬性-------活動支持行為模式包括動態/靜態行為并存且不干擾;-------空間層次豐富,充分考慮邊緣效應.-------視線遮擋:考慮在環境中的可視度------硬質構成要素:座椅形式多樣化…-------軟質構成要素(自然要素):綠化、水休…圖2歷史文化街區人性化原則(作者自繪)系,控制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空間的新建與改建。游客們對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空間的感知體驗來自于街區的建筑特色和歷史風貌,因此在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空間感知體驗的塑造過程中,后續的改建和新建應注意從傳統建筑紋樣和建筑空間結構尺度等方面來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文化特征性。游客對空間的主觀感知體驗主要來源于視覺表現,尤其是文化特征,多數是通過符號等表達和傳承信息,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空間中的房脊裝飾、門窗紋樣、磚雕花紋和古代文字等,都是在表達文化信息,都是與游客進行互動,可以有效增加空間感知的效果。3.提升公眾參與的文化互動。目前歷史文化街區的塑造正從增量和存量兩個層面發展,與社會的關聯度逐漸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的存量發展即其深度發展,表明歷史文化街區中空間文化逐漸扎根于使用者的心中,傳播文化精神和品質,將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空間與民眾活動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因此在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空間的塑造過程中,應增加公眾的參與性,積極倡導將"人”成為空間塑造的主要動力,探索更積極更合理的途徑。通過調查可知,民族、民俗活動對烘托歷史文化氛圍具有重要的作用,舉辦相關主題的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對空間和地方的認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活躍靜態空間,將人與靜態實物建立互動聯結,促進空間體驗感的提升。因此,應該呼吁公眾對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空間的保護的積極性,響應政府宏觀政策的規劃,將人的活動與歷史文化感知相結合,舉辦主題性活動,在文化活動的熏陶中,提升文化品牌效應,增加文化的傳播性和感知特點。

本文在分析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感知元素的基礎上,從可識別性空間的塑造、傳統文化特征強化和公眾參與三個方面提出增加游客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感知效應,旨在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和客觀吸引力提供可參考性的建議,以期待為后續相關理論的研究與實踐提供借鑒。

作者:牟毫 單位: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