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經濟地位畢業論文

時間:2022-03-31 03:11:00

導語:對外貿易經濟地位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外貿易經濟地位畢業論文

世紀交替的2000年,不僅是我國實施“九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國對外經貿擺脫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恢復良性循環的第一年。今天1—5月,全國進出口總值達到1741.1億美元,同比增長36.1%,實現貿易順差104.6億美元,出口行業普遍創新高。與此同時,出口商品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分別增長46.2%和40.5%。上半年對外經貿形勢雖然喜人,但不能盲目樂觀。出口增長率作為一個相對指標,雖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顯示出當前外貿出口的發展情況,但這種縱向比較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受基數的影響較大。去年上半年全國月均出口只有138億美元,這一低基數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增長速度。從全球范圍看,現在并不只是中國的出口形勢好,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增長勢頭都很強勁。在世界經濟普遍轉好的形勢下,我國今年上半年出口出現的高增長,并不意味著我國今年在全球貿易中的排位就能夠前移或穩定不變。排位變化僅僅是個現象,這一現象的實質是每個國家都在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發展壯大自己。種種跡象表明,在跨世紀的發展進程中,中國從整體上已經不再適于把比較優勢作為未來的貿易發展戰略。

一、我國的比較優勢在未來世界貿易中的優勢將下降

在經濟日趨全球化的今天,對外貿易被看作是提高效率與促進增長的重要手段,而不要僅僅被當作平衡國內市場余缺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比較優勢戰略強調的正是對外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入了比較優勢戰略的行列,取得了極大的成就。沿海地區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我國成了鞋帽、紡織品、箱包、旅游產品的世界頭號生產與出口大國,而且在發達國家占有很大的市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在“六五”期間年平均增速12.8%,“七五”期間為10.6%,而“八五”期間則高達19.5%,連續多年保持外貿出口額增長速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的記錄,從而使我國的外貿進出口總額自1978年到1997年間增長了13倍,同期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躍升至第10位。與此同時,經過20年的持續發展,199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8000億美元,居世界第7位,而且將繼續上升。如果按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均價格計算,我國的經濟規模已達美國的40%,是當今世界上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第4經濟大國。這意味著我國客觀上已走向大國經濟,這從對外貿易規模的特征上尤其可以證實。首先,我國對外貿易總規模已超過3400億美元,在“七五”計劃末期已擠進世界貿易大國前15位。這15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比利時與盧森堡合計統計)通常要占世界貿易總額的70~80%,因此國際經濟組織和研究機構在分析、預測全球貿易走勢時,都非常注意排名前15位的貿易國家和地區。1995年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剛好有15個。以2000億美元作為貿易大國的最低衡量標準,當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808億美元,所以中國不僅完全有資格進入貿易大國行列,而且還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其次,出口供給能力與國內市場容量空前增長。若將中國的出口與東南亞及東亞地區進行比較,更能顯示出中國較強的出口供給能力。1980年—1985年,中國的出口還處在起步階段,與實現出口起飛的韓國和我國臺灣相比,增長率和總量都比后二者低。1985年—1990年是亞洲地區出口的黃金時期,中國僅次于泰國,增長速度稍高于韓國和我國的臺灣省,高于東南亞地區4國的平均數許多;1990年—1995年,中國出口在亞洲地區位居前列??傮w上看,將1994年與1980年對比,中國的出口增長了585%。由于中國出口基數較大,到1994年出口的總和相當于東南亞地區4國的78%,而1978年這一比例為37%。所以10多年來,中國出口增長速度不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增長較快的東亞、東南亞地區,這是人們所公認的,因而引致了全球貿易大國的普遍關注。

另一方面,進口能力迅速擴大。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其進口也迅速增長,進口額已超過東歐經濟轉型國家之和,也大于拉美兩個最大的貿易國墨西哥與巴西的總和,從而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尤其重要的是,我國進出口意向開始左右或影響某些重要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而大國貿易不同于小國貿易的一個重要標志就在于大國的供求能左右國際市場價格。中國的經濟規模決定了它對世界貿易的影響力,它的進出口量的變化會導致一些國際市場價格的不穩定。在出口供給方面,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供給國,左右全球此類產品供給國際市場價格的作用也日益明顯。

