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出口企業軟肋
時間:2022-03-31 11:11:00
導語:論我國出口企業軟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國內有一些出口型企業停業、轉產、甚至倒閉,出口形勢日益惡化,部分出口型企業舉步維艱。而且,出口企業出現的停產和倒閉現象,會造成許多人員失業,進一步加重了社會負擔,形成新的社會問題。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行業的沖擊為何這樣沉重呢?除了國際市場的萎縮、客戶需求的減少、原材料價格和人力工資的大幅度增長、匯率的急劇變化外,冷靜分析一下出口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政策缺陷和出口企業自身的痼疾,我們就會找到出口企業的軟肋,這也可以為我們今后調整出口企業營銷策略提供一些參考。
一、國家對出口企業政策的不確定性。
長期以來,我國GDP每年的增長率在9%~11%之間,其中,出口額占了30%~40%,出口行業是國家GDP增減控制的調節器,經濟蕭條時,重要度陡升,國家立即給出口企業許多鼓勵和優惠政策(如增加出口退稅,增加中小型出口企業的發展基金等),出口環節和渠道也較為順暢,但是當出現經濟過熱、通貨膨脹時,出口企業又會遇到國家的種種限制和一些相關部門不合理的刁難、冷落。國家對出口企業缺少長期的、穩定的、可持續的發展策略,這樣就給出口企業的良性發展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
二、缺乏行業的有效管理,企業之間長期處于惡性競爭。
同類產品的出口企業,長期以來缺乏行業的有效管理和協調,企業之間在對外報價上相互拆臺,價格越報越低,有許多產品的利潤在2%~5%之間,一有風吹草動,企業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還有許多企業不擇手段購買、竊取競爭對手的客戶資料,開出比對手更優惠的條件給國外客戶,以達到牟取微利、擠掉對手的目的,結果把產品做砸、做爛,使企業、行業和國家的利益都蒙受損失,讓國外商人漁人得利。
三、常年抱著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不放,缺少研發、技術、設備的投入。
大部分出口企業幾十年來,只忙于眼下的訂單和利潤,忙于與同行業的激烈競爭(在人、財、物方面),根本無暇在產品的技術革新、升級換代上下功夫,不愿意增添現代化的加工、檢測手段和設備,更不愿意在研發新產品、創造企業自主品牌的產品上下功夫,很多企業一直處于商品價值拋物線的底端,所以在遇到危機和經濟寒冬時,沒有任何的抵御能力。
四、缺乏誠信、不注重企業自身的形象。
在產品的質量、包裝、交貨期等方面,我們的出口型企業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產品的質量往往達不到客戶的要求,即使同樣的產品,不同批次之間都有差別,時好時壞,包裝粗制濫造,交貨期一拖再拖。原因就是許多出口企業抱著得過且過的想法,把合同和承諾視為一種做生意的形式,沒有嚴格的質量和服務意識,不遵守國際規則,不注重企業形象,結果是信譽越來越差,路子越走越窄,不僅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行業和國家的形象。
五、與國外客戶相處自信不足,過于遷就。
長期以來,許多出口企業把自己的大客戶,看待的幾乎到了神化的地步,客戶有求必應,客戶在價格上、付款方式上以及許多附加條件上提出許多要求,甚至是無理的要求,一些企業為了維系住客戶,一讓再讓,一忍再忍,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結果,要么讓國外客戶拖欠了大量的貨款,要么讓客戶把企業的利潤擠壓到了死角,企業不但得不到客戶的同情和理解,反而造成了最終停業或倒閉的惡果。
以上五個方面是我國許多出口企業存在的共性問題,要讓我國的外貿企業盡快走出困境,今后能健康、全面、穩健的發展,國家、行業和企業三方面必須認真對待和解決好這些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政策和辦法,扎扎實實改變現狀,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出口企業真正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
- 上一篇:循環經濟研究論文
- 下一篇:循環經濟發展問題解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