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增長方式的路徑與對策透析
時間:2022-05-10 10:58:00
導語:外貿增長方式的路徑與對策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地位的提升,反映了中國產業競爭力的提高、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和發展前景,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外貿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并不高,外貿結構和外貿增長方式還屬于粗放型。因此,我國外貿應著力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積極轉變增長方式。
近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2004年我國外貿總額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1547.4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三位。2005年,我國外貿總額達到1.42萬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3.2%。2006年,我國外貿總額達到17606.9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3.8%,我國已經成為了貿易大國。國家信息中心預計2007年中國商品出口總額增長26%,進口總額增長19.5%;預計全年外貿順差將高達27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
一、我國外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出口商品主要依靠低價格競爭,大多存在“三高一低”的現象?!叭咭坏汀奔锤呶锖?、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我國出口產品大多是依靠低成本采取低價競爭的方式。目前,我國的平均工資是主要發達國家的140左右,廣大農民工的待遇更是低下。土地也是這樣,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低價出讓土地,沒有完全反應土地的真實成本,扭曲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高物耗和高能耗加劇了國內能源的緊張,甚至使得世界原材料價格上漲,并且對多種戰略性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如對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35%、36%和46%,鎳和天然橡膠的對外依存度更是高達55%以上。我國出口增長越快,資源消耗就越多,環境壓力就越大。
2、和貨物貿易相比,我國服務貿易比較落后。我國是一個商品貿易大國,服務貿易規模卻并不突出。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表明,2005年中國服務出口世界排名第八位,占同期出口額10%以下,且長期逆差。2006年,在全球經濟總量中,服務業已占60%以上。在全球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金融、保險、咨詢、郵電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行業,我國仍處于較低水平。
3、缺乏自主品牌。目前我國有700種產品的產量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但我國幾乎沒有世界性的自主品牌。目前,我國自主品牌培育方面主要存在四個問題。一是企業自主研發投入不足。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投入只有1%,比世界500強低一個百分點。二是一些企業尚未建立“搞開發,樹品牌”的意識。我國50個最著名的商標有一半在境外沒有注冊,很多商標在境外被搶注。三是政府扶持政策不配套,沒有形成促進品牌樹立與發展的體系。四是還沒有想成有利于品牌發展的良好的社會氛圍,很多消費者還沒有建立起對民族品牌的消費認識。
二、外貿增長方式路徑依賴的原因
1、體制約束。我國現行的外貿政策強調順差,在評價地方政府業績時,也就把對外貿易額的大小和逆差與順差作為其中的一個標準,導致很多地方政府千方百計的促進出口,更多的關注出口創匯,從而導致很多不良影響。各地政府急于建功立業,只注重經濟的短期發展,不考慮經濟的長期發展,從而導致各地產業結構雷同,技術含量低,再加上管理混亂,導致出口市場集中,為了爭奪市場,很多地方企業甚至以低價競銷為手段,造成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出口市場結構單一,出口價格持續下降,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等問題。
我國的煤、電、水、土地、天然氣等資源產品的價格長期由國家管制,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均衡水平,且企業不需要支付環境污染成本。這就導致了企業對資源的過度依賴,不僅客觀上容易鼓勵資源低效濫用和浪費,造成生態惡化,還無形中鼓勵企業滿足于依賴資源來獲利,從而失去創新動力,長期依賴于價格競爭。
2、產業水平及產業結構的約束。我國目前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明顯,即傳統部門(如農業)比重過大、現代經濟部門發展不足,城鄉差距明顯。我國的農業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生產效益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這些導致了我國農業對二三產業的拉動作用非常有限。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2%,仍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低30%左右。
我國第二產業的發展也處于附加值比較低的環節,從出口商品結構上看,高技術產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據統計,中國光纖制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和石油化工設備的80%以上,轎車制造、數控機床和紡織機械的70%被外國產品或外企擠占,多家跨國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占據壟斷地位。
