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約瓶頸走進國際市場論文

時間:2022-05-17 11:34:00

導語:完善制約瓶頸走進國際市場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完善制約瓶頸走進國際市場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現狀分析;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國際貿易的對策分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國中小企業大都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產生的,發展歷史較短、信息不暢、引進國外資金技術方面信息重視程度不夠或者根本不重視國際市場情況、進出口貿易量小、品種單一、人才相對匱乏、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在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信息上下功夫、在解決人才流動上要有優惠政策、中小型企業要發展特色產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政府及其各個部門尤其是地方政府要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扶持政策等,具體請詳見。

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國,中小企業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8%以上;在日本,中小企業也超過全國企業總數的99%。目前,中國中小企業也占企業總數的99.5%強,其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國總數的60%和40%,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全國出口總額約60%來源于中小企業。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我國應把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作為21世紀的一個大戰略來對待,并實施與此大戰略相適應的相關政策,以不斷提升中小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能力,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一、我國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現狀分析

由于我國中小企業大都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產生的,發展歷史較短,無論是私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改制后形成的各種股份制企業,大都是只有十幾年甚至幾年的歷史,總的來講除個別企業有了發展、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實力以外,大多數企業底子薄、基礎差,特別是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方面,仍然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不暢

我國中小企業一直以來都是為了求得自身生存,主要立足國內市場,為大企業加工零部件或生產“非標”產品居多,有些中小企業雖然進行獨立生產一種或幾種產品但往往也只是拾遺補缺而已。中小型企業定位的局限性使得其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對推銷自己產品,引進國外資金技術方面信息重視程度不夠或者根本不重視國際市場情況。因此,由于企業本身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中小企業對國際市場及本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同類產品中的地位,根本不了解者居多,信息的缺失或流通不暢,形成了企業一個自我封閉的狀況。我國的中小企業中不乏一些幾十年如一日地生產同種產品,這些商品不僅在國內銷售市場狹窄,而且可能已經是國際市場已經淘汰的產品,根本沒有國際市場需求,自然也就談不上出口貿易了。即使有的中小型企業想打入國際市場,也往往求助于一些中間商,特別是為了節約成本求助于一些信譽不佳的中間商,一旦受騙這些企業對國際市場就會望而卻步、畏縮不前。

2、進出口貿易量小、品種單一

我國中小企業在出口方面,除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外,大約只占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的20%左右。即使在進出口貿易較為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出口貿易中,居主導地位的仍是低附加值、品種單一的服裝、鞋類、玩具、家具、小型電子產品或附件,以及小禮品、小五金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且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屬于來料或來樣加工形式,貿易額不大、生命力短、競爭力差、利潤不高,受國外市場主導性強,市場不具有穩定性。而現代國際市場已經從價格的競爭轉變為質量的競爭,中小企業應依靠科技進步,重視科技成果在生產中的運用,不斷開拓新產品,在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和加工深度上下功夫,而不是拼價格、比數量,不要給進口國反傾銷留下口實。

3、人才相對匱乏

中小企業在招聘過程中更重視對生產必需的生產技術人員或推銷人員的選擇,對懂得國際經濟貿易的人才不重視,甚至不招聘此類員工。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更注重企業當前的既得利益,沒有長遠的發展目標和戰略。即使有的管理者想發展國際市場或引進外資把企業做強,但由于人才待遇等問題,也難以招聘而來。此外,我國私營企業大都采用家族式企業經營方式,只信任自己家族中人,這樣就更難以招聘到有用人才。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就必須有了解市場行情、懂得國際貿易操作程序和規則的專業人才,而專業人才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中小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最大障礙之一。

