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下的區域貿易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4 11:57:00
導語:世界貿易下的區域貿易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的情況下,區域貿易呈現出顯著加強的趨勢。來自WTO的數據顯示,2009年前六個月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為5個,接近2008年全年總數的一半。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強化區域貿易自由化的進程,成為當前世界經濟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特點。本文基于當前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概況,對區域貿易自由化成為新寵的原因以及目前區域貿易自由化的特點進行分析,并嘗試給出我國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下的應采取的做法與措施。
一、當前全球經濟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概況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席卷下,全球貿易增長自1982年以來出現了首次下降。《華爾街日報》2009年6月1日的報道中指出聯合國在《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2009年度中期報告》中開始調低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2009年第一季度世界貿易下降了40%,預計2009年全年的世界貿易量將下降11%,創造了自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以來的下滑最大幅度。而作為世界經濟的領頭羊的歐美市場,在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期間,美國和歐洲銀行的市場資本總額下降了60%,蒸發掉2萬億美元。國務院新聞辦在2009年7月16日新聞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09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39862億元,同比增長7.1%,可以看出中國2009年經濟“保八”的增長目標依然十分艱巨。來自2009年7月16日的《上海證券報》的消息顯示美國在2009年1~6月份的失業率分別是7.6%、8.1%、8.5%、8.9%、9.4%、9.5%,創26年來的最高,而且這一勢頭還在延續。所以金融危機下的全球經濟復蘇的前景依然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而這種經濟的衰退更是加劇了全球的貿易保護主義。
世界銀行曾經在2009年3月份名為《貿易保護:正在萌芽但趨勢憂人》的報告中向在危機背景下再度興起的新一輪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思潮發出最強警告,報告指出盡管去年11月的全球金融峰會已針對新形勢下保護主義的抬頭打了“預防針”,但自那時起G20集團中有17個國家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新保護主義措施。世行的報告還指出,盡管G20去年11月一致承諾避免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但其中17個國家已經設立了新的貿易限制。盡管在2009年4月2日的倫敦峰會上二十國集團的領導一致同意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擯棄貿易保護主義,鞏固經濟繁榮的基礎,并簽署了《G20倫敦金融峰會公報》加以確定,但是隨后的數月中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硝煙似乎愈演愈烈,僅以中美為例就出現了美國對中國出口輪胎進行特保調查、美國對中國油井管等多項鋼鐵產品進行“雙反”調查、美國財政撥款法案中限制中國禽肉出口等事件。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也曾經在2009年3月發表聲明警告說,經濟孤立主義會使世界重蹈上世紀30年代貿易蕭條的覆轍,加劇經濟困境。
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之下中國所受到的影響
(一)國外市場的委靡,加大出口難度
這些年中國經濟較高的增長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口的拉動,而美國等西方國家釋放的強硬的貿易政策無疑是對本已萎縮的市場雪上加霜,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09年1~6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23.5%,出口同比下降21.8%,進口同比下降25.4%。
(二)國內企業短期內難以走出困境
一方面,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海外市場的國內企業面臨資金短缺、開工不足、冗員壓力等多重問題;另一方面,企業基于市場結構、投資結構等方面的戰略調整存在時間上面的滯后性,所以,國內企業走出經營困境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就業問題將面臨考驗
早在2008年年底,就出現了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由于企業開工不足而導致民工返鄉等現象,出口導向型的企業吸納剩余勞動力的能力開始減弱。國務院新聞辦在2009年7月16日新聞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農村外出務工人數有所增加,二季度末,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比一季度增加了378萬人,增長2.6%。其中,東部地區增加56萬人,增長1.6%;中部地區增加80萬人,增長1.8%;西部地區增加242萬人,增長6.5%,但就業問題依然十分嚴峻。除此之外,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海外人員的就業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近期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實施的政策來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已不可避免,而此時區域貿易自由化的呼聲為當前低迷的全球貿易市場注入新動力。以下幾項是推動加強當前區域貿易合作的主要原因。