在我國外貿具有大國經濟規模以后,開始遇到一些特有的難題。首先,出口擴張難度增加。我國出口已突破1800億美元大關,作為貿易大國的基數已經很大,如果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將意味著每年新增一個中等貿易國的貿易額,這顯然是不容易達到的。其次,貿易摩擦加劇。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走了一條從資源性產品為主,到紡織品、服裝和鞋類為主,再到低附加值機電產品為主的升級道路,基本與中國的比較優勢戰略相吻合。中國在十多年時間內由不起眼的貿易小國一躍而為貿易大國的變化,給原有的世界貿易格局以強大沖擊。貿易伙伴國為保住其既得市場份額,對新崛起貿易大國加以歧視在所難免,因此我們今后將面臨對處貿易摩擦長期化的局面。

第三,貿易條件趨于惡化。由于我國進口量龐大,經常引起大宗進口原料價格上揚,同時由于國際上勞動密集產品出口競爭日益激烈,再加上我國此類產品生產規模增長過快,引起此類商品價格逐年下降,這兩方面的作用使得我國總的貿易條件趨于惡化。事實上我國目前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問題已經主要不是缺乏價格競爭力的問題,而是因價格太低或下降過猛而失去市場。所以任何可能導致出口商品價格大幅度下降的貿易措施發揮作用的余地將越來越小。更何況90年代以來中國與幾個大的貿易伙伴之間均存在較明顯的貿易順差,出口商品價格的人為調整可能引致主要貿易伙伴的強烈反應乃至保護主義舉動。

最后,勞動密集型產品優勢難以為繼。原因是:其一,我國國內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工資增長遠遠超過經濟效益的增長,致使單位產品工資成本上升。其二,計劃生育政策引起人口結構變化,目前中國年輕工人占工人總數的比例大致與其他亞洲大國(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水平相當。但二十年后這個比例將會遠低于其他國家;同時老年人在社會中的比重會直線上升,這對低勞動成本依賴型產業將產生不利影響。其三,盡管發達國家勞動力價格較高,但由于其自動化積蓄越來越高,勞工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將會大幅度減少,這樣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與發展中國家的同類產品的競爭中越來越處于有利地位。其四,雖然90年代中國在利用低成本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從長期看,中國經濟發展不能依靠于此。這種以低素質勞動力為基礎的產業發展導向不可能一直維持國際競爭優勢,產業結構的升級也難以進行,而且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產品的勞動力增值量將遠遠低于信息增值量,以低成本勞動密集為優勢的國家將逐步失去發展的動力。

二、未來對外貿易在大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美國國際經濟學家斯蒂芬·梅基認為,大國經濟具有較小的對外貿易份額,對外貿易份額隨國家經濟規模成反比變化,即一國的幅員與經濟規模越大,對外貿易在該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就越小。他稱此為對外貿易份額下降第一規律。庫茲涅茨也以統計數據表明,在不同國家,隨著人口的增加,其對外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遞減。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如果一個區域僅是彈丸之地則幾乎所有的貿易都是對外貿易,如果把全球看作一個國家,則無外貿可言;其二,商品的運輸成本越高,發生國際貿易的機會就越小,這樣大國對本國供給的依賴程度越大。我國擁有廣大的內陸地區,疆域遼闊,內陸地區與外界聯系較小且運輸條件較差,決定了我國的需求只能更多地依賴本國的生產,供給只能更多地依賴本國的消費,因而無法長期堅持較高對外貿易份額的比較優勢戰略。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以國家為分析單位,以國內貿易機會的完全被利用為前提來考慮一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因而,它沒有可能分析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關系。其實從各國的經濟系統的運行看,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處于同一層次,總是同時發生和互相影響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共同構成了經濟系統循環的一個環節。從供給方企業角度看,對外貿易和國內貿易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企業實現其產品價值的最后階段,是再生產得以維持和擴大的關鍵,企業也必須在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之間進行選擇,因為出口和國內銷售的總量反映了企業占有市場的大小。無論是國內貿易還是對外貿易,對企業來說,它們和生產活動一樣,都不過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手段,在二者之間的偏重取舍,均以是否有利可圖為轉移,所以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可以相互替代。這對于疆域遼闊,地區間要素稟賦差異顯著,國內貿易尚有發展潛力的大國經濟而言,特別具有現實意義。其一,國內市場的巨大會使其國內貿易量遠遠超過對外貿易量,國內貿易在經濟發展中可發揮比對外貿易更大的作用;其二,國內地區間分工和貿易通過降低一國國內生產成本,可以成為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一個來源;其三,有助于我們評價要素比較優勢理論對于大國經濟的適用程度,從而確立更適合國情的貿易戰略。