4、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

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短,或是由家族式手工作坊演變而來,或是原有國有企業改制分化而來,產品品種往往拘泥于給大型企業加工零部件或加工簡單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產品本身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的能力,即使在國內,受短期行為的影響企業往往是看哪個產品掙錢,就一哄而上,互相競爭,甚至不惜制假、售假或以次充好,其實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抑制甚至縮小自己的發展空間。而一旦這些產品走出國門,不但企業會被追究相關責任并且受到處罰,喪失市場,更嚴重的是損害國家形象,波及我國整體的對外經濟與貿易活動。中小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之前,首先要對目標市場進行調查和分析,找到自己產品的市場切入點,企業可根據自身的實力和專業化分工的原則來調整、優化自己的經營領域,將企業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入到最擅長的產品,在系列化、創新能力上做文章,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二、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國際貿易的對策分析

我國中小企業要發展,要走進國際市場,就必須在解決認識問題的前提下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使我們的中小企業真正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得到長足發展。

1、在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信息上下功夫

中小企業自身要主動開辟信息網絡,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市場動態,分析比較市場需求與企業產品的關系,為企業參與對外貿易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企業要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必須主動走出去,比如要主動參加與企業相關的世界性的各種展覽會、博覽會,這不僅能起到宣傳自己的作用,而且在參與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世界,了解市場,了解產品,了解技術,了解競爭對手。在此過程中,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國政府及相關政府機構應當建立有關信息網絡系統,諸如商務機構、貿促會機構,應當好好調整政府機構,做到真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建設和企業服務,把機構的作用從審批審卷,轉變到服務上來,政府利用自身駐外機構及信息情報等各方面優勢,把掌握的信息向企業提供服務,使企業及時準確地掌握世界市場動態,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信息。另外,有關國內大企業駐外機構可以利用駐外機構本身有償提供信息服務和有償合作,對企業自身發展和經濟合作都是很有益處的。同時也可以建立中小企業對外貿易信息化網絡體系,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都應當以此作為促進中小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牽頭建立外貿中小企業互動式的信息交流平臺。一是利用網絡,建立一個互動式的外貿信息交流網站,用最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的外貿信息引導外貿中小企業經營活動。互聯網在企業信息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企業迫切需求這方面的服務。互聯網都是比重最大的服務項目。二是利用展銷會、研討會、廣告、客戶聯誼會、新聞等傳統的形式,推出自己,了解別人。這些傳統手段特別是展銷會在信息網絡體系中占重要地位。對于展銷手段發達國家也十分重視,在一次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研討會上了解到,美國紐約、歐洲荷蘭等都在大力興建會展中心,目標都是為了吸引中國中小企業去參加展覽。但是能夠出國展銷的畢竟是少數,所以中國自己應當重視建設會展中心和舉辦展會,吸引國外中小企業來參展,吸引外國商人來采購。

2、在解決人才流動上要有優惠政策,以解決中小企業在對外經貿人才方面的匱乏狀況

中小企業在招聘人才方面既有劣勢,又有優勢,有不利方面又有有利方面。比如,可以有更靈活的手段吸引人才,例如,可以用參股入股方式或者利用分成方式,鼓勵真正有用的外經貿人才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將有市場、懂外貿的人才招聘進來。對于有出口市場或是能吸引外資、技術,使企業獲得真正發展的人才予以重任。在人才的引進上,中小企業可以直接聘請國外有關人才,代為行使企業在海外的銷售權(當然要經過慎重考察)。對于海外的銷售,除國際公認的銷售傭金外,還可以通過在國內任職給予相應報酬。與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人才引進方面靈活性更強。

中小企業人才奇缺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影響很大,應當用多種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專門召開中小企業人才招聘會,一方面擴大就業,另一方面為中小企業吸納人才。加速外經貿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訓。要加快培養和引進懂政策、通業務、善管理的涉外領導人才、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要制定跨世紀青年干部國際貿易知識培訓規劃。