(一)避免全球貿易與投資大幅縮水
全球貿易與投資的增加在過去幾十年為全球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從當前情況來看,區域貿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緩全球經濟的衰退。目前各經濟體都不愿為阻止世界經濟衰退承擔過多的責任,但是又不想陷入到貿易保護主義的泥潭,進而使世界經濟卷入更嚴重的衰退,所以各經濟體都傾向于區域貿易自由化這一次優的選擇,試圖繼續分享國際貿易與投資帶來的好處。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拉米曾經在3月份在悉尼的一次演說中提到,貿易保護主義將影響美國出口部門1200萬人的就業,以及依賴出口的金融行業620萬個就業崗位。
(二)緩解國內國際壓力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在包括美歐在內的眾多發達經濟體中,失業率攀升引發的社會問題已經開始引起政府的重視,各國政府都采取了相應的刺激經濟恢復的政策,而其中帶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政策已經開始挑動各國貿易伙伴的神經。以美國為例,當奧巴馬政府頒布帶有“購買美國貨”條款的經濟刺激方案時,作為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的加拿大立刻對其進行批評,并通過積極的游說促進美方對“購買美國貨”條款進行軟化。奧巴馬曾在2月份對加拿大訪問期間承諾,經濟刺激方案中的“購買美國貨”條款不會損害雙邊經貿關系,也不會修改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所以,區域貿易自由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緩解國際國內雙重壓力的一劑良藥。
(三)保持對外貿易的可持續性
考慮到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引發貿易伙伴的報復,并由此引發多米諾效應而加劇全球經濟的進一步下滑,各國紛紛轉向發展區域貿易自由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有利于規避貿易保護主義的風險還體現在對外貿易與投資的可持續性上。以美國為例,得益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加拿大和墨西哥一直是美國出口的前兩大市場。2004~2008年間,美國對加、墨兩國出口額占其總出口額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1.7%~36.7%之間。
可以看出,北美自由貿易區對于美國的貿易出口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美國出口市場的穩定性。除此之外,有關數據表明,歐盟約60%的進出口貿易是在其內部市場完成的,這就決定了歐盟在經濟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受到外部市場的影響也較小。
目前中國已經與31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14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其中7個自由貿易協定已經生效,分別為與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與東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蘭、新加坡的自由貿易協定,其中7個自由貿易協定占到2008年對外貿易總額20%左右,涉及到5000億美元。區域貿易自由化對世界市場動蕩的減震作用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為危機后的貿易自由化提供緩沖
盡管由于金融危機,全球資金流動和貨物流動受到嚴重阻礙,但在經濟全球化高度發達的今天,自由貿易依然是世界經濟運行的主流。在自由貿易推進的過程中總會遇到貿易保護主義的阻礙。各國為了不影響危機過后自由貿易的開展,紛紛轉向區域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區域貿易自由化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執行,其通常在地理位置上比較接近、文化上比較趨同、消費偏好等都比較相似的國家和地區內實行,基于雙邊的或多邊的區域自由貿易實施起來比較容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并能實現雙贏。
(五)迎合國內貿易自由化群體的政治需求
一國最終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還是貿易自由化政策取決于該國國內政治團體的博弈,全球貿易自由化在過去的數十年中為眾多的企業、民眾、社會其他群體帶來利益,而這些群體一直以來都是自由貿易的推崇者和捍衛者,各國政府在權衡政策效果的同時勢必要將其作為一個參照的基準。
四、當前區域貿易自由化發展的新特點
世界貿易組織將歐盟、東盟自貿區等作為區域貿易協定的典型例子。與以往情況不同的是,包括這些傳統自貿區在內,目前各國和地區實施的區域貿易合作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一)注重對原簽署貿易協定的修改與執行
對原有貿易協定的修改以美國最為典型,奧巴馬提名的美國貿易代表羅恩·柯克曾經在3月份就講道:“并不是所有美國人都從貿易中獲益,而我們的貿易伙伴并不都是按規則行事。”從其言辭中透露出對與韓國簽署的貿易協定的不滿,除此之外還表示將重新審視與哥倫比亞以及巴拿馬簽署的貿易協定。
(二)更為廣泛的自由貿易區建設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為部分地區貿易自由化向縱深方向發展提供契機。以東盟為例,在1月1日的東盟首腦會議中,與會國領袖簽署《東盟共同體路線圖宣言》,以期于2015年發展成為與歐盟類似的經濟共同體,并抵制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政府也積極支持貿易自由化。在區域貿易方面,中國積極推進與東北亞、日本、韓國、東南亞及中亞在內的區域貿易自由化建設,努力營造出一個能夠抵抗貿易保護主義病毒的經濟圈。
