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外貿易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1 10:49:00

導語:我國對外貿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對外貿易研究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進出口貿易大幅增加,對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逐漸加大。根據國家統計局核算,2006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09407億元,年末國家外匯儲備10663億美元,全年進出口總額176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8%。其中,出口9691億美元,增長27.2%;進口7916億美元,增長20.0%。出口大于進口177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55億美元。從進出口貿易來看,我國已成為一個外貿大國,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的對外貿易還存在一些隱憂。

技術性貿易壁壘因素

技術性貿易壁壘提高了市場準入的門檻,增加了我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難度。在當今的國際貿易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遵循的游戲規則,誰控制了國際技術標準,誰就可以在國際貿易的競爭中爭取主動,贏得進入國際市場的主動權。我國產品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制定名目繁多的技術法規和不斷提高的技術標準以及規定復雜的合格評定程序,使得我國的產品出口連連受挫,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難度。

技術性貿易壁壘造成我國出口產品成本增加,國際市場競爭力下降。某些技術性貿易壁壘雖然不直接對產品的市場準入設限,但卻可以通過設置各種環境標準和檢測標準,或是提高原有的標準,從而迫使我國出口企業為了跨越壁壘增加生產與交易成本,以達到削弱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目的。為了達到相關標準而增加原料成本,削弱了產品競爭力。

技術性貿易壁壘引發貿易糾紛,妨礙我國雙邊或多邊經貿關系的正常發展。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貿易糾紛的重要導火索,在世貿組織貿易糾紛案例中,有28%是與技術性貿易壁壘有關。中國出口企業也因此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美國、歐盟擁有技術優勢,以強調自身利益為核心,在標準的制定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因而技術性貿易措施已經成為其重要的貿易壁壘。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技術性貿易壁壘將不可避免地引發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貿易糾紛,影響我國雙邊或多邊經貿關系的正常發展。

技術性貿易壁壘導致我國出口受阻,增加國內就業壓力。在我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下,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因而當其遭遇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時,該產品所在的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有較大下降,增加國內的就業壓力。據統計,如果輕工業出口量下降10%,輕工業勞動力的需求將下降2%,相應的服務業勞動力需求將下降8.3%。

國際勞工標準因素

國際勞工標準成為新的貿易壁壘方式。我國是一個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大國,而且近年來無論是在政治還是經濟方面,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都日益強大,而隨著貿易配額和許可證制度的取消,許多傳統的貿易壁壘方式無法再發揮其原有的作用,使許多國家擔心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的生產會大量流入我國,更擔心這進而會影響他們自身的經濟利益甚至是政治穩定,所以他們必須要找出新的貿易壁壘方式,來抑制我國外貿企業的發展,保護自身的利益。當他們發現我國的某些企業的確存在違反國際勞工標準的問題時,限制甚至刁難我國企業的產品出口,影響我國企業的出口能力,增加我國企業對外競爭的難度。增加外貿企業的經營成本。國際勞工標準在我國的推行從多方面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首先,我國的外貿企業為了使生產的產品不受其它國家有關國際勞工標準的攻擊,提升企業的形象和隱性競爭力,必須要做出一些相應的措施,如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資、不雇用童工等,這些都會增加企業的成本,甚至使一些中小企業在短期退出國際市場。其次,如上所述,我國的某些外貿企業還制造假冒的認證過程和認證結果,而這個過程也同樣會大大增加企業的成本。再次,一些想通過國際勞工標準認證的企業為了能達到國際勞工標準的要求,還要邀請專家培訓和指導,而大筆的培訓費用又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而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指責的一般都是一些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本身的營利水平就不高,所以有些企業不堪這種成本大幅度增加的重負而倒閉。

削弱外國投資者的積極性。外商對我國直接投資的動力因素有兩種,一種是我國的國內市場需求購買力,另一種是我國產品生產成本具有比發達國家更為低廉的優勢,包括我國所擁有的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資源。一些外商投資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對產品質量、產品安全、環境保護等要求,忽視了員工的生產安全,不給員工應有的工資福利待遇,這不符合我國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了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我國要求外商投資企業必須履行社會責任,做到合法用工,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這樣一來我國產品生產成本比發達國家低廉的優勢就會下降,對外商的吸引力將降低。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企業支付工人的薪水和福利得到提升,致使部分外企的預期收益下降,據測算,按照《勞動合同法》韓國企業勞動力費用負擔同比將增加30%以上。對于勞動密集型的外商投資企業,環境成本本身就比較高,以前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資的需要放寬標準。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因此嚴格的環境標準將成為必然,這也使得外資企業感到壓力。

環境因素

為了確保人類及動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劑等的影響,許多國家建立了嚴格的動植物、食品檢疫制度。同時,美、英、德、日等多國對進口產品的獸藥含量合適品種的微生物都規定了最大允許量。這些標準使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受到了影響。

綠色包裝已成為產品包裝的主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種趨勢下,國外的有關環保法規相繼出臺,尤其是我國的主要貿易對象國——美、日、歐盟等國家制定了嚴格的包準制度,限制了我國產品的市場準入。在歐美等國的環保法規中對商品包裝材料的易處理性和可回收率有較高的要求和標準,而我國的包裝材料落后、不易處理,可回收率低,對進口國的環境污染嚴重,造成了我國許多產品因為包裝問題而無法出口。

環境因素的加入必然會增加產品的成本,由于產品價格上升而影響其競爭力。環境措施所帶來的費用增加包括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增加兩種。例如環境標志制度所帶來的直接費用就是收取的標志申請費和標志使用的年費用。環境措施帶來的間接費用,是指生產企業通常要把較大份額的環境費用再內部消化,由此增加其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

上述問題有些已經顯現,有些還沒有表現出來,但是也許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出現。如果任由以上問題存在,繼續維持這樣的增長模式,中國的外貿增長、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因此,必須轉變增長模式,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型,才能實現外貿協調、穩定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