大國經濟國內市場龐大,國內貿易機會眾多,主要依靠國內市場中的競爭,特別是地區間的貿易,也能夠獲得規模經濟,提高競爭力。這使它們可以不必像小國那樣過多地依賴國外市場,就能實現同樣的經濟發展。無論是地理疆域還是人口規模,我國都是可以劃入大國經濟行列的。按照以上論述,我國的對外貿易額也不能無限擴張,因為受體制等因素的影響,一些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沒有競爭優勢,不能成為出口產品。另外,我國總的經濟規模比小國經濟大得多,出口產品的絕對數量很大而外部環境所能容納的很有限,并因而常常比小國更容易成為別國保護政策的作用對象。最后,國內市場巨大,出口所能帶動的增長很有限,僅靠一種或幾種產品出口量的增加就可獲得顯著發展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科學的;依托國內市場,我國同樣可以獲得迅速的增長。

三、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在于國內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邁入快車道。伴隨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對外貿易在國內經濟總量中的份額逐步提高,外貿與經濟總量增長也日益息息相關,海外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總體上在提高。目前,通常采用支出法來計算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其公式如下:

外貿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度=(凈出口增量÷國內生產總值增量)×國內生產總值相對增幅

通過上述公式,既可求得外貿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度(貢獻度×國內生產總值相對增幅),亦可求得外貿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度(凈出口增量÷國內生產總值增量)。支出法是從社會最終使用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方法。一定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最終使用去向分為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三部分,將這三部分價值相加就是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其計算方法為:

國內生產總值(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

上式中,最終消費是一定時期用于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的貨物與服務的價值;資本形成總額是同期用于固定資本形成和存貨增加的價值之和;凈出口是同期貨物和服務出口價值減去進口價值后的凈額,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它是一個比外貿進出口差額寬泛的概念。所以,經濟增長有賴于最終需求的擴大。最終需求由上述消費、投資、凈出口和存貨增加四部分組成。通過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在這四部分中,消費和凈出口可以說是最終需求,而投資和存貨增加則是相對意義上的最終需求。這是因為,投資的結果是擴大后備生產能力從而滿足更多的消費或凈出口需求,如果沒有消費和凈出口的擴大,投資的擴大只會形成更大規模的閑置生產能力。存貨增加要計入國內生產總值,通過擴大庫存的確也可以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但這其實是表面現象,因為存貨增加意味著資金占壓,將導致成本上升,盈利減少,是一種被動的投資行為。根據上述一系列公式,可以計算出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初步結果。(見下表)

總需求結構及各種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

年份各種需求占GDP比例(%)各種需求增長對GDP增長貢獻(%)

