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模式分析

時間:2022-06-18 09:31:39

導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模式分析

1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背景簡介

五大道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有著“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稱號。整個歷史文化片區的面積128hm2,包含全長共17km的22條街道,其中以成都道、重慶道、大理道、睦南道以及馬場道最為著名,街區內共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花園洋房2000余幢,包含了當時各個殖民國家的建筑風格,目前最具代表性的300余幢建筑中,包含英式建筑89所、意式建筑41所、法式建筑6所、德式建筑4所、西班牙建筑3所,還有眾多的文藝復興式建筑、古典主義建筑、折衷主義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筑等[1]。

2PPIS建筑保護利用模式及其實踐

2.1PPIS模式的內涵

PPIS建筑保護利用模式是在四個試點項目改造過程中逐漸完善形成的標準模式,作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導則保證了試驗區建筑策劃設計、保護修繕、騰遷整理、招商運營、后期管理和服務等過程的實施,是結合歷史建筑、社會人文、未來發展潛能等多方面的綜合保護利用模式。推模式(Push):基于《歷史風貌建筑保護等級確認原則》對歷史建筑做出的等級評定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針對不同類別保護建筑的修繕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對試驗區內的建筑資源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得資源得以高效整合。拉模式(Pul):與“推動模式”相對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保護模式,通過對每一棟建筑簡歷信息檔案保證建筑歷史的原真性,合理確定每一棟建筑的詳細整修方案,從而保證試驗區整體功能和歷史價值的回歸。交互模式(Interact):通過建立交互信息平臺,并使區域內功能布局、品牌落戶進行雙向交互選擇,打造高端商業文化和社區文化。服務模式(Service):是指服務區能夠為周邊居民、市民、游客等多種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務,提升試驗區的社會功能,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2]。

2.2“民園西里”項目改造

民園西里始建于1939年,由兩幢聯排式住宅形成里弄,由17個分戶單元連排組成,每個單元設前后小院,建筑內部有獨立的廚房、臥室、傭人房、餐廳等功能,為當時的中產階級住宅。建筑改造過程中給保留了外檐硫缸磚、內外檐門窗樣式、多坡屋頂、內檐灰線式樣、條形地板、趨腳板式樣以及木樓梯等歷史風貌特征(圖1)。在功能方面,民園西里被定位為創意文化街區,匯聚了眾多從事創意行業的年輕人,成為五大道的文化藝術聚集地[3]。業態上引入代表西方文化的咖啡廳、紅酒窖,中西合璧的精品餐廳以及象征中國傳統文化的沉香博物館、古琴社等,共同打造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創意街區。

2.3“慶王府”項目改造

慶王府是清末慶親王載振在天津時居住的府邸,屬于特殊保護建筑級別,在針對慶王府建筑的保護性修繕主要是為了保證歷史的原真性,不論是建筑細節還是內部結構,甚至是室內裝潢家具陳設,都以歷史資料為參考進行復原。功能方面,該項目在保留原有平面布局的基礎上進行局部功能微調,恢復部分歷史功能,開天津市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模式初探APreliminaryStudyontheProtectionandUtilizationModeofTianjinFifthAvenueHistoricalandCulturalDistrict圖1 改造后的民園西里(圖片來源:作者自攝)放了一樓的宴會廳、會客廳、多功能廳等歷史功能,憑借自身優勢承辦各類國際高端商務活動;另外王府門房處通過改造成為展廳、西餐廳等功能廳。在建筑保護方面恢復原有造型及室內效果、加固結構等。業態方面,王府西側的“山益里”小區與慶王府聯合引入精品酒店項目,同時中西式結合的王府花園可以作為容納百人的婚禮場地,綜合的運營模式使慶王府不再是功能單一的生活陳列館,而是成為了以展覽為基礎功能的文化綜合體。

2.4“民園廣場”項目改造

民園廣場的前身是租界地區的體育場(圖2),改造后,民園廣場仍然保留跑道、草坪等基本特征。功能上除了為周邊居民提供運動場所,還是五大道的游客集散中心和商業中心,體育場周邊的環形拱廊成為了深受游客喜愛的網紅拍照地點(圖3)[4]。2.5“先農大院”項目改造該項目“PPIS”模式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在功能方面,通過文化、旅游、商業、居住的動態平衡激活片區活力;在空間方面,整合重塑公共空間,豐富活動場地;在建筑保護方面,采用先進技術最大程度地還原街區歷史風貌;在業態方面,結合區域歷史背景引入相應業態,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為街區帶來新的活力。

