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及保護意義

時間:2022-03-19 03:21:24

導語: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及保護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及保護意義

摘要: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自2014年國際灌排委員會設立以來,對保護傳統灌溉工程、挖掘灌溉歷史文化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力持續擴大。目前我國擁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項目19處,是遺產工程類型最豐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圍最廣泛的國家。灌溉支撐了農業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延續,中國特有的自然環境使灌溉工程的持續營建成為這個農業大國社會經濟文化長期發展的基礎。灌溉工程遺產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承載著中國優秀傳統治水智慧與技術經驗,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在當前大力推動文化強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及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具有多重現實意義

關鍵詞:灌溉工程遺產;水利遺產;水利史;鄉村振興;生態水利工程

隨著2014年以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設立和持續評審收錄,古代灌溉工程及其科學與文化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作為農業大國,中國灌溉發展的歷史與中華文明的歷史同樣悠久。由于特有的自然氣候條件,歷史上產生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區域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許多至今仍在發揮功能。灌溉工程遺產是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灌溉水系是許多古城、古村鎮的重要環境保障和文化基因。延續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產是生態水利工程的經典范例,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申報與可持續利用為契機,深入挖掘并向世界展現中國灌溉歷史文化,研究總結其科學技術、文化價值及管理經驗,對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農業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大部分地區灌溉工程對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設立,大大推動了對人類灌溉文明的挖掘與傳承。1.緣起與發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WorldHeritageIrrigationStructures,簡稱WHIS)是國際灌排委員會(TheInternationalCommissiononIrrigationandDrainage,簡稱ICID)在全球范圍內設立的世界遺產項目,目的為梳理和認知世界灌溉文明的歷史演變脈絡,在世界范圍內挖掘、采集和收錄傳統灌溉工程的基本信息,了解其主要成就和支撐工程長期運用的關鍵特性,總結學習可持續灌溉的哲學智慧,保護傳承利用好灌溉工程遺產。國際灌排委員會成立于1950年,是以國際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應用推廣為宗旨的國際組織,目前成員包括78個國家和地區委員會,覆蓋了全球95%以上的灌溉面積。2012年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執行理事會上,由時任國際灌排委員會主席、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高占義發起,國際灌排委員會執行理事會批準并啟動了設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相關工作;2013年在土耳其馬丁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執行理事會討論通過了遺產申報評選的標準、程序、管理辦法,形成初步管理和技術框架;2014年開始正式在全球范圍內啟動遺產的組織申報和評選,每年公布一批。截至目前已公布6批,共有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15個國家的93項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在全球范圍已經有了比較廣泛的代表性。2.遺產認定標準。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申報項目,須由ICID會員國家或地區委員會推薦,每個國家(或地區)每年申報不得超過4項,并經由國際專家組評審,最終在國際灌排委員會于當年召開的國際執行理事會上通過并正式公布。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分為兩類:至今仍在發揮灌溉功能(ListA);已不能發揮歷史功能但仍具有“檔案”價值的遺址(ListB)。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工程歷史須在100年以上;工程型式可以是引水堰壩、蓄水灌溉工程、灌渠工程,或水車、桔槔等原始提水灌溉設施、農業排水工程,以及古今任何關于農業用水活動的遺址或設施等。除此之外,工程還必須在以下一個或幾個方面具有突出價值:①是灌溉農業發展的里程碑或轉折點,為農業發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作出了貢獻。②在工程設計、建設技術、工程規模、引水量、灌溉面積等方面(一方面或多方面)領先其時代。③增加糧食生產、改善農民生計、促進農村繁榮、減少貧困。④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種創新。⑤為當代工程理論和手段的發展作出了貢獻。⑥在工程設計和建設中是注重環境保護的典范。⑦在其建筑年代屬于工程奇跡。⑧獨特且具有建設性意義。⑨具有文化傳統或文明的烙印。⑩是灌溉工程可持續運行管理的典型范例。