消費固定投資存貨增加凈出口GDP增長固定投資消費存貨增加凈出口

197862.129.88.4-0.311.7

197964.328.37.9-0.57.61.256.170.31-0.13

198065.429.06.0-0.37.82.735.83-0.830.08

198167.525.66.70.25.2-0.974.950.830.39

198266.327.24.91.79.13.725.09-0.941.24

198366.228.14.90.810.94.017.100.54-0.75

198465.529.74.80.015.25.829.420.66-0.69

198565.530.28.5-4.213.54.388.833.42-3.13

198664.630.67.4-2.58.82.915.160.020.71

198763.231.84.90.111.64.526.38-1.181.87

198863.731.45.9-1.011.33.417.391.13-0.63

198964.126.410.7-1.14.1-0.662.782.06-0.08

199062.025.89.32.83.80.811.66-0.091.43

199161.827.97.42.99.23.755.530.420.33

199261.732.25.11.114.27.368.69-0.80-1.06

199358.537.65.8-2.013.57.296.611.09-1.49

199457.835.85.11.312.63.877.030.391.31

199558.134.26.01.710.52.946.251.000.31

199659.233.65.12.19.62.936.27-0.040.44

199758.833.83.83.68.83.104.89-0.871.69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摘要1998》按現價計算。

通過這個計算,我國凈出口的絕對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低于2%,凈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在2個百分點以下并且年度間有較大的差異,同時可以看出80年代后期以來,凈出口的拉動逐漸轉變為正面效應,凈出口從過去受投資和消費大幅度波動而被動調整的局面慢慢改觀,趨向于主動影響經濟增長。然而進一步考察我們會發現,在經濟過熱年份,例如1984年—1985年、1992年—1993年,1988天凈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往往是負值。而在經濟調整、收縮的年份,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是正值,國內需求收縮得越快,凈出口增長得越快,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越大。在經濟不景氣的1990年,凈出口拉動經濟增長1.43個百分點,在宏觀調控剛剛推行的1994年,也達到1.31個百分點,而在宏觀經濟趨于下滑的1997年,凈出口拉動經濟增長1.69個百分點。在這兩個經濟周期之外,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動力還是來自消費和投資等國內需求因素。我國存貨增加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一般在1個百分點以下,某些年份出現負值,這是比較正常的。1985年和1989年由于實行經濟調整,抑制通貨膨脹,存貨大量增加,其對增長的拉動分別達到3.42和2.06個百分點,這是很不正常的。經濟增長的希望不能寄托在增加庫存上,存貨增加過多形成的經濟增長是沒有意義的。

由此看來,中國經濟增長必須立足于國內,不應把擴大內需看成是權宜之計,也不能看成是由于國際環境不好而采取的臨時措施。90年代,尤其是1994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些原來較為突出的矛盾,如總供給落后于總需求、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外匯極短缺等已得到一定緩解,而一些原來不那么突出的矛盾,如供求結構性失衡、下崗人員增加、資源約束和環境問題、金融風險等變得突出和尖銳等等。所有這些可以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將主要依賴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轉變為依賴技術創新和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的集約型增長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來實現。今后對于外貿發展來說,出口創匯已經不是最根本的任務。由于外匯供求矛盾大大緩解,出口增長也不再是越快越好,而是必須從服宏觀經濟目標的要求。另一方面,當代世界各國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國際分工和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任何一個國家企圖擺脫國際經濟聯系,走自我封閉的發展道路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今后保持出口的持續增長并非不重要。但是大國經濟參與國際貿易,主要的獲益并不在于有更大的市場和有更多的外匯收入,而在于分享國際間有限的、分配極不均勻的技術人力資源從事技術創新的成果;同時,也旨在打破國內市場分割的格局,形成充分競爭的國內市場,利用巨大的現實與潛在的國內市場,使本國產品成本降低,促使企業通過國內市場增強競爭力,以期在更廣闊的國際舞臺上贏得國際競爭優勢。我們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還必須為今后的改革開放、為21世紀的中國經濟發展而思考。大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中具有較大的伸縮余地,企業易于在國內形成規模經濟和充分競爭,而國家對外開放的目的不在于有更大的市場份額,而在于吸引國外技術最新成果,實現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只要中國的經濟扎扎實實地搞上去了,科教興國的目標實現了,中國商品在國際上的地位與競爭力也就會很自然地凸現出來。為此,在貿易發展戰略層面上,中國不能忽視作為一個大國經濟增長的真正基礎,意識到巨大的國內市場和國內貿易機會將使我國的發展戰略不同于那些小國經濟,從而切實轉移到競爭優勢戰略上來,將國際競爭引人國內,在技術外溢和邊干邊學效應下提升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