3PPIS模式的局限性及原因分析

3.1試點項目使用現狀

目前距離首個試驗改造項目“民園西里”投入使用已有十一年,而距離最后一個改造項目“先農大院一期工程”投入使用也已過去七年,在褪去新鮮的熱度后,這些歷史街區卻未能保持活力和保護利用的良性循環。項目改造后呈現出二次“衰敗”跡象,將會使歷史建筑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筆者認為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3.1.1業態定位不準確歷史上五大道地區功能為高級居住區,定居此處的人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居住空間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且有著保護條例的明確限制,在保護修繕過程中不能對建筑造型任意修改。因此目前建筑仍然呈現出圍合性與私密性的特征,不能滿足改造后餐飲、休閑、購物等功能,以及對于空間開放性、公共性的需求,造成建筑形式與功能定位不匹配。3.1.2品牌定位過高先農大院以打造綜合購物、餐飲、娛樂、休閑綜合商業街區為目標,然而就實際情況來說,園區的商業承載能力并不足以支撐定位。由于建筑單體的獨立性,一棟別墅只能入駐一個商業品牌(圖4),目前偌大的園區內也只有14家店鋪,雖然商業種類豐富,但缺少集中效應,不能吸引游客。3.1.3客群定位失衡由于五大道具有歷史傳承、文化展示的功能特質,且在區位上靠近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高等學府,其游客構成中大學生占比一半以上,其消費能力不匹配高端娛樂、精品商店的業態定位。

3.2PPIS模式推廣的局限性

PPIS模式作為五大道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標準模式,對該地區的建筑保護起指導作用,然而五大道地區目前存在功能混雜、產權不清等問題,可能會對PPIS模式的推廣產生極大的阻礙。

4PPIS模式的提升與推廣策略

4.1五大道歷史街區PPIS模式的提升策略——OPPIS

精確定位(Orientation):通過對建筑環境和使用者需求的分析,對項目進行合理的定位,同時對引進商業品牌進行篩選,品牌之間是否能夠產生連鎖效應作為判斷的標準,這樣能夠使品牌之間相互促進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其次應該形成對入駐品牌的幫扶機制,品牌落戶后不能任由其自生自滅,穩定和平衡的業態才能樹立商業文化形象,才能促使使用者形成場所記憶,從而提升項目整體的社會地位。

4.2歷史街區PPIS模式的推廣策略——IOPPR

整合模式(Integration):政府通過購買的方式將產權回收并整合建筑資源,進行總體規劃和定位,如拆除院落局部圍墻,開放院落。這樣不僅有利于經營管理,還可以為原本街道提供公共空間節點,從一定程度上解決街道沒有休息空間、無法停留的普遍問題。出租模式(Rent):經過整修后再將其出租,私人經營、統一管理,確保業態百花齊放。

結語

建筑遺產保護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課題之一,在眾多保護實踐當中雖然也不乏優秀案例的身影,但目前仍然處于試錯的階段。如何制定合理的保護措施、真正活化利用建筑遺產,發揮歷史建筑遺產的社會職責,是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譚汝為.天津五大道與租界文化[J].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1):52-57.

[2]朱一航.天津市五大道保護試驗區實踐模式淺析[J].中國房地產,2016(10):71-76.

[3]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整理有限責任公司.天津獲全國首例歷史街區保護利用“詹天佑獎”[J].中國房地產,2016(13):14-19.

[4]李雪,洪再生.基于人群游憩行為的天津民園改造效果研究[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持續發展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9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7:11.

[5]陶斐斐,任潔.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廣場的人性化空間設計——天津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民園廣場的空間調研初探[C]//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海南省規劃委員會,海口市人民政府.2017城市發展與規劃論文集.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海南省規劃委員會,海口市人民政府:北京邦蒂會務有限公司,2017:8

作者:徐晴 肖大威 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