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成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24 04:54:00
導語: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成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加入WTO之后紡織服裝業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同時面臨越來越多的技術壁壘,深入研究這些壁壘的成因是選擇對策突破壁壘的當務之急。技術壁壘是技術標準、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國際差異所引致,而深層的原因是紡織品國際間的供求差異。理解國際間的供求差異是應對技術壁壘的重要前提。本文將針對紡織服裝技術壁壘的成因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紡織服裝;技術壁壘;成因;供求差異
2005年開始進入紡織品出口的無配額時代,高速增長的中國紡織品出口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技術壁壘、勞工標準、特別保障措施等新興貿易壁壘已經開始涌現,深入研究這些壁壘的成因和對策已經成為當前的熱門課題。
紡織與服裝業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支柱產業和出口產業,其出口額占世界份額的比重逐年增加,1995年為12.22%,2003年為19.97%。2005年1月~7月,中國的紡織品出口額為615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其中對美國出口102億美元,同比增長73.5%;對歐盟出口111億美元,同比增長62.6%。對美歐出口占中國紡織品總出口的35%,對美歐出口快速增長成為拉動中國出口增長的動力,配額取消使中國紡織業的生產能力得以釋放,但是由此也引發了頻繁的貿易摩擦。
在各類貿易壁壘中,技術壁壘措施正成為各進口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限制進口的主流措施,中國紡織業也已經成為受國外技術壁壘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損失高達11.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左右,出口企業受TBT限制的比例為67.2%。另據調查40%的企業受歐盟限制,27%受美國限制,25%受日本限制,8%受其他國家和地區限制,可見歐盟對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影響最大,這與近兩年中國出口該地區的快速增長有關。由此可見,高速發展的紡織服裝業出口面臨國外的技術壁壘是當前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
二、技術壁壘的成因
貿易技術壁壘是指一國政府或非政府機構,以國家安全或保護人類健康、安全,保護動物或植物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采取一些與其他國家不一致的技術性措施,如技術法規、標準、包裝、標簽以及符合這些要求和確定產品質量及實用性能的認證和檢驗、檢疫的規定和程序,成為其他國家商品自由進入該國市場實實在在的障礙。為了促進貿易的自由化,GATT和WTO在多邊談判的努力下,傳統貿易壁壘不斷降低,但技術壁壘卻很難對付,“這種技術擘壘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好庇護所,是調節當今國際貿易的杠桿。”多邊貿易自由化進程是技術壁壘貿易保護產生的歷史原因;近年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不平衡性是技術壁壘的貿易保護產生的客觀基礎: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技術壁壘貿易保護得以盛行的內在合法動因。技術壁壘在貿易中占有越來越重的地位,被發達國家進口國更多地采用,也與其自身的隱蔽性、合理性、靈活性、復雜性等特點有關。因此技術壁壘正逐步成為取代關稅和其他非關稅壁壘的新貿易壁壘,成為發達國家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的主要手段和高級形式,構成影響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
技術壁壘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WTO允許各國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消費習慣制定與別國不同的技術標準,近幾年產品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安全、健康、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TBT雖然也有推動世界各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但國際標準的制定者多數是那些在世界貿易體制中占主導地位,具有科技領先優勢的發達國家,使得參與貿易的發展中國家處于被動的位置。從我國出口產品的現狀分析,有較多的文獻認為形成技術壁壘的成因有:出口質量差、衛生檢疫有問題、信息服務體系滯后、國內企業盲目競爭、部分國家歧視性的衛生標準等。也有從法律和經濟兩個方面來分析技術壁壘的成因。作為新技術壁壘的一類綠色壁壘是新貿易保護主義和環保運動結合的產物,其形成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原因,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對綠色產品需求的擴大,是綠色壁壘形成的內在原因。
能查閱的大多數文獻研究的成因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直接表達成因,即根據WTO的技術壁壘協議的定義,認為技術壁壘的成因是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國際差異所引致。第二類是從供給與生產角度分析,如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等供給因素的分析。事實上,一國的表象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水平,以及產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等供給因素,均是一國經濟、技術、文化等各類因素相互影響和各自演化的結果。因此,經濟、技術、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響和動態演化是技術壁壘深層次的成因。為了簡化問題,從供、求兩個方面的成因分析不失為一種新的合理嘗試。
三、技術壁壘成因的供求分析
目前,世界紡織行業已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高新技術和傳統紡織產業的融合將日益深化,許多新的標準紛紛出臺,新的生產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層出不窮,同時企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出口運行模式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和世界流行趨勢都發生著新的變革。我國雖然是紡織品出口大國,但由于在上述方面與發達國家(以歐盟、美國、日本為主)的差距,導致紡織品出口受技術壁壘限制。因此,從紡織服裝的世界供、求差異因素分析是真正理解技術壁壘成因的關鍵。
1.紡織品消費需求和流行趨勢的國內外差異引致的技術壁壘
