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兩反一保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4 04:46:00

導語:國際貿易兩反一保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兩反一保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從分析“兩反一保”濫用的情況入手,分析了濫用“兩反一保”的原因,提出了遭遇“兩反一保”的國家應如何應對的建議,包括出口國政府積極對外斡旋、訴諸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參與世貿組織的政策制定和出口國行業宏觀調控。

關鍵詞:“兩反一保”濫用對策

一、“兩反一保”的濫用

1.反傾銷、反補貼的濫用。反傾銷、反補貼措施本來是對傾銷和補貼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補救措施。由于傾銷和補貼是非公平貿易行為,人們總是從反傾銷、反補貼的正義性來看待各種反傾銷、反補貼行為,而忽略了對反傾銷、反補貼背后的動機的探究,久而久之,就導致了某些國家的企業或政府出于不正當的動機,以反傾銷、反補貼為名,濫用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這實際上就已使這一正當的補救措施成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成為這些國家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重要的非關稅壁壘。

非關稅壁壘措施區別于關稅壁壘措施的特點之一,就是非關稅壁壘的隱蔽性與歧視性。這一特點在濫用反傾銷、反補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許多非關稅壁壘措施的實施都有其國內法律法規的依據,對于反傾銷,反補貼的不正當使用更是這樣,那些實施反傾銷、反補貼措施的有關機構,總是名正言順地稱它們那樣做有其國內法律的依據,致使這種不正當行為合法化,從而使濫用的程度愈來愈高。美國《2000年持續傾銷與補貼抵消法案》,適用于所有2000年10月1日以后作出的對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征收。根據該法案,海關專員應將所有來自前一財政年度所征收稅款的資金(包括利息)分配給受影響的生產商,只要生產商能證明它有資格并且期望得到這種分配。這一法案的規定,既可以使那些缺乏競爭力的產業得到保護,又可以使它們得到額外的利益,這就極大地激發了某些企業提起反傾銷、反補貼訴訟的積極性,導致了反傾銷、反補貼的濫用。

目前,中國是全球受到反傾銷投訴最多的國家,訴訟國不僅有發達國家,同時還有許多的發展中國家,有些國家在我國根本未有傾銷行為的情況下,它們根據所謂的一些的經濟學理論進行推斷,先下手為強,將中國的某些商品列入反傾銷的名單中,一旦中國的這些商品進入它們的海關,就向這些商品征收反傾銷稅。最近,世界銀行出版的一部關于中國經濟的研究著作中注意到了歐盟和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重疊”反傾銷案件。該類案件數量較多,分別占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出口產品反傾銷投訴案件的75%和68%。這些反傾銷投訴案件通常都是在一年之內歐盟和美國相互獨立地提出來的。除了3個案例外,其余的所有反傾銷指控都導致了某種形式的反傾銷措施的實施。

2.保障性措施的濫用。在1947年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19條“對某些產品的進口的緊急措施”即保障性措施,是指如果由于未可預見的發展和對關稅減讓表所列的產品給予減讓,使該產品進口的大量增長,對國內生產者的類型產品構成嚴重侵害的威脅,任何一方政府可自由地全部或部分地收回減讓,或將其修訂至避免此中侵害的適當的程度和時期。”這一條款使總協定的貿易規則具有嚴格性,同時,又不失靈活性,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因此,這一條款也被視為世界貿易體制的一種“安全閥”。

截至2006年5月26日,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受理的關于保障措施和臨時保障措施的案件(36件)占該機構受理的全部爭端案件的10.5%。其中,涉及美國的案件共20件;而美國為被控訴方的案件18件,16件已經結案,美國全部敗訴:要么美國違背有關協定,濫用保障措施,要么美國自知理虧。

二、“兩反一保”濫用的原因

1.濫用反傾銷的效應。(1)使反傾銷企業得到更嚴格的保護,而被反傾銷的企業受到嚴重損害。當某項產品被征收反傾銷稅后,該項產品的出口就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影響到該產品所在行業的發展,最后影響就業狀況。那些反傾銷國家的相關企業,由于該產品進口的減少,企業的沖擊得到緩解甚至消除,企業的發展得到有效保護。(2)對出口國企業具有阻礙和威嚇作用。實踐表明,在許多情況下,僅僅提出反傾銷的申訴立案就可有效地阻止進口活動,有時,甚至發出要進行反傾銷的威脅也可以達到一定阻止和威嚇作用。例如,在美國對鋼鐵反傾銷立案的數月中,美國市場熱軋鋼板的進口數量就下降了65%以上。(3)使進口國國內企業獲得額外的利益。某些國家的反傾銷法具有很強的偏袒性。這些法律的實施會給申訴方帶來額外的利益。由于反傾銷對出口國企業的阻礙和威嚇性,當反傾銷國對某項商品進行反傾銷立案時,該商品的進口數量下降,則反傾銷國此類商品的價格就大幅上升,國內該產品的同類企業就可獲得額外的利益。即使官司打輸了,企業獲得的額外利益遠遠大于打官司的費用。這就是打反傾銷官司的益處。2.濫用反補貼的原因。(1)反補貼協議規則上的缺陷是濫用反補貼的原因之一。世界貿易組織的《補貼與反補貼協議》仍有許多缺陷,如,農產品是世界最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但目前仍游離于該協定之外;協議中對于“禁止性被貼”、“可訴補貼”和“不可訴補貼”的定義尚有待于作進一步的完善,等等諸如此類的一些概念都需要確定和完善。因此,有些國家正是利用了這些定義的不完善性而濫用反補貼措施以達到其保護主義的目的。(2)對出口企業和進口商具有威脅性是濫用的原因之二。在反補貼的起訴和調查過程中,國外的出口企業和國內的進口商會感到很大的壓力。有些外國企業會自動地增加其出口價格或減少其出口額,以躲避反補貼稅的懲罰;國內的進口商也會對反補貼稅造成的高昂進口價格望而卻步。這樣正好起到了貿易保護的效果。

