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水果貿易增長因素芻議

時間:2022-05-10 09:56:00

導語:中越水果貿易增長因素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越水果貿易增長因素芻議

論文摘要:對中越零關稅計劃的實施前后兩個階段(2000-2003年和2004-2007年)進行比較分析。分析結果表明2003年前中國對越南水果出口份額增長,但實行零關稅后就出口份額急速下降而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規模態勢則相反。中越恢復關系以來,特別是中國與東盟開始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后,兩國的經貿關系發展迅速。文章運用恒定市場份額(CMS)模型來分析2000-2007年兩國水果貿易的發展,分解出各影響因素對水果貿易增長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水果貿易;零關稅;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MS)

1.引言

自1991年中越兩國恢復正常關系以來,兩國在經貿關系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由此也引發了學術界對中越貿易在廣度和深度上發展空間的研究。但是國內外對中越的水果貿易研究仍然是很少,大多數都在越南與中國農產品分析里面提到水果產品,或者中國與東盟水果貿易,里面有提到中國對越南水果貿易的研究。而且重點一般都是停留在理論上的水果貿易,都沒有提出詳細的數據。由于水果是中越最主要的貿易產品之一,并中越水果貿易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特點,不可能只按照理論上來分析,本文主要通過中越兩國水果貿易指數發展現狀,并提出雙方水果貿易的競爭力和互補性,運用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MS)定量上把握影響兩國水果在零關稅計劃前后的出口額增長的主要因素.

基于恒定市場份額分析模型(CMS)的研究,是用來反映一國出口變動的影響因素作用程度的模型,其基本假設是:如果競爭力保持不變,那么隨著時間的變化,一國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應當保持不變。最初由Tyszynski(1951)提出恒定市場份額模型是研究貿易波動因素的主要方法,用來分析出口國家市場份額的變動。后來經過Leamer和Stern(1970)、Jepma(1986)以及Milana(1988)等人多次修改完善,成為研究貿易波動和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模型之一。這個模型開始被廣泛的運用在出口增長的原因以及出口競爭力變動的研究中。比如,孫林、趙慧娥(2004)對中國和東盟農產品貿易波動的實證分析;楊蓮娜(2007)利用CMS模型分析近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王紅斌,朱再清(2007)將用CMS模型進行了二階分解,增強了模型的解釋力,分析了中國及其主要競爭對手向日本出口肉類的變動,并試圖分解出各影響因素對肉類出口變動的作用程度。近期,一些學者開始使用CMS模型來研究進口波動,比如周力,應瑞瑤,江艷(2008)基于CMS模型的因素分解對中國葡萄酒進口貿易波動研究。何樹全,周靜杰和蘇青娥(2009)用CMS模型研究了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出口增長因素。

鑒于中越貿易在未來農貿發展過程中將面臨的問題,本文通過兩國水果貿易發展現狀,并提出雙方水果貿易的競爭性和互補性,運用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MS)定量上把握影響兩國水果出口額增長的主要因素.

2.模型設定與意義

CMS模型(ConstantMarketShareModel)是用來反映一國出口變動的影響因素作用程度的模型,其基本假設是:如果競爭力保持不變,那么隨著時間的變化,一國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應當保持不變。因而由該模型推導出來的出口變動與實際出口變動的差別可以歸結為競爭力的變化。

本研究使用的是經過Jepma(1986)改進的CMS擴展模型對一國出口變動的分解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分解:(1)

第二層分解:(2)

其中,X表示出口國進口國的總出口,Xi表示出口國對進口國商品i的出口;S表示為出口國在進口國的市場份額,而Si則表示出口國商品i在進口國市場份額。上標0表示初始年,1表示終止年,△則表示變量在終止年份和起始年份之間的出口差額。

在一層次分析中,出口產品的變動因素分解為(1)結構效應、(2)競爭效應以及(3)交互效應。結構效應反映的是由于目標市場進口規模和進口結構變動而導致的一國出口額的變化;競爭力效應衡量的是一國的出口增長同世界的進口需求結構的適應程度;交互效應則表示由于出口國出口結構的變動與目標市場進口規模和進口結構變動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一國出口額的變化。

