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國際貿易中技術性壁壘以及國內決策
時間:2022-11-06 04:43:00
導語:深究國際貿易中技術性壁壘以及國內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術壁壘(TechnicalBarriertoTrade)簡稱TBT,是近年來西方國家所普遍采用的,由于它具有隱蔽性較強、透明度較低、不易監督和預測等特點,給我國及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造成很大障礙,同時也成為阻擋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的屏障,是當今國際貿易中最隱蔽、最難對付的一種貿易壁壘。技術壁壘已成為現代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人為設置貿易障礙、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引發現代國際貿易糾紛的重要根源之一。
一、技術壁壘及特點
技術壁壘主要是指商品進口國家所制定的那些強制性和非強制性的商品標準、法規以及檢驗商品的合格性評定所形成的貿易障礙,即通過頒布法律、法令、條例、規定、建立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方式,對外國進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術、衛生檢疫、商品包裝和標簽等標準,從而提高產品技術要求,增加進口難度,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就目前國際貿易中技術壁壘的具體情況看,主要是發達國家如美、日、歐盟等國憑借其自身的技術、經濟優勢,制定了苛刻的技術標準、技術法規和技術認證制度等,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產生了巨大限制作用。
1、技術壁壘的主要形式。(1)制定苛刻的技術標準。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許多國家紛紛制訂和修訂環境標志技術法規,由于各國環境與技術標準的依據和指標水平、檢測和評價方法等不同,有可能對外國商品的市場準入需求構成貿易壁壘或被新貿易保護主義所利用,沖擊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2)嚴格的產品認證制度。產品認證是政策相關部門頒發相當于質量證書的證明。僅以電子、電器、機械類產品為例,強制性的頒發產品認證書的認證項目有諸如美國的UL、加拿大的CSA、歐盟的CE等。這些認證標志已成為電子產品、機械產品輸往美、加和歐盟的通行證。目前我國出口企業做產品檢測一定要到美國、歐盟等相關實驗室做,因為我國實驗室出具的檢測報告美國、歐盟不承認。(3)繁瑣的檢驗程序。一是許多發達國家通過頒布繁瑣的技術調查、取證、辯護、裁定等程序并強制出口商執行,結果費時、費力、增加出口難度;二是很多國家不認可同等效力的出口國的檢驗方法和檢驗程序,另搞一套做法,讓出口商執行;三是將檢驗要求延伸至生產領域,如不少國家對進口植物產品要求有一定的隔離種植期,對木質包裝物的生產要求特殊的熏蒸處理等。
2、技術壁壘的特點。(1)隱蔽性。技術壁壘間接作用于國際貿易領域中,它的保護性更為隱蔽,影響更難預測。它在看似公平的法律法規中,摻進了國與國之間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和人為的因素,有意把一些標準或規定復雜化,使外國進口商品難以符合這些規定的要求,成為一些國家限制外國商品進入國內市場的借口。(2)廣泛性。技術性壁壘涉及面非常廣。從產品看,不僅包括初級產品,還涉及所有的中間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從過程看,其涵蓋了研究開發、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和消費等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從領域來看,從有形商品擴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務貿易及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3)法規標準日趨嚴格。各國為有效保護本國市場,阻礙外國商品的進入,不斷在標準和法規上下功夫,使原有的標準和法規日趨嚴格。如1990年美國國會批準《營養標準和教育法》,加強了對食品標簽的管理職能,要求FDA對營養的正確標志加以管理。其后,又制定了與FDA相關的法律《嬰兒藥法》、《茶葉進口法》等。(4)爭議性。WTO原則允許各國根據自身特點(如地理及消費習慣等),制定與別國不同的技術標準。因此,許多國家可以利用各國標準的不一致性,靈活機動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標準。這樣就導致不同國家之間相互協調的難度加大,更多的引發國際貿易糾紛。
二、技術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
1、嚴重影響我國的外貿出口額。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商品的出口市場主要是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以及東盟、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80%左右。這些國家無論在資金還是技術上都擁有雄厚的實力,因此也更愿意采用技術壁壘這種隱蔽性高的貿易保護措施來限制我國的產品出口。我國出口的產品如果達不到他們制定的標準,就會遭淘汰,失去一大片市場。如歐盟從1996年下半年起全面禁止使用偶氮染料,迫使我國104種紡織品和服裝退出歐盟市場。許多發達國家采用各種形式的技術壁壘,使我國的出口市場大大縮小,出口數額驟減。
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從橫向上看,涉及我國出口的農產品、食品、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產品、醫藥產品等眾多類別;從縱向上看,涉及我國出口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等多個環節。數據顯示,僅1997年一年因技術不合格被退回的產品總值就高達6700萬美元。1997年至2000年間,因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而受阻的出口產品總值達700億美元,幾乎占了我國出口總額的25%。