二、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及其特色價值

我國是灌溉大國,也是灌溉古國。受季風氣候控制,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需要灌溉工程來調節水資源的時空配置,支撐農業發展。調查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400多項古代灌溉工程或系統仍在發揮效益。截至目前,我國共19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項目,是擁有遺產工程類型最豐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圍最廣泛的國家。這些工程遺產反映了我國傳統灌溉工程的特點和價值。1.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積極支持參與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申報與保護工作。ICID歷史工作組(Workinggrouponhistoryofirrigation,drainageandfloodcontrol,簡稱WG-HIST)成員、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譚徐明連續5年作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國際評審專家委員會委員參與評審。在相關技術團隊扎實的基礎研究工作和遺產分析闡釋支持下,自2014年開始我國連續申報的6批19個項目成功入選,提交的第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申報文本被ICID作為范本推廣。我國已有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項目分布廣泛,工程類型多樣,涵蓋了有壩引水、無壩引水、蓄水灌溉、井灌、圩田、梯田及古老提水機械設施等,其中多項遺產發揮綜合效益,在環境適應性、系統規劃和低影響開發、精細結構設計、生態型材料構件,以及灌溉管理等方面具有鮮明特色和廣泛代表性。隨著今后申報列入項目的增加,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多樣性和代表性將進一步擴大。這些遺產工程延續使用千百年,不少工程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體現出的傳統水利科學技術、建設與使用經驗、傳統治水用水哲學,以及灌溉管理機制等,對現代灌溉建設發展依然具有借鑒價值。灌溉工程遺產具有突出的歷史、科技、文化價值。灌溉貫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并支撐了其延續,灌溉工程遺產則見證了這一歷史進程。其最著名者,如都江堰、鄭國渠、靈渠被譽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成為支撐秦王朝建立大一統國家的戰略支柱。在此之前,芍陂的建設為楚國經濟發展和最終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奠定了基礎。不同時期修建的灌溉工程在地域空間上展示出我國農業經濟區逐步拓展的歷史過程,見證了中華民族為發展繁衍從平原向高山丘陵、向湖濱灘涂、向邊陲荒漠、向沿海斥鹵之地開發的艱辛歷程,從另一視角實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傳統灌溉工程普遍表現出因地制宜、低影響開發、生態環境效應良好等技術特點,其中蘊含的工程體系規劃、工程結構設計、傳統材料構件和建造工藝、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優秀經驗,對現代水利發展仍有借鑒價值。傳統灌溉工程的建造運行不可避免地受到我國傳統哲學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對工程所在區域的文化產生影響,灌溉工程遺產也因此留下了農業文明時期我國傳統治水哲學和區域文化的鮮明烙印,這些遺產豐富的灌溉文化內涵值得深入挖掘。

三、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意義

1.保護傳承水利文化。水利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礎,水水與社會表1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現狀灌溉面積統計利文化也成為中華文化體系的基礎性構成。2000多年來灌溉工程一直是我國農業文明發展的基礎支撐,也是中華民族生存之本。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標志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灌溉工程遺產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體系的重要組成,灌溉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都江堰等作為中華文明的代表性水利工程,其所承載的治水哲學成為中華文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傳統哲學觀的象征。因此,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對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公眾文化自信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近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在國內外影響力逐步擴大,已成為水利文化面向社會傳播、中國水利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載體。2.助力鄉村振興。灌溉工程遺產是全域綜合概念,其構成包括灌溉工程體系及相關遺產、灌區生態環境,因此與灌區鄉村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密切。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要“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將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系統保護好灌溉工程遺產、協調推動鄉村各類遺產資源合理利用也被農業農村部門列為推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深入挖掘灌溉工程遺產歷史文化,以渠系為脈,整合灌區內各類文旅資源,推動全域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發展,發展灌區高品質特色農產品,打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文化品牌,將成為推動遺產灌區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3.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灌溉工程遺產持續運行千百年,充分體現了其良好的生態環境效應,是經過歷史檢驗的優秀生態水利工程。如寧夏引黃古灌區、太湖溇港、木蘭陂等,生態效益甚至比灌溉效益更顯著。2018年5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將都江堰作為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勢利導建設的大型生態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正是都江堰的修建,從根本上改變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形勢,重塑了成都平原的水系格局,奠定了“天府之國”的生態基礎。2018年2月,水利部印發《加快推進新時代水利現代化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加強水利遺產保護與利用,保護、傳承、弘揚好傳統水文化,豐富水生態文明建設內涵”作為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深入挖掘和總結以灌溉工程遺產為代表的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理念、治水哲學、工程技術特征和運行管理等優秀經驗,將為建設管理生態水利工程提供參考,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發揮遺產的經濟社會效益灌溉工程遺產除了歷經千百年承載厚重的歷史文化之外,至今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水利效益。灌溉工程遺產的保護不僅是水利歷史文化的保護,更具有現實效益。以目前我國19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灌溉效益為例,現狀灌溉面積合計約219萬hm2,按照現行的灌區分級標準相當于100多個大型灌區(見表1)。保護維護好這些遺產灌區,比新增相同規模灌溉面積的建設管理成本要小得多,一定程度上也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結合當前水利建設管理和水利文化發展需要,基于保護傳承的理念,將灌溉工程遺產納入有效管理,應當成為當前農田水利建設發展的重要工作。除此之外,這些遺產對灌區生態環境的維系功能不可或缺,由于遺產所在地優越的生態景觀資質和獨具特色的深厚歷史文化,以及世界遺產的品牌效應,其旅游、特色農業以及帶動鄉村經濟的價值將逐漸顯現,社會文化服務功能也將越來越凸顯。

四、結論與建議

灌溉工程對人類農業文明發展至關重要,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和灌溉歷史文化挖掘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國這一農業文明古國尤為如此。通過申報世界遺產,使得傳統優秀灌溉工程得到政府、行業和社會關注,能夠促進遺產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從而推動相關研究發展和優秀經驗推廣,充分發揮灌溉工程遺產的綜合價值。應充分認識灌溉工程遺產的特征與價值,深入開展跨學科基礎研究,以灌溉工程遺產為切入點,推進水利遺產的系統保護、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建議加強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和管理的宏觀謀劃,針對灌溉工程遺產的“在用”特點和發展特性,研究不同于一般文物的保護理論與保護修復展示技術,形成系列技術標準、規范,切實指導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和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Z].2017.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Z].2018.[3]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Z].2018.

[4].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3).

[5]水利部.加快推進新時代水利現代化的指導意見(水規計〔2018〕39號)[Z].2018.

作者:李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