在第二層次分析中,結構效應又分解為:(1a)增長效應,由于進口國市場的進口規模的擴大而導致一國出口額的增長;(1b)產品結構效應,由于一國出口的商品結構效應而導致的一國出口額的變化。

競爭力效應分解為(2a)綜合競爭力效應和(2b)產品競爭力效應。綜合競爭力效應反應的是由于一國出口在世界總進口中的份額變動而導致的一國出口額的變化;產品競爭力是由于在特定市場中特定商品的份額變動而導致的一國出口額的變動。

交互效應分解為(3a)凈次結構效應和(3b)動態結構效應。凈次結構效應反映的是一國出口結構的變動與進口國進口規模變動而導致的一國出口額的變化;動態結構效應衡量的是一國出口結構變動與世界進口結構變動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一國出口額的變化。

3.估算結果及分析

3.1中國對越南出口水果的恒定市場份額分析

運用上述CMS模型(1)式和(2)式,對2000-2007年中國向越南出口的水果總額的變動進行逐年分解,最后計算得到2000-2007年中國各類水果對越南出口額變動的分解結果,表2是第一層次分解的結果,表3是第二層次分解的結果。

3.1.1第一次層次分解結果

表1中國對越南出口水果總額變動的第一層次分解的結果

結構效應競爭力效應交叉效應

2000-200127.21-7.96-27.85

2001-200247.331.91-29.63

2002-20038.005.332.19

2003-20049.604.84-0.27

2004-200544.32-16.44-15.99

2005-20069.50-9.24-7.62

2006-2007-4.8059.23-64.67

2001-200382.55-0.72-55.29

2004-2007141.1637.68-143.84

數據來源:作者估算。

由表1來看,從2000-2007年,中國對越南出口的水果總額有兩個階段2000-2001年的衰減期;2001-2005年的快速增長期;2005-2007年的調整期。

其中2000-2001年的對越出口減少是由于競爭力效應和交叉效應的負影響引起的,說明了這一期間中國水果對越出口的競爭力減弱,而越南的水果進口總規模卻是增加,進而導致中國在越市場份額的逆向降低,中國在這個期間錯過了鞏固其在越南水果市場地位的好時機。

2001-2004年中國對越南水果出口進入了一個快速成長的甜蜜期,結構效應和競爭力效應都呈現正影響。說明對越出口的提升一方面由于越南對外進口水果規模的擴大,一方面來自于中國出口水果的競爭力的提升。但是競爭力效應仍較小,貢獻度有限,且2001-2002年,2003-2004年兩個時期,中國在越南水果市場份額都處于下降。

2004-2005年中國對越南水果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但是競爭力效應再次呈現負影響,說明當年水果競爭力再次減弱,在越水果市場份額下降,對中國對外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2005-2007年期間,中國對越水果出口再次出現調整減弱,其中2005-2006年減弱原因在于競爭力效應的負影響及相應帶來的交叉效應的負影響;2006-2007年則是因為越南對外進口水果規模的減少,而帶來的結構性效應和交叉效應的負影響。

為了判斷2003年東盟水果零關稅政策對中國出口越南水果貿易的影響,分別對2001-2003年,2004-2007年進行效應分解。

結果顯示從兩個時期,中國對越南水果出口規模都呈現增長態勢,2001-2003年結構性效應指數為82.55,但是由于競爭力的負效應,導致市場份額急速下降,幾乎消除了東道國進口擴大而產生的正效應;而在2004-2007年間,結構性效應和競爭力效應都呈現正影響,但由于交叉效應的負值顯示這一期間中國在越市場份額與越南水果進口需求規模的變化不一致,呈急速下降。