3、中小型企業要發展特色產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首先要在自己產品特色上做文章,起初可以依托大企業,從生產零部件做起,但是自己應該清楚這僅僅是手段,而不是生產目的。中小企業發展的目的是做強而不是在做大,也就是說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特色產品是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只要產品有個性,就會有優勢。食草堂原本是個手工牛皮制品的小作坊,自己用手工加工牛皮的錢包,皮包等,這個作坊現在卻在全國開設了多家連鎖店,而且都有不錯的銷售業績,這其中就是因為獨特二字。小作坊原本無法與國際、國內的名牌皮具相提并論,但正是因為獨特個性就在市場中站穩的腳跟。首先“食草堂”這個個性鮮明的名稱刻在木制的匾額上就讓人覺得很與眾不同;其次整個店鋪盡管地方不大,可是全都精心用木雕及草繩裝飾,貨架及陳設也全是木制,并且所有的木制品經過燒烙等方式處理成非常陳舊的樣子,門前經過的人無不被吸引近來駐足觀賞;最后每個產品都是手工制作并壓上“食草堂”的品牌名稱,顯得非常精巧別致,手工也讓這個“作坊”里出來的產品價值倍增,價格絲毫不遜名牌皮具。同樣專賣木梳的“譚木匠”?也屬此例子,能夠獲得這樣的競爭優勢都只是因為他們獨特的個性。另外從企業的資金實力來說,專注一種產品或服務更容易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企業要拓展產品市場、把目標瞄準國外,必須要了解出口國的國情,商品不能僅考慮到“中國特色”,要適應出口國的需要,而且在從事國際貿易過程中,要講求信用,在質量上一絲不茍,信守合同。在吸引外資方面,中小企業不具備一次性引進大量資金的條件,因此應該從小做起,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后,再進行技術更新改造適應國際市場需要,通過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模式使企業逐漸壯大起來。此外,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優勢吸引外商投資,這樣用自己的市場吸引來更先進的技術,反過來用技術改造企業,使企業更強又進一步走向世界。

4、政府及其各個部門尤其是地方政府要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扶持政策

中小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決定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對于整個社會和諧穩定重要程度。對于大型企業來說,有自己的渠道、人才、信息甚至資金來源,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在這方面十分需要幫助。各級政府應該圍繞中小企業的實際需要,幫助和指導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向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資訊、咨詢、培訓、展覽、信息、資金、翻譯、診斷等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掌握國際商務技巧、把握世界市場發展趨勢、走國際化發展道路。中小企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安置了眾多人口的就業,中小企業的強大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協調。讓中小企業走出去,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使中小企業得到發展是地方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與大型企業不同,中小企業置身于地方尤其是一些鄉鎮企業,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因此政府部門尤其是地方政府在中小企業發展國際經濟與貿易的過程中,應該提供更多的重視和支持。例如在對外招商、展覽、展銷方面,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通過國內的出口招商或展銷會把自己的產品推銷出去,是最直接、最便捷也是成本最低的重要途徑。政府應當給予中小企業同等的“國民待遇”,不應該只看“大”不看“小”,改變中小企業在“廣交會”上“一位難求”的局面。此外,政府應該對中小企業進行適當的引導,加強對外貿易的針對性,保證中小企業把產品出口到有需求的國際市場,使中小企業少走彎路,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總之,政府要明確職能,給中小企業以充分的發展空間、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為中小企業發展國際經濟貿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為積極促進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我國應盡快建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中介組織等共同組成的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支持體系。國家應建立鼓勵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政策和專項預算,同時,改善外貿發展基金、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資金及各項政策性資金的使用方式;地方各級政府及外經貿管理部門要優化貿易環境,簡化各種審批手段、,為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做好協調和服務。中介組織應為中小企業能夠便捷地獲取各類國際市場有效信息,提供外貿業務培訓,培育企業家的精神。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貿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就業、增長與競爭已經越來越明確地成為各國政府所追求的共同目標。而中小企業則因其對實現上述目標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和所具有的深厚潛力而越來越多地受到各國政府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各種發展障礙并且采取相應的對策來改善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無疑有著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面對新的國際營銷環境和發展目標,中小企業必須創造新的國際競爭優勢,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對國際市場開拓模式進行大膽創新,選擇正確的進入策略,并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在世界經濟競爭的大格局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