3.濫用“保障措施”的原因。(1)保護國內缺乏競爭力的“日落產業”。隨著國內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一些發達國家曾經輝煌一時的產業,如鋼鐵、紡織、服裝等產業,并沒有從經濟領域中退出,在發達國家這些產業已成為所謂的“日落產業”。而這些產業恰恰是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當發展中國家的這些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影響到發達國家同行業的生存狀況時,發達國家不管是否符合有關規定,往往會援引“保障條款”。威脅要實施,或武斷地單方面決定實施“臨別保障措施”,以保護它們缺乏競爭力的“日落產業”。(2)“保障措施”實施比較容易。反傾銷和反補貼的實施都要進行復雜的數量上的調查和計算,而實施“保障措施”則不需要這些復雜的程序,只需開展調查和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的確定。(3)“保障措施”調查所產生的影響遠遠大于反傾銷調查的影響。反傾銷針對的是個別世貿組織成員的某一產品,而保障措施則是針對某一產品的所有外來進口。通常,一項保障措施調查案涉及的成員往往5~10個。由此可以看出其保護主義的作用遠大于其他非關稅壁壘。

三、應對“兩反一保”的策略

1.積極對外斡旋。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或世貿組織后,經濟發展較快,會出現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一些成員把這種快速增長視為對其經濟的嚴重威脅,動輒使用“保障措施”,對正處在經濟發展時期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極為不利。因此,出口方政府應與相關國家磋商,化解可能出現的貿易摩擦。由于有些國家國內立法對反傾銷具有很強的偏袒性,這些法律的實施會給申訴方帶來額外的利益從而使這些國家的企業對反傾銷樂此不疲,積極立案反傾銷。實踐證明,當被起訴國政府在此期間與提出反傾銷申訴的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進行積極的磋商和談判后,很多反傾銷的申訴最后撤訴。在應對反補貼方面,政府的斡旋可使對方取消反補貼行動:要么進口方政府不再認為存在補貼,或認為補貼數額很小,不足以啟動反補貼的程序;要么就是雙方政府之間達成協議,出口方做出“價格承諾”,進口方則取消反補貼的行動。由此可見,當遭遇“兩反一保”時,率先的行動應是出口方政府的對外斡旋。

2.訴諸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若申訴國和被起訴國都是世貿組織成員,當被起訴國認為申訴國在濫用“兩反一保”時,可將爭端向世貿組織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提出,要求該機構出面解決。由于世貿組織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公證性越來越被世貿組織成員認可,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被訴諸至該機構,并且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3.參與世貿組織的政策制定。目前世貿組織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協議或規則上存在許多的缺陷和漏洞,正是因為這些不完善的地方,使“兩反一保”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借口,造成了一些國家或地區對“兩反一保”的濫用。受害國應積極參與世留組織的“兩反一保”條款的修定,使條款更為合理,定義更為嚴謹,實施的要求更為嚴格,對濫用“兩反一保”以達到其推行保護主義的行為應規定相應的約束或懲罰,這樣才能使反傾銷、反補貼真正成為對不公平貿易行為的一種補救措施,使“保障措施”真正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安全閥”,而非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

4.出口國行業宏觀調控。當出口國涉外經濟增長較快時,行業協會要注意對本行業出口進行宏觀調控,統籌規劃,避免行業內大量企業競相涌入國外市場,從而造成外國企業或政府的恐慌,以至于啟動“兩反一保”,對出口國的相關產品重新建立起高的貿易壁壘。行業協會應在企業間進行有效的協調,以使出口達到穩步、有序的增長。同時,各企業也應對出口的增長速度有正確的認識,從大局和長遠利益出發,實行嚴格的自律,積極配合行業協會的協調工作。

參考文獻:

1.蔣德恩.非關稅措施.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

2.Uuderstandingthe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