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值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國家達到50%左右。我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相當低,不僅低于發達國家,而且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的服務業存在供給不足、比重偏低、結構不當、競爭力差等問題。
3、企業營銷渠道及技術創新的制約。我國企業由于生產規模較小、產業鏈較短及創新動力不足,缺乏新產品的研發與推廣能力。另外,我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還沒有完全形成,存在著國內外企業待遇不平等、信息服務不充分、法律法規不完善、人員素質不高等問題。
我國大多數出口制造商產品設計生產能力差,主要是為國外企業做加工,沒有自己的品牌;企業沒有自己的營銷網絡,主要是為國外企業做加工出口貿易,大部分企業的出口營銷活動還停留在國內,在海外沒有自己的營銷渠道,主要依賴外貿公司海外商或合資中的外方銷售渠道;企業促銷方式單一、實力弱、沒有能力創造自己的品牌,出口的產品沒有品牌,也僅僅依靠低價促銷等營業推廣手段來促進商品的銷售,沒有實力綜合采用廣告、人員推銷、公共關系、銷售服務等促銷手段。
三、實現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建議
1、轉變觀念,改變對外貿業績的評價機制。建立以出口效益為主結合資源利用率、污染程度、職工福利、技術含量等的綜合考核指標。在出口退稅上,實行差別退稅政策,對于出口效益好的企業,給予較高的出口退稅率;對于那些出口效益差,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業降低其出口退稅率甚至取消對其的出口退稅。同時,主動調控過大的貿易順差,改變順差偏好,重視進口的積極作用,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
2、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加工貿易目前仍然是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貿易方式,要發揮比較優勢,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提高我國在價值鏈中的地位。應提升加工貿易的水平和檔次,發揮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和產業帶動效應,鼓勵發展和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競爭力。中低端產品或生產環節應逐步向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以增加就業和滿足現階段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東部沿海地區應鼓勵和扶持加工貿易向中高端產品或生產環節延伸和發展,逐步積累比較優勢。要針對“中國制造”所存在的產品安全問題、質量問題、環境問題下功夫,朝高技術含量、高產品品質、高環保品質、具有自主核心技術及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比重的方向發展。
3、加強企業的國際化經營。企業首先要對國際市場進行及時準確的調研,通過各種途徑采用各種手段廣泛了解市場供求狀況、價格動態、競爭情況以及有關國家的進出口政策、法規、措施和貿易習慣,以使企業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環境中尋找并發現新的市場營銷機會,擇優選擇適當的目標市場,制定合理的出口計劃和市場營銷方案,擴大企業的產品出口。
同時,企業要加大研發投入,爭創優良品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政府也應給予優惠政策,對于研發投入大的企業給予適當的減免稅等,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建設政府支持體系,推進品牌展會建設,為中外企業提供開拓國際市場的信息、采購和合作平臺。
4、發展服務貿易。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與之相關的許多服務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并在海外開拓市場,形成服務出口。但許多服務業的發展主要靠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所以應當創造和提供相應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及各類服務標準和條件,同時轉變傳統觀念,把有關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為了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國家政策應向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方向傾斜,提供稅收、設施、信貸等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應以專門人才培育為基礎,提高國內現代服務業生產力水平,擴大服務業開放,引導外國企業投資服務業,改變過去只重視投資制造業等一般產業的做法,提高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能力,使中國成為全球服務業外包的重要基地。
還要順應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新趨勢,推進服務貿易的立法,大力發展來華旅游、承包工程、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國際服務貿易,加大我國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海外金融網點建設,增加對重要貿易伙伴的運輸航線。加快服務業的對內和對外開放,提高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比重,抓住國際服務業外包快速發展的機遇,積極承接新一輪的國際服務業轉移。
【參考文獻】
[1]杜玉平:從國際營銷角度探討中國外貿出口型企業發展[J].國際經貿探索,2005(9)。
[2]耿協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促進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J].國際經貿探索,2005(6)。
[3]李玉舉: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面臨新考驗[J].經濟導刊,2005(11)。
[4]裴長洪: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與政策思路[J].改革,2005(1)。
[5]楊正位: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J].中國經貿導刊,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