(三)新貿易協定的談判與制定
根據WTO的數據,2007年新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數量為10個,明顯低于2006年的15個;2008年略有增加,達11個;2009年截至6月26日是5個。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8年10月至今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數目多達10個。從簽署的國家與地區來看,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區域貿易協定更具有影響力,參與主體包括美國、日本、中國、澳大利亞、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按照目前的市場狀況,新的貿易協定必將繼續成為各國力爭抗擊金融風暴的有效手段。通過分析WTO提供的數據,我們還可以發現,截至2009年6月26日已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中,以歐盟成員國為最多(每個成員國大約25個),此外智利(17個)、印度(8個)、日本(8個)、墨西哥(14個)、新加坡(14個)、泰國(7個)、烏克蘭(14個)、美國(11個)、中國(7個)等國家對區域貿易自由化都抱有濃厚的興趣。專家預計,新的貿易協定將以更快的速度帶動區域貿易自由化的發展。
五、中國應該采取的做法
目前,以自由貿易協定為主要形式的區域貿易協定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由于全球貿易自由化難以展開從而催生了區域貿易自由化。按照這一邏輯,目前金融危機破壞性還在延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也有逐漸盛行之勢,所以區域貿易自由化必將成為各國家和地區的避風港。可以預見,各國家和地區將把推進區域貿易自由化作為規避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一大舉措,區域貿易自由化也將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勢必也應該順應這一潮流,具體來講,應對金融危機,筆者認為中國的做法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繼續釋放自由貿易的積極信號
針對美方釋放的強硬貿易政策,以及中國國內的宏觀經濟環境,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應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堅定地支持與推進自由貿易,中國政府的海外采購計劃很好地表明中國應付國際金融危機的決心與姿態,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來阻止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這一方面可以為中國爭取到新的貿易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談判中獲得應有的話語權。公務員之家
(二)切實落實好擴大內需政策
中國的國內市場吸收能力強,發掘和開拓好國內需求能夠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帶來后勁,緩解生產能力過剩所帶來的壓力,將國家4萬億刺激經濟的方案、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結構性減稅、消費補貼等政策落實到實處,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努力實現區域自由貿易
如果無法阻止全球貿易保護的盛行,那么,中國應該需要努力實現區域自由貿易這一次優選擇,進一步促進“10+1”等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努力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營造自由貿易的平臺,在區域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運用好金融、稅收等支持政策
目前國內的鋼鐵、紡織業、汽車等產業都面臨了出口的寒冬,如何運用好政策傾斜這一杠桿可能會影響到眾多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應付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應該運用好財政稅收、信貸、商貿服務等手段,幫助企業走出困境;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積極引導融資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出口提供融資擔保;擴大出口信用保單融資規模,也可以引入有條件的境外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短期險的經營;通過拓展人民幣結算試點,減輕出口企業匯率風險;通過優化海關、質檢、外匯等方面的監管和服務,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縮短結算周期,穩定匯率預期、減輕匯率等一系列風險。
(五)借助危機提升自身競爭力
針對國外設立的名目繁多的貿易壁壘,中國企業唯有提高產品質量等硬性指標,才能沖破壁壘、規避風險,真正意義上走科技興貿之路。同時金融危機下的優勝劣汰準則對于中國調整產業結構與轉變增長方式都能起到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
總體來講,面對金融危機下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現象,中國仍然會堅持走自由貿易之路,繼續利用好國際國內這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積極探索區域貿易合作的新形式、新思路,為共建和諧世界而努力。
- 上一篇:國際貿易貨物風險和術語分析論文
- 下一篇:護理科研創新管理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