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國際收支狀況

時間:2022-03-31 04:48:00

導語:論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我國國際收支狀況

摘要: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指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在理論上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是互補的,所以不可能同時出現順差。但近幾年,我國卻出現了雙順差現象,這對我國國內經濟正常運轉和與國外的經濟交往產生了不利影響。

關鍵詞:國際收支貿易順差

1994年以來,除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資本與金融項目有逆差外,我國一直保持國際收支的雙順差。特別是2003年以來,雙順差規模呈迅速擴大的趨勢。迄今,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達到一萬五千億美元。

國際收支順差使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大,國際貿易摩擦增加;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加了資金流出;導致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民族經濟發展空間狹窄,出口結構難以調整影響了國內金融業利率市場化進程。

下面通過對2005年到2007年上半年我國國際收支報告的分析,來分析順差背后的原因。

一、經常項目分析

2005年,經常項目順差1608億美元,增幅為134%。其中,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增長128%;收益項目順差106億美元,增長200%;經常轉移順差254億美元,增長11%。

2006年,經常項目順差2499億美元,增幅為55%。其中,貨物貿易順差2177億美元,增長62%;收益順差118億美元,增長11%;經常轉移順差292億美元,增長15%。

2007年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8%。其中,貨物貿易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收益順差129億美元,增長253%;經常轉移順差174億美元,增長28%。

可見,經常項目順差大幅積累,其中貨物貿易順差是造成經常項目順差的主要原因,增幅都在60%以上。

造成貨物貿易順差的原因:

1.我國生產力大幅提高。改革開放28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平均達9.6%。改革開放,帶動中國生產力大幅提高的同時,推動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

2.我國低廉的成本吸引著全球制造業向我國轉移。因此,在國內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且供應鏈不斷延長,附加值不斷提高,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減弱。中國市場上外國品牌的產品中相當一部分已轉為由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生產。我國的低廉勞動力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化為了劣勢,導致對外貿易順差持續增大,也加劇了同他國的貿易摩擦。

3.國家為了保護相對較弱的行業,從而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貿易保護。這使得國外的同類型產業,在國內失去了競爭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我國的進口需求。

4.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多重限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貿易順差。面對全球產業結構和全球市場格局的變化,美國依然奉行自由貿易主義精神,限制能源資源、高端技術和科技產品的出口。其結果是美國出口機會更少,導致美國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二、資本和金融項目分析

2005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30億美元,下降43%。其中,直接投資順差678億美元,增長28%;證券投資逆差49億美元,下降75%;其他投資逆差40億美元。

2006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00億美元,較上年下降84%。其中,直接投資順差603億美元,下降11%;證券投資逆差676億美元,增長12.7倍;其他投資順差133億美元。

2007年上半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增長132%。其中,直接投資順差509億美元,增長64%;證券投資逆差48億美元,下降83%;其他投資順差426億美元,增長21%。

由上可知,近幾年資本和金融項目均為順差。其中直接投資順差貢獻最大,其他投資項目多為順差,證券投資逆差呈下降趨勢。

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原因

1.我國的對外投資情況。近幾年,我國對外投資增加較快,2004年對外凈投資18億美元,2005年上升到113億美元。該項目增長較快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內經濟穩定增長,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外匯供應充足,這些為企業境外投資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國家不斷完善境外投資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走出去”戰略的有效實施,引導企業采取直接投資的方式,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獲得更好的發展。

2.對外開放和面向市場的結構性改革,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FDI目的地國家。FDI的大量流入,從兩個渠道加大了國際收支的失衡。FDI的流入直接增大了金融賬戶的順差。

3.境內機構調整境內外資產擺布,對境外證券投資規模大幅減少,是證券投資逆差下降的主要影響因素。2007年上半年國家外匯管理局調減了短期外債指標,各商業銀行境外融資規模受到限制,同時國內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國內貸款需求繼續增加,為滿足資金需求,商業銀行調整境內外資產擺布,減少增持境外債券。

三、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的發展趨勢

1.從區域分布看,中國目前的外貿交易量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由于國家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發達地區產業因本地投入成本快速提高而將其部分轉移。外貿集中度較高的地區調整外貿增長方式,不僅會促使全國進出口貿易逐漸轉向均衡增長,也可能意味著中國出口增長加速的動力在變小。

2.從目的地看,中國與貿易伙伴的關系正在調整。中國在世界市場中的貿易格局正在從“相對集中”到“相對均衡”轉變,對三大貿易伙伴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在中國最近幾個月的出口增量中,和日歐相比,美國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這將有利于中美貿易逐步走向均衡。

總言之,筆者認為,受國內國外因素的影響,包括政策的干預,未來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現象會有所緩和,這對于緩解目前過熱的宏觀經濟形勢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