(1)紡織品發達進口國與中國消費需求的比較分析。美國、歐盟、日本是最主要的幾個我國紡織品進口國,我國出口的紡織品近70%是出口到這些國家。從這些國家最近的消費需求分析可以發現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發展,主導世界消費群體者的消費意識不斷有新的變化:一方面,個性化消費逐漸成為未來市場的一個主要趨勢,人們對現代生活方式、衣著時尚的多樣化的審美需要,要求產品在風格、色彩、手感、造型上都要創造不同特色,在他們看來其代表著一種消費文化,一種自我個性的體現;另一方面,隨著環保問題正逐步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綠色消費已成為時代的潮流,因而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紡織品的健康、安全和衛生。據有關資料表明,帶有綠色標志的產品正日益博得消費者的青睞,在一些發達國家,喜歡購買綠色生態紡織服裝產品的人已超過50%,在歐洲,有47%的人喜歡購買“綠色”紡織品,而在德國更有80%以上的德國人在購買時首先考慮“綠色”因素。而且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愿意為綠色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很顯然,綠色消費已經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影響到紡織行業的各個領域。相比之下中國的消費需求變化相對遲緩。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國紡織行業的消費需求也會隨著世界紡織行業的趨勢而變,“生態紡織品”的意識在中國消費者中逐步樹立起來,同時受西方和日韓的一些影響,個性化消費也開始在消費者中流行,但是總的需求還是在發達國家之后,據課題組的調查:雖然有過半的人對生態紡織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絕大部分仍是停留在非常初層次的認識上,比如認為全棉紡織品是有利于生態的,而很少有人認識到紡織品的染料色牢度,紡織品廢棄后處理等方面的生態影響,只有38%左右的人認為在購買時會考慮到環境生態因素由此可見,在中國,多數消費者仍以價優物實為主要觀念,與國外有一定的距離。而這種消費需求的距離和產生這種距離的原因是整體經濟消費水平、生活的環境以及對生態產品的認識等國際差異,這是引起中國紡織品出口遭受技術壁壘的重要原因,因為國內生產總是首先為了迎合本國消費的需求,在這樣的消費環境中要去生產滿足更高意識、更高(2)國內外流行趨勢的比較分析。近些年,世界紡織行業也呈現出了更多的流行趨勢,第一,流行的周期越來越短,特別是成衣,不僅表現在產品的季節性更迭,而且表現在季節此一時彼一時的差異;第二是流行的范圍更廣,發生在面料、款式、設計甚至是其他的紡織配件方面;其三是隨著科學技術與創新、需求相結合,更多高功能、高性能紡織品,衛生保健功能性紡織品,環保性紡織品等在市場上以更快的速度展示出來。以面料為例,繼竹纖維推出后,又出現了大豆纖維、玉米纖維等原料開發;最后是紡織產品的附加值越來越高,涉及到文化價值、品牌價值等。而我國紡織行業的流行趨勢在最近幾年也呈現出和世界紡織行業類似的特點,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但是由于我國在對流行趨勢的關注上起點較低,需求的差距,加上中國流行信息的收集速度還不能和世界發達國家同步,如法國、意大利等一般都會提前12個月對當年的流行面料、色彩等作預測并信息,這些國家主導著世界紡織品的流行趨勢,中國目前只是流行的跟從者,有時甚至還出現在中國剛剛流行的卻在國外已經不適應國外市場的情況,這樣的被動局面也是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部分原因。
2.紡織品供給因素國內外差異引致的技術壁壘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紡織行業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在信息產業的推動下,正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新的紡織生產工藝、技術等層出不窮。這種趨勢在發達國家更為明顯,當前“過程應用計算機化、紡織機械機電一體化、紡織技術復合化、印染后整理技術現代化、紡織產品高科技化”是國際紡織技術的發展趨勢。而且,世界先進的紡織技術都牢牢掌握在發達進口國家手中。
紡織行業的生產設備是提高紡織技術的前提,是推動紡織產品向高水平、高技術發展的硬件手段,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紡織設備的發展從未停止。國外幾乎所有提花機和大圓機安裝了電子提花裝置,美國紡織工業的棉紗100%為無結紗,西歐已從2001年起的5年時間里用密實紡紗機取代全部傳統環錠細紗機。發達國家還相繼出現了生產機器人,無人全自動化生產線。但是中國的棉紡織工業無結紗還不到60%。因此,技術、設備的落后是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內部原因。此外,紡織品生產企業的生產經營、出口模式、生態意識、品牌、新產品開發以及人才等供給因素均有較明顯的國際差異。
四、結論
供和求的國際差異導致產品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國際差異,從而形成貿易中的技術壁壘。這種作用機制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1)生產技術等供給差異→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2)文化觀念等導致的需求差異→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這是兩條基本的作用渠道。從一般意義上分析,生產技術和產品設計等供給因素是導致技術壁壘的直接因素,同時依賴于特定文化和消費習慣的消費者對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等技術性文件的制定會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法規的制定聽取具有公民投票權的消費者意見是各國民主的重要體現。同時,在市場經濟供求關系和競爭關系相互作用之下,需求因素對生產供給因素具有強力的引導作用,尤其是紡織服裝品,因而形成:需求因素→供給因素→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經濟社會各類復雜因素的發展又對需求和供給發展產生影響;形成: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因素和供給因素→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如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導致需求因素的變化和供給因素的變化。從以上分析可見技術壁壘成因的復雜性,但是,產生技術壁壘的內在成因機制必然通過供求兩條渠道實現,因此,研究供求差異是分析貿易技術壁壘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高瀏琛.技術壁壘發展動態與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2004,(2):58.
[2]莊謹.紡織品出口直面國際綠色壁壘[J].外貿與商檢,2002,(3):35—36.
[3]高志前,馬濤.技術壁壘導致中國紡織業11.7億美元損失[J].WTO經濟導刊,2004,(4):20—21.
[4]馬濤.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直面歐盟技術壁壘[J].WTO經濟導刊,2004,(2):68—69.
[5]秦貞俊.世界棉紡織工業的技術進步[J].國外紡織技術,2001,(10):12—13.
[6]宋明順.貿易技術壁壘—規則、實踐及對策[M].北京:計量出版社,2002.
[7]JanAdams.Environmentalpolicyandcompetitivenessinaglobalisheneconomy.Conceptualissuesandareviewoftheempiricalevidence,1997.
標準的消費市場必定加大了難度。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政體思想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哲學研究教條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