我國出口額第一位的機電類產品,由于受發達國家在噪聲污染、節能、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術限制,僅1998年就有200億美元的出口產品受到影響。在紡織品服裝出口方面,由于歐美、日本等國和地區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法規不僅對紡織品中有害化學品的使用有嚴格限制,而且對紡織品生命周期中的各個階段,包括纖維生產、棉花種植和處理、產品的加工及制造、消費者使用等都有明確的環保要求和規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紡織品不符合“綠色”要求的覆蓋面大約在15%左右,影響出口近80億美元。在農產品方面,我國正是一些發達國家名目繁多的衛生和檢疫措施的直接受害者。如我國出口日本的大米,日方規定的檢驗項目由1994年的56項增加到1998年的104項,使我國向日本的大米出口嚴重受阻。茶葉是我國重要的傳統出口商品,近些年,歐盟對茶葉農藥殘余限量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2000年7月1日,歐盟執行新的茶葉農藥殘余限量標準,新標準不僅擴大了檢測項目,且大幅度提高檢測標準,嚴重阻礙了我國茶葉的出口。我國的玩具出口也屢遭挫折。1999年12月7日,歐盟正式1999/8151EC指令,禁止銷售供3歲以下兒童使用的、放入口中的、包含磷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的聚氯乙烯軟塑料玩具及兒童用品。該指令直接影響我國每年4億美元的歐盟玩具出口。據悉,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正著手制定法令,對PVC玩具加以限制。而我國玩具近一半出口美國,其中含PVC的玩具至少有10億美元。
2、使我國出口企業的產品成本增加。我國的出口商品受阻,很多情況下是由于信息系統不發達,對進口國的各種技術限制知之不多。對方要求的標準、技術法規,不易獲得,企業只得通過貿易商社索取,常因交涉不力而貽誤成交時機。即使得到標準,又往往缺乏最新修訂版本。這樣幾經周折,廠家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一些國家制訂的技術標準很苛刻,我國的許多出口企業由于生產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缺乏嚴格的質量管理,往往達不到相應的要求。企業倘若要滿足對方要求,勢必修改設計、改變工藝、推遲交貨,條件十分不利,這會相應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如1998年,美、加、英、歐盟等相繼以天牛蟲問題為由,禁止我國所有未經熏蒸處理的木制包裝進入其境內,使我國出口企業增加包裝成本20%左右。此外,由于我國的認證體制尚不健全,同一種產品為適應不同的市場,需進行多次的重復檢驗和昂貴的檢驗費用,提高了出口產品的成本。一些國家實施了基于本國標準的質量認證制度,能否獲得認證往往成為貿易的必要條件,特別是電工領域,如美國的UL認證、歐盟的CE認證等。另外,對方要求使用的材料、零部件也要認證,國內采購比較困難,大多要從國外進口,成本也將提高。
三、跨越技術壁壘的對策思考
由于我國現有技術水平和出口商品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加入WTO之后,貿易技術壁壘仍然會是我國出口商品的巨大障礙。要沖破技術壁壘的限制,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相應措施:
1、企業應切實加強質量管理標準化工作。目前國家通行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都是管理體系認證的組成部分。我國標準要全面向國際技術標準靠攏,在繼續采用國際標準的同時,組織更多的標準化專家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把我國的一些意見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國際標準中去,為我國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條件。企業需理解建立一個好的質量管理體系對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必要性、對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性、對新產品占領國內外市場的重要作用,實施管理體系認證能有效去除國際貿易中的技術性壁壘,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
2、企業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目前影響我國出口的技術壁壘,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由于傳統習慣和技術水平的差異;二是根據國際間和區域內形成的一些協議,有關國家必須履行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如為保護環境制訂的一些國際公約;三是歧視性貿易政策的措施。對于由水平差異造成的貿易壁壘,企業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對國際間已達成的協議,我們要承擔應盡的責任,同時,利用TBT協議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根據我國國情來對待。對具有明顯的歧視性措施,我們要堅決予以反擊,采取雙邊磋商或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
3、建立咨詢與信息服務結構,積極參與國際交流。盡快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技術咨詢機構,及時收集有關國家和有關國際標準化機構的各種信息,將這些信息及時反饋給國內各級技術標準化機構及有關單位,直接為我國企業、部門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機構的各種活動,包括技術法規、標準的制定,本國法規、標準的解釋與認可以及對有關國家技術法規的評論等。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還應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的制定工作,而且對我國有特殊利益的產品,如紡織品、大米等,應設法請求磋商,制定相應的國際標準。積極加入國際性標準化組織和區域性標準化組織,并與有關國家、組織簽訂雙邊或多邊的技術標準及評定方面的協議或協定,以方便雙邊和多邊貿易中的商品流通。
4、適時調整產品的出口經營策略。區域化集團貿易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大趨勢,在區域經濟集團內部,包括技術壁壘在內的各種貿易障礙較小,但對區外產品的技術壁壘越來越嚴。對此,很多國家實施了經營戰略大調整,從沿襲已久的“貿易立國”逐步轉向“海外投資立國”。這種做法值得我國出口企業借鑒。我國出口企業要想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保持比較穩定的份額,必須轉變經營思想,確立正確的營銷觀念,由出口貿易為主轉向貿易與投資并重,力爭在海外直接設廠,建立一批跨國公司、企業,把投資的重點定位在經濟一體化的區域和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將技術壁壘的不利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
- 上一篇:街道規范化建設工作總結
- 下一篇:鋼鐵工人個人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