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加入WTO障礙

時間:2022-04-01 05:36:00

導語:淺析中國加入WTO障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中國加入WTO障礙

應外經貿部長石廣生的邀請,歐盟貿易委員、法國人帕斯卡爾-拉米已于3月28日抵京,中歐開始了部長級的第三輪世貿談判。

此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中國與泰國、印度、阿根廷、哥倫比亞、波蘭、吉爾吉斯達成了入世雙邊協議。

“拉米”與中國入世的最終結局無關,但他決定著長達14年的中國WTO懸念落幕的速度。因為與歐盟完成談判后,中國的雙邊談判對手就只剩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危地馬拉、拉脫維亞、馬來西亞、墨西哥、瑞士了。

完成所有雙邊談判后,中國的入世進程將進入多邊協商階段。再往后,WTO中國工作組將起草并通過加入議定書,最后完成中國入世進程。

在此之前,中國還有可能遇到哪些障礙呢?本報兩位財經記者張庭彬、馬克在拉米抵京的同時進行了討論。

電信、金融保險仍是坎

馬克:我記得在2月那一輪中歐談判期間,外經貿部新聞處處長對等候在外邊的中外記者說,只要拉米來北京,那么就有新聞了。但那幾天記者們沒能等來拉米,中歐也未能如大多數業內人士預期得那樣達成雙邊協議。

但是通過兩輪談判,中歐之間的分歧確已所剩無幾了,據了解,在1月24日第一輪談判開始前,中歐對包括汽車在內的300多種商品的關稅存在分歧。對電信、銀行、保險、零售等服務業的開放也未能達成一致。2月24日,第二輪談判結束后,雙方的分歧已經集中在汽車等數十種商品的關稅和電信、金融領域了。

張庭彬:預測正在進行式的事件結果,吃力而不討好,好像豬八戒照鏡子,說準了人們會說三歲娃娃都知道,說錯了會被嘲笑為不如三歲的娃娃。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從事件發展的內在脈絡中把握一些跡象和趨勢。中歐談判恐怕未必像一些預言講的那樣已經是木已成舟,只需畫龍點睛了。我們關注到,中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最近透露:中國對歐盟關心的問題與條件盡量給予回應,除了對任何世貿組織成員都不可能承諾的條件外,中歐之間剩下的分歧已經不多了。

在已經剩下的分歧中,最關鍵也最具懸念的中國電信和金融保險的開放,歐洲希望它們的企業可以擁有51%的股權。而去年11月15日,中方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認為剛簽定的中美世貿協議是一個雙贏協議,請注意,他舉例說:關于開放電信業和保險業的問題,這是21世紀的大產業,美方一定要掌握主導權,也就是要有管理控股權,即是51%和49%甚至是51%和50%的爭論。他說,雙方進行了非常激烈的斗爭,到最后一分鐘,中方“堅決的打掉了它(美方)要求掌握管理控制權的說法”。

因此,在電信和保險業中,外資不能控股51%,這是中方的一個底線,這個底線既然不對美國讓步,對歐盟讓步的可能性也不大。當然,既然是談判則不可能不出現各種形式的妥協和讓步,這將考驗著雙方的智慧和意志,也將取決于各自價值觀的取舍。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事情是,3月14日,美國公布了在去年11月達成的中美世貿協議的全文本,共250頁,此前美方盡管曾經公布過文本摘要,但一直對全文保密,擔心公布后會吊起歐盟的胃口。但值此關鍵時刻,美國反而公布全文,表明了美國急切希望中歐盡快達成世貿協議的心愿。這不排除對中歐談判產生微妙的正面影響。

馬克:我對中歐談判持樂觀態度,當雙方的戰略利益一致時,技術性問題就退居其次了。中國加入wto,無論對歐盟、美國還是中國都是一個戰略性的選擇。這個選擇實際上已經有了答案,就是中國盡快加入WTO。中歐談判的復雜性在于大多數人認為歐盟對中國的底線提出了挑戰。但我認為,無論是有關汽車、電信還是金融的具體條款,相對于各自的戰略訴求,都是技術性的問題,也都可以找到最終的妥協辦法。我記得在中美談判期間,電信業的51%被認為是雙方都志在必得的,但最終的妥協是,中方不再堅持51%的控股權,而美方同意將中國汽車業的開放時間延長一年。

本次中歐談判在級別上是高于上兩輪談判的。據我了解,歐盟代表團在上輪談判中的僵硬立場也招致了不少批評。我們可以預見,拉米應該是帶著一種積極的心態參加此次部長級會談的。

