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國際貿易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聯性
時間:2022-01-18 02:26:00
導語:剖析國際貿易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聯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產業結構升級一直是現代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產業結構升級的根本動因是技術進步,在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條件下,國際貿易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影響技術進步并最終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本文以我國的實際經驗和數據對這一觀點進行驗證。
關鍵詞:產業結構升級國際貿易技術進步
目前經濟學界的普遍觀點是,一國的經濟發展過程就是其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過程,即每一個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都有與其相對應的產業結構,且二者具有相互作用的關系,經濟的不斷發展必然會推動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高級化,而產業結構的合理也必將對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所以,產業結構的升級問題是經濟學界的重點問題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一個國家內部完整的產業結構,其變動及對經濟的影響已經日益突破國界的限制,以各種各樣的貿易手段(方式)為紐帶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并且通過國際分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產業體系。如何在此條件下推動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并以此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已經變得很重要。
一、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和根本動因
產業結構升級具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根據庫茲涅茨的統計結果表明,在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相類似的變動規律,即第一產業的份額顯著下降,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其次,是指在某一產業內部(特別是第二產業)由低級向高級,由低生產率向高生產率,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發展變化過程。
一般來說,技術進步的基本途徑有兩條:內源性技術進步與外源性技術進步。前者是指依靠國內自主創新來推動的技術進步,而后者是通過技術擴散和吸收轉化來實現的技術進步。實踐證明,英國等發達國家依靠前者實現了本身技術的飛躍。而在現實的條件下,我國要想在短期內實現經濟的騰飛,很難完全依賴于第一條路徑,所以更多的發展中國家選擇通過技術擴散來實現技術進步。發展中國家從先進國家引進技術和經驗,大大縮短研發時間,節約了相應資源的投入,可以快速縮短與發達國家間的技術差距,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獲得技術的超常規發展。日本的實踐表明了這一做法的可行性。
二、國際貿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
本文所說的“國際貿易”已經不單單是傳統概念上的國際間的貨物或服務交易,也包括了國際貿易的高級形式——FDI以及我國對別國的資本輸出。
在封閉的條件下,一國的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完全依賴于本國內部的要素的配置來完成。而現實的情況是,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避免的將世界上的所有主要國家置于更為廣闊的背景條件下,使類似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國際間的生產要素的流動與配置,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即其他所謂的產業結構升級的外向推動力量來實現經濟目標成為可能。而外向的推動力量所產生作用的渠道主要是國際貿易的各類手段、政策、戰略等。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都將貿易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各國資源稟賦的差異。而事實表明,專注于發展本國擁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會陷入“比較優勢陷阱”。長期以來,這類國家在全球的價值分配中處于下游,和先進國家的經濟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擴大趨勢。所以,發展中國家實現所謂“超越式”發展的目標,只有依靠培育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產業。
從長期來看,一國產業的競爭優勢,體現在該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高級化。而國際貿易通過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對本國的產業結構產生影響。
首先,在供給方面,國際市場上價格低廉,具有技術優勢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的方式進入本國市場,這必將加劇本國市場的競爭,迫使沒有技術優勢的本國企業對其進行仿制和技術革新,促進了開放部門的技術進步,而開放部門的技術進步會以“技術擴散”的方式推動其它部門的技術進步,最終實現整個產業的升級;另外,通過國際貿易所直接引進的各類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由于是以本國市場為導向的,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能夠迅速地帶來效益。其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是直接而有力的。
其次,從需求角度來看,國際市場上優質商品的涌入和新的消費方式會培育出本國新的消費階層,即波特所說的“內行而挑剔的顧客”,這一階層不斷更新的消費需求會迫使企業不斷的對其產品和服務進行優化和改善,促進技術的進步;而國際市場上,各種限制和保護措施,使那些以海外市場為開拓對象的本國企業不得不作出調整和改變,以尋求站穩腳跟和擴大發展。
三、我國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分析
(一)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數據分析
表1是歷年我國各個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基本符合現代產業經濟學有關產業演進一般規律的論述,但又有我國自己的特點,即傳統部門(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現代部門(第二產業)的比重變動幅度不大,新興產業的比重開始上升。
需要指出的是,從1978年以來,我國的第二產業比重變化不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建國初期,我國面臨著特殊的政治經濟格局,為了確保國家安全和迅速的恢復和發展生產,采取了所謂的趕超戰略,即集中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工業,特別是與軍事有關的重工業。這一措施迅速地建立了我國的工業體系,并且使第二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這一比重在改革開放初期仍然達到近50%。
(二)進出口貿易額和我國各產業產值的相關性分析
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額一直不斷擴大,特別是2002年加入WTO后,貿易額更是激增。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建立一個回歸模型如下:Yi=a+bX+c(i=1,2,3),其中Yi(i=1,2,3)分別表示第一,二,三產業各年產值,X表示進出口總額的各年變化值。利用SPSS軟件對國際貿易和我國三次產業進行簡單的一元一次相關性分析,得出結論如下:進出口總額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96,0.972,0.963,相關關系顯著。也就是說,我國國際貿易額的不斷擴大對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為我國利用國際貿易手段和國際市場的資源加速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依據。公務員之家
四、結論
技術進步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根本動因。在現實條件下,發展中國家依靠國際貿易手段獲得外源性的技術進步,并以此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我國近三十年來產業結構升級與進出口貿易的實證分析可以清晰的說明這一點。認識到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系,為今后開展國際貿易指明了新的方向,那就是應該以促進我國自身創新能力為目標,發揮貿易的導向作用,積極選擇具有示范效應和擴散效應的商品,技術,服務,以此為貿易主體,推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2002
2.張曙宵.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3.郭克莎.中國:改革中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M].上海三聯書店,1993
- 上一篇:體育信息化水平提升有關問題綜述論文
- 下一篇:淺析銀行的獨立性金融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