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與中亞經貿關系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10:21:00

導語:我國與中亞經貿關系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與中亞經貿關系分析論文

一、體制和制度存在缺陷

中亞各國經濟總體上還處于市場經濟轉型期,其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確立,法律法規(guī)多變且不健全,對外經濟政策時有變動,管理體制方面也存在許多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國際慣例。例如,中亞各國政府有關部門的執(zhí)法隨意性較大,貿易方式不規(guī)范,貿易渠道不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與中資企業(yè)正常的貿易活動。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重東南輕西北的發(fā)展戰(zhàn)略,使得西北地區(qū),尤其是與中亞相接壤的新疆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目前雖有改善,但落后的局面一時還難以改變。在與中亞的經貿往來中,將新疆僅僅作為“東聯(lián)西出,西進東去”的中轉站,這對新疆的經濟建設和發(fā)展沒有根本的改善,限制了新疆與中亞的直接貿易。

二、基礎設施比較落后

首先,新疆作為中國與中亞貿易的主體,和中亞各國一樣,基礎設施落后,投資環(huán)境欠佳,致使一些有實力的大公司不愿去投資。其次,雖然雙方航空、鐵路、公路的聯(lián)系通道有10多條,但除航運及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巴克圖、吉木乃、都拉特等陸路口岸聯(lián)系較為便捷外,其他口岸山勢險峻、海拔偏高,加之路況差,常年通關受到限制,使運費高居不下。從邊境口岸過貨量看,阿拉山鐵路口岸約占口岸過貨量的80%以上,容易造成排隊現(xiàn)象,不利于貨物的快速流通。另外,中國與中亞國家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及運輸車輛等的技術標準不同也給運輸帶來不便,如中亞國家的鐵路軌距沿用1520毫米的寬軌鐵路,而中國使用的是軌距1435毫米的標準軌,這嚴重限制了經中亞進入新疆的歐亞鐵路的國際聯(lián)運潛力。

三、缺乏相應政策的有力支持

中亞各國由于缺乏相應政策的有力支持,致使口岸管理不規(guī)范,灰色通關、運輸摩擦等時常發(fā)生。比如,長期以來,哈薩克斯坦口岸及沿途國家管理部門,對中方出境的貨物實行多收錢、少開票,濫罰款、亂收費的灰色通關辦法,加大了中方出境貨物成本。其次,中國的廉價產品對中亞本國的相關產業(yè)形成一定程度的威脅,而且有些產品質量低劣,對其消費者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再加上所謂“中國威脅論”,使得中亞有些國家對中國實施貿易壁壘。再次,近年來,中亞國家開始著重加強對輕工業(yè)等領域的投入,以此提高國產化比率,并通過提高關稅和技術標準等手段,保護本國民族輕工業(yè)和日用品制造業(yè),使中國大宗輕工產品向中亞出口的難度加大。在中國方面,政府對中國企業(yè)向中亞投資的宣傳力度不夠,缺少相應的鼓勵政策,致使很多中資企業(yè)不愿去中亞投資。而且邊界貿易限制比較嚴格,比如貨物數(shù)量,貿易規(guī)模,出入境通道以及貿易時間都有諸多限制。這些體制和制度方面的缺陷已制約了中國與中亞經貿的進一步發(fā)展。

四、大國在中亞的角逐因素

中亞的地緣戰(zhàn)略地位相當重要,石油儲量也極為豐富,有“第二波斯灣”之稱,而且被各大國包圍,客觀上成為彼此間的緩沖地帶。因此,各國利用各種機會、借口,極力在中亞擴張自己的勢力。9.11后美國以反恐為名,駐軍中亞,從關注安全到能源再到中亞各國的內部改革,企圖將中亞各國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今年3月份,美國開始使用烏茲別克斯坦的杰爾姆茲軍事基地,對中俄也產生一定的戰(zhàn)略影響。俄羅斯對中亞的政策經歷三個階段:在經濟上“甩包袱”和在軍事上謀求建立集體安全體系(1991年12月—1995年9月)、重返中亞(1995年9月—2001年9月)和謀求恢復在中亞的傳統(tǒng)影響(2001年9月至今),將中亞看成它的勢力范圍。土耳其鼓吹泛突厥主義思想,中亞各國領導人也聲稱“突厥斯坦——我們共同的家園”的精神。伊朗則在中亞大肆傳播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有發(fā)展新的波斯帝國的夢想。各國勢力在中亞的消長對中國與中亞各國經貿的進一步發(fā)展產生嚴重影響。

五、“三股勢力”的影響

近些年來,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國際恐怖主義橫行,形成了阿富汗、克什米爾、車臣和費爾干納四個“火藥桶”。中亞各國不僅被前三個“火藥桶”所包圍,而且在吉、烏、塔三國交界處的費爾干納地區(qū),“三股勢力”更加猖狂,三國聯(lián)手也未能鏟除。這“三股勢力”對中亞各國局勢以及中國與中亞的經貿關系造成了嚴重影響:首先,“三股勢力”的猖獗不僅導致中亞各國政局不穩(wěn),經濟及對外交流受限,而且引來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角逐中亞,增加了該地區(qū)的變數(shù)。其次,新疆和中亞邊界地帶的“三股勢力”活動猖狂,影響到過往車輛、商品、人員的安全,使雙方貿易交流成本增加,也使一些投資商覺得投資環(huán)境不安全而望而卻步。再次,中亞“金新月”地帶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生產和轉運中心之一。“9•11”之后,“基地”組織和塔利班遭到嚴重打擊,貿易已成為“三股勢力”的主要財政來源。據(jù)新疆禁毒部門分析,從近期破獲的走私入境案件不難看出,“金新月”走私入境數(shù)量增大,運毒次數(shù)頻繁,手段不斷翻新。

六、雙邊貿易差額巨大

從中國商務部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每年中國與中亞各國的貿易幾乎全是順差,而且差額越來越大。僅2007年中國與中亞各國的貿易總額達196.608億美元,中國出口126.939億美元,進口69.667億美元,順差達57.273億美元。其中,吉爾吉斯斯坦對中國出口增長0.6%,烏茲別克斯坦增長-35.8%,塔吉克斯坦增長-42.9%。面對巨額逆差,負增長不斷上升的貿易不平衡,中亞各國為了本國的利益,不得不實施貿易壁壘,限制中國產品進入本國,從而限制了中國與中亞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

對于這些制約因素,雙方要加強相互信任,應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利用“上合組織”、世貿組織和西部大開發(fā)推進體制和制度改革;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huán)境;發(fā)揮政策導向作用,促進雙方經貿的發(fā)展;協(xié)調與相關大國的關系,擴大中國在中亞對外經貿中的份額;加強國際合作,嚴厲打擊“三股勢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投資貿易環(huán)境;擴大能源貿易,縮小貿易差額。以促進雙邊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柳豐華.俄羅斯在中亞政策的演變[J].國際政治研究,2007,(2):150.

[2]高永久,徐亞清.淺析中亞國家的對外經濟關系[J].新疆社會科學,2003,(2):66.

[3]傅菊輝,劉安平.中亞貿易及其對我國的影響[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34(6):99.

[4]中國商務部.2007年1-12月中國與歐洲國家貿易統(tǒng)計表[EB/OL].2008.

[摘要]中國與中亞各國的經貿關系日趨緊密,貿易額連年大幅度增長,但要進一步發(fā)展雙邊經貿關系,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包括體制和制度的缺陷,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缺乏相應政策的有力支持,大國的角逐因素,“三股勢力”的影響以及巨大的貿易差額。

[關鍵詞]中國與中亞經貿關系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