中歐本輪談判達不成最終協議對大多數觀察家而言,是比上輪談判無果而終更出意外的。但即便如此,中國加入WTO的進程也不會推遲多久。

美國不給中國PNTR:中美雙輸張庭彬:另外一個可能存在的障礙是美國國會能否通過美國政府提出的關于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PNTR)的議案。

中美世貿協議內容中,中方權益的非常重要的一條是,中國對美國的商品,服務和資本開放市場,而美國必須給予中國PNTR,這是中美WTO協議生效的前提和基礎。

按照WTO的游戲規則,既然中美兩國正式達成了雙邊貿易協議,如果中國和其他所有向中國提出談判要求的世貿成員國都達成了協議,并完成了其他必要程序,那么中國將自然成為WTO的正式成員國,這完全無須美國國會的批準。即使中美正常的貿易關系因美國國會依照其國內法的干預而產生貿易糾紛,那么,WTO也會按照其游戲規則進行裁判。

馬克:按照加入WTO的程序,中美協議并不需要美國國會批準,但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中的《杰克遜--瓦尼爾修正案》,非市場經濟國家獲得美國的最惠國待遇,必須經過美國國會一年一度的審議。而中國一旦成為WTO的正式成員國,就意味著世界經濟已不再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而美國國會也應順理成章地給予中國PNTR(依照WTO的普遍最惠國待遇原則)。如果美國國會因為國內政治原因不給予中國PNTR,那就意味著中美去年11月達成的雙邊協議失去了實施的基礎--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是WTO的四大基本原則之一。但與此同時,這并不妨礙中國成為WTO的正式成員國,也不妨礙WTO其它成員國與中國開展正常貿易。也就是說,對美國而言,這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結局。

因此,美國參議院主席羅斯提醒說:此議案只是確保美國在中國市場的商業利益,與中國是否加入WTO無關,如果議會不能通過,那么美國的競爭對手日本和歐洲將坐享其成,摘取中美艱苦談判13年的成果,受損的只能是美國的消費者與商人。所以克林頓說:拒絕中美協議將使一代美國人為之后悔。

張庭彬:人們說政治家們常常說假話,但這一次無論是克林頓還是羅斯,我認為他們都說了真話。從目前的美國國內輿論來看,在美國總統克林頓3月8日向美國國會提出議案后,幾乎所有的大人物都在重復類似的話,這其中包括美國總統候選人、現任副總統戈爾,眾議院議長哈斯特爾、美國所有還在世的商務部長,財政部長薩默斯等等。一般認為,參議院通過PNTR問題不大。最近我看到一個調查說,大多數的眾議院議員也表示支持這一議案。最新民意調查顯示:美國有48%的民眾支持,而反對者只有36%。

現在美國堅持反對給予中國PNTR者,主要是工會和中小企業主。前者代表著美國勞動或資本密集型企業的勞工,他們認為,如果在諸如紡織等領域對中國開放市場,來自太平洋西岸的價廉物美的商品將占領美國,這些行業的美國工人將會大面積失業。后者認定,目前的所謂WTO規則注重的是跨國公司的利益,它將會給中小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因此,他們在西雅圖的世貿組織會議上,用暴力等極端手段表現了自己的憤怒。

馬克: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也是一部分美國議員反對中美協議的原因。按照美方的統計,美國近年來對華逆差一直維持在每年400億美元以上,這些人認為:一旦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廉價的中國商品將會如潮水般涌入美國市場,擴大逆差數字,威脅美國的經濟繁榮。

張庭彬:這個理由有點掩耳盜鈴的味道。當然首先是統計口徑有問題,中國的統計是每年大約在100億美元左右,同時許多所謂“中國制造”,更是美國企業或第三國企業在華生產的,因此,朱镕基總理曾說:中國背了個大冤枉。

換個角度看,從1991年以來,美國的國際貿易逆差從90多億增加到了1998年的1692億,但美國經濟卻迎來了長達9年的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的良性循環,美國股市節節上揚,企業利潤不斷增長,1997年,美國政府更是在許多年后首次擺脫了財政赤字,贏利700億美元,1998年度更達到了創歷史最高記錄的1100億美元。這一現象是無法用貿易額逆順差理論來解釋的。