3.1.2第二層次分解的結果

由表2來看,2000-2001年、2006-2007年中國對越南水果出口總額的減少是由于動態結構效應大幅下降所致,分別為-25.41、-34.75和-46.41;2001-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5年中國對越南水果出口總額的增長主要是由于越南水果進口需求規模擴大所致(增長效應);2005-2006年中國對越南水果出口總額減少的主要原因為產品結構效應的正影響,以及綜合競爭力下降導致的綜合競爭力效應和越南進口需求增長情況下中國產品市場份額下降的負影響(動態結構效應)。對于2001-2003、2004-2007年兩大時期中國對越水果出口增長最大的正向影響為中國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需求增長較快的某組水果商品上(產品結構效應)和增長效應,而最大的負向影響都是在越南進口需求增長情況下中國產品市場份額下降(動態結構效應),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中國出口水果商品對于綜合競爭的下降。

表2:中國對越南出口水果總額變動的第二層次分解的結果

增長效應產品結構效應綜合競爭力產品競爭力凈次結構效應動態結構效應

2000-20014.3622.85-9.911.96-2.44-25.41

2001-200215.0732.271.240.675.12-34.75

2002-20037.540.466.14-0.821.590.60

2003-20047.592.015.55-0.710.90-1.17

2004-200544.010.30-17.831.40-13.17-2.82

2005-2006-0.099.59-7.28-1.960.01-7.63

2006-2007-3.99-0.81-6.7065.93-3.97-60.70

2001-200326.9655.59-2.531.814.27-59.56

2004-200774.4866.68-28.8066.48-11.96-131.88

數據來源:作者估算。

增長效應:除了2005-2006年、2006-2007年中國對越南水果出口的增長效應為負數外,其余時間由于越南水果進口需求規模擴大而促進中國水果出口的增長,表現為2000-2005年各段時間增長效應指數均為正值。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整體還是顯示為增長效應的正向影響,并未受到水果零關稅的影響。

產品結構效應:除了2006-2007年中國對越南水果出口存在產品結構效應負指數,表明中國對越南水果出口集中在越南需求增長較慢或未增長的水果商品上,其余各年中國對越南出口的產品結構效應為正值,表明是集中在越南進口需求增長較快的水果商品上。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整體也是顯示為產品結構效應的正向影響。

綜合競爭力:2001-2004年這段時間中國對越南出口水果的綜合競爭力提高幅度最大,一直變現為正指數,為中對越水果出口的增長做出貢獻,但是其余各年的綜合競爭力皆為負值,特別是2004-2005年下降最大,綜合競爭力指數為-17.83。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整體顯示為綜合競爭力的負向影響,且在零關稅實施后綜合競爭力下降幅度巨大,產品受面臨競爭壓力加劇。

產品競爭力:2006-2007年中國對越南出口的水果的產品競爭力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2000-2001、、2004-2005、2001-2002年。其余是產品競爭力為負值,產品競爭力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2005-2006年的產品競爭力下降幅度最大為-1.96。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整體顯示為產品競爭力的正向影響,且產品競爭在近年有較高的提升幅度。

凈次結構效應:2001-2004年及2005-2006年的凈次結構效應指數為正值,表明這段時間中國水果對越出口結構的變動能夠適應越南進口規模的變動,而其余2000-2001、2004-2005、2006-2007年中國出口結構的變動不能適應越南進口規模的變動,表現為凈次結構效應的負值。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零關稅實施前中國水果對越出口結構的變動能夠適應越南進口規模的變動,零關稅實施后中國水果對越出口結構的變動不能夠適應越南進口規模的變動。

動態結構效應:只有2002-2003年的動態結構效應指數為正值,且數值很小,表明該年中國在越南水果進口需求增長較快的市場上的份額增長較快,其余的各段時間的情況則相反。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整體顯示為動態結構效應的負向影響,且效應貢獻度都很大,分別為224.44%和376.89%,表明在越南對外進口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中國產品未能把握機會擴大其市場占有率,反而在競爭中不斷的丟失市場份額。

3.2越南對中國出口水果市場份額分析

運用上述CMS模型(1)式和(2)式,對2000-2007年越南對中國出口的水果總額的變動進行逐年分解,最后計算得到2000-2007年越南各類水果對中國出口額變動的分解結果,表3是第一層次分解的結果,表4是第二層次分解的結果。