誠然,貿易額逆順差理論是西方式國際經貿游戲規則的基石之一,其實它并不像西方經濟學家宣揚的那樣神奇。順差僅從外匯還貸角度來講,是對中國有好處的。但從國家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它的作用是間接的,極為有限的。因為從發展的角度看,只有產生利潤,才能形成企業的擴大再生產,才會成就社會總資本的增值,才會乘數地擴大國家市場的容量,成為國民經濟的“發動機”。

因此,真正在國際經貿關系中扮演主角的是“利潤”。而如果從利潤的角度看,中國出口商品的平均利潤極低,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美國得到的則遠比中國多得多。一是由于其對華出口的商品多半是高科技甚至是壟斷性產品,利潤豐厚;二是美國企業在華子公司從中國市場賺取的利潤;三是美籍在華員工的附加工資,即高出在本國同級員工工資部分的補貼也可以視為一種利潤;四是中國企業在美沒有銷售網絡,中國商品在美銷售必然被美國銷售商賺取了利潤;我們還可以把由于中國商品進入,而避免美國企業在生產這些產品時的虧損看成是第五種利潤。

因此,美國人從中美正常經貿關系中獲得的利潤遠比中國多得多,即使中國獲得了一定量的外匯儲備,由于需要保值增值,多半還要存放在美國的銀行或投資美國的基金會,流回美國。因此正常的中美貿易關系幾乎對美國百利而無一害。美國人怎么可能自己拋棄經濟發展的助動力呢?我個人以為,美國人夸大逆差危害,不排除作秀成分,以圖在WTO談判中贏得更多砝碼。

馬克:這的確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方法。但我想一些美國議員更多是從政治因素出發而反對中美協議。這些對中國歷史文化知之甚少的議員們本來就視中國為戰略對手,當他們用抽象的西方價值觀評價中國事務時,往往會陷入“扼制中國”的思維定式之中。此種背景下,一年一度的國會對是否給與中國最惠國待遇就成了這部分議員表達其政治主張的重要舞臺。從1989年開始,人權、宗教等問題每年都要被他們提出來作為中國不能無條件獲得最惠國待遇的理由。即使在克林頓政府明確宣布貿易與人權脫鉤之后也依然如此。

由此可見,最惠國待遇即NTR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從一個純經濟問題變成了政治問題。

一旦中國獲得PNTR,這些議員就失去了這個一年一度的舞臺,失去了這個評論和影響聯邦政府中國政策的機會,這顯然是他們不情愿的。

另一方面,相比政府成員,美國國會議員注重更多的是局部利益,他首先要對所在選區的選民負責,其次才考慮整體利益。在這種聯邦制的分權政治架構之下,美國的議員往往打出一些我們認為不合牌理的牌來。

因此,不能完全排除美國國會不給中國PNTR的可能。

萬一如此,盡管中國仍能成為WTO成員,但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門坎依舊,中國加入WTO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中國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也將繼續對美設置較高門檻,相對歐日,美國的商品和服務將明顯處于競爭劣勢。

這是一個中美雙輸的局面。

張庭彬:克林頓政府正在盡一切努力避免這種情況,美國商界也在全力游說議員支持PNTR,代表大公司利益的商業圓桌會議甚至花了200萬美元打廣告來推動PNTR。

馬克:事實證明游說是富有成效的。我今天看到一條消息,說美眾議院少數派領袖格普哈特私下里保證不會組織議員反對中美協議。此君是著名的貿易保護主義者,具有相當影響力。

政治突發事件可能會影響進程張庭彬:世上純粹經濟層面的重大事件幾乎沒有,政治、經濟、文化往往是一體的,尤其像中國加入WTO這樣的全球性重大經濟事件更是無法擺脫意識形態和文化差異的影響,當然,每一種政治力量和社會團體及個人,對這一事件進行各自的利益預期評估,并發表看法,都是正常的。

馬克:我認為,現在可能出現的變數有可能是某些無法預期的政治性突發事件。就像去年4月份,朱總理訪美之后,大多數的觀察家認為中美在短期內,甚至在4月內會達成WTO協議。幾乎沒有人想得到,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襲擊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使中美關系墮入冰點,而那時也較少有人預測到,不到一年后的今天,中美關系回暖。世事無常,變幻莫測,我們只能認定最后的結果。

張庭彬:歷史從來不是某一兩個人在某個時間確定的,歷史是所有的人在不間斷的時間長河中利益對撞平衡后的凝固形態,于是,過去的形態往往會表現出未來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就像前人所說的,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對于目前的時代而言,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多極世界對人類的均衡發展更有利。當然,無論中國加入WTO與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還是中國人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