3.2.1第一層次分解結果

由表3來看,2000-2001和2005-2006年越南對中國出口水果總效應為負值。在這兩個階段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減少是因為結構效應與交叉效應在下降,而2001-2002、2003-2005年越南對中國出口的水果總額的增長主要是由于是中國對外進口水果規模的擴大,表現為結構效應的正影響,而2002-2003年、2006-2007年越對中水果出口的增長原因在于競爭力效應的正影響,表明當年貿易越南水果產品的競爭力優勢明顯。

表3:越南對中國出口水果總額變動的第一層次分解的結果

結構效應競爭力效應交叉效應

2000-2001-41.7287.99-73.77

2001-200212.39-2.10-0.90

2002-2003-17.1664.46-30.73

2003-2004130.76-30.82-80.88

2004-2005129.43-35.06-63.43

2005-2006-28.2625.20-11.75

2006-2007-37.12146.06-86.31

2001-2003-46.49150.35-105.40

2004-2007148.33255.72-347.76

數據來源:作者估算。

為了判斷2003年東盟水果零關稅政策對中國出口越南水果貿易的影響,分別對2001-2003年,2004-2007年進行效應分解。

結果顯示從兩個時期,2003年前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規模處于下降態勢,雖然產品競爭力優勢明顯,但由于中國對外水果進口規模的縮減,雖然市場份額有所提高,但是終究改變不了貿易總額下降的局面;而2003年后,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一改之前的頹勢,迅速轉變成為增長態勢,結構性效應和競爭力效應都呈現正影響,雖然由于交叉效應的負值顯示這一期間越南在中國市場份額變化與中國水果進口需求規模的變化不一致,但并未改變其出口總額上升的局面。

3.2.2第二層次分解結果

由表4來看,2000-2001年的總效應減少是主要是由于越南在中國進口規模增長較快的水果產品上市場份額增長較慢甚至下降(動態結構效應),動態結構效應值為-75.16。而2005-2006年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規模總效應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對外水果進口規模的整體下降(增長效應),增長效應值為-23.77。

2001-2005年以及2006-2007年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總效應呈上升態勢,其中2002-2003、2006-2007年總效應為正值主要歸因于綜合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的大量上升分別為;而2001-2002、2003-2004年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總效應的增長主要是由于越南水果出口只要集中在中國進口規模增長較大的幾類水果商品上(產品結構效應);2004-2005年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總效應的增長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水果對外進口需求規模擴大所致(增長效應),增長效應值為92.14。

對于2001-2003、2004-2007年兩大時期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增長最大的正向影響為越南水果的綜合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而最大的負向影響都是在越南水果在華市場份額的變動與中國水果進口規模變化不一致(動態結構效應),根本原因還是在于越南水果商品出口結構性調整能力不強,不能對中國水果市場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

表4:越南對中國出口水果總額變動的第二層次分解的結果

增長效應產品結構效應綜合競爭力產品競爭力凈次結構效應動態結構效應

2000-2001-39.75-1.9735.2452.751.39-75.16

2001-20023.369.045.48-7.580.04-0.94

2002-2003-6.57-10.6027.3337.14-0.01-30.72

2003-200449.3081.47-16.52-14.302.17-83.05

2004-200592.1437.29-28.15-6.92-0.52-62.91

2005-2006-23.77-4.5011.4413.760.58-12.33

2006-2007-28.26-8.8672.5873.481.45-87.76

2001-2003-42.96-3.5368.0582.301.42-106.81

2004-200746.45101.88107.39148.335.10-352.86

數據來源:作者估算。

增長效應:2000-2001、2002-2003、2005-2006和2006-2007年四年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的增長效應為負值,表明這段時間中國對外進口水果規模的整體下降情況。其余時間由于中國水果進口需求規模擴大而促進越南水果出口的增長,表現各年增長效應指數為正值。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顯示為2001-2003年間中國對外水果進口的下降態勢和2004-2007年中國對外水果進口的增長態勢,可能正是由于零關稅政策的實施,導致了中國對外水果進口規模的急劇擴大。

產品結構效應:2001-2002、2003-2004、2004-2005年各段時間的產品結構效應指數為正值,表明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集中在中國進口需求增長較快的水果商品上,其余2000-2001、2002-2003、2005-2006、2006-2007年越南對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效應為負值,表明是集中中國進口需求增長較慢或者負增長的水果商品上。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顯示為2001-2003年間產品結構效應的負影響和2004-2007年越南水果產品結構效應的正影響,表現為2003年后中國對越南集中出口的幾類水果的需求擴大。

綜合競爭力:除了2003-2004、2004-2005年兩年期間越南對中國出口水果的綜合競爭力為負值,其余各年均變現出越南水果的綜合競爭力上的優勢,特別是2006-2007年越南對中國出口水果的綜合競爭力效應值高達72.58。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顯示為整體上越南水果競爭力優勢不僅沒有改變,甚至在近年的國際競爭力優勢愈加明顯,為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規模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產品競爭力:除了2001-2002、2003-2004、2004-2005年三年期間越南對中國出口水果的產品競爭力為負值,其余各年均變現出越南水果的產品競爭力上的優勢,特別是2006-2007年越南對中國出口水果的綜合競爭力效應值高達73.48。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顯示為整體上越南水果競爭力優勢不僅沒有改變,甚至在近年的國際競爭力優勢愈加明顯,為越南對中國水果出口規模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凈次結構效應:各年的凈次結構效應都表現的較弱,其中2002-2003、2004-2005年的凈次結構效應都在于負值狀態,表明越南出口結構的變動不能夠適應中國進口規模的變動;其余各年皆變現為正值,但效應值和其他效應相比顯得很微小,最大為2003-2004年,也僅為2.17,表明了越南水果出口結構無法根據中國進口規模的變動做出相應的調整。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顯示為整體上越南水果經濟結構效應的正影響,但是影響效應較弱。

動態結構效應:2000-2007年7年的動態結構效應指數皆為負值,表明越南在中國水果進口需求增長較快的市場上的份額增長較慢。從2003年前后兩段時期來看,也顯示為整體上越南水果在中國水果進口需求增長較快的市場上的份額增長較慢。

4.結論

對于中國來說,在短時期內,對中國熱帶水果產業將帶來嚴峻的挑戰,實行零關稅前中國對越南水果出口規模都呈現增長態勢但零關稅實行之后由于交叉效應的影響導致急速下降.。從當前中越兩國農業經濟貿易發展的具體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實行水果零關稅政策的有效途徑。從以上分析得知,中越水果零關稅政策的啟動對中越整體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符合越南和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長期戰略目標,也符合兩國往來貿易的長遠發展利益。特別是越南在實行零關稅前出口金額到中國有下降態勢,從零關稅以后越南卻對中國水果出口迅速轉變成為增長態勢,由于結構性效應和競爭力效應都呈現正影響。

參考文獻:

[1]CarloMilana.Constant-Market-SharesAnalysisandIndexnumber

theory[J].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Econmy,Vol.4,No.4,1998,453-478

[2]FREDOUNZA.WheatMarketSharesinthePresenceof

JapaneseImportQuotas[J].JournalofPolicyModeling,1995,17(3):3152323.

[3]JempaCJ,1986,“ExtensionsandApplicationPossibilitiesofthe

ConstantMarketAnalysis:theCaseoftheDevelopingCountries’

Exports,”UniversityofGroningen.

[4]Leamer,EdwardE.,RobertM.Stern,1970,QuantitativeInternational

Economic1steditions,NewYork:TransactionPublishers

[5]TyszynskiM.,1951,“WorldTradeinManufacturingCommodities1899-1950,”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19):272-304

[6]何樹全,周靜杰,蘇青娥.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出口增長因素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1):70-75

[7]孫林,趙慧娥.中國和東盟農產品貿易波動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7):46-52

[8]楊蓮娜.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10)

[9]王紅斌,朱再清.基于CMS模型的中國肉類對日本出口變動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69期)2007

[10]周力,應瑞瑤,江艷.我國葡萄酒進口貿易波動研究—基于CMS模型的因素分解[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