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對我國貿易收支影響論文
時間:2022-12-16 03:25:00
導語:匯率對我國貿易收支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2005年7月匯改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已近6%,但從2006年國家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對外貿易順差還在擴大。雖然人民幣低估一直被許多境外人士認定為巨額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但鑒于實際情況我們應重新考慮匯率變動與貿易收支間的關系。本文擬從理論分析角度得出結論:匯率的改變對貿易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們不應將目光長久停留在匯率對貿易的作用上,而應抓住機遇,優化產業結構,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關鍵詞]貿易順差人民幣匯率價格傳導效應
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延續了2002年以來快速增長的趨勢,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76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8%。這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增速連續5年保持在20%以上。其中出口9691億美元,增長27%,進口7916億美元,增長20%,順差規模高達177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56億美元。
人民幣的低估一直被許多境外人士認定為巨額順差形成的重要因素。雖然從2005年7月匯改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已接近6%,但由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許多境外人士仍然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這無疑增加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壓力下的貿易摩擦不斷,許多發達國家不斷違反WTO規則和自由貿易精神,制造和濫用多種不合理的貿易壁壘,保護主義滋生。那么人民幣升值是否會改善中國對外貿易的巨額順差呢?從理論上講,匯率主要通過價格傳導效應影響貿易收支,包括長期和短期的。
一、短期范圍內,人民幣匯率的改變對中國貿易的影響
匯率主要是通過價格競爭機制來影響國際貿易收支。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即不考慮運輸費用和貿易壁壘,根據一物一價法則,以同一種貨幣表示的同一商品在不同國家的價格應是相同的,此時,匯率的改變通過價格對貿易的作用是完全的,這也是多數人堅持匯率對貿易有強作用的理論源泉,但現實中的國際貿易市場遠不是完全競爭的,而是個受國際產業組織結構、消費者偏好、政府行為等多種因素影響的不完全競爭市場。在這種不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影響上述價格傳導機制的因素有很多,導致在不同的時間范圍它的傳導效果差異很大。
在短期范圍內,有些因素的可變動性很小,如進口廠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而有些因素卻不受時間范圍限制,具有多變性,如與生產成本有關的投入要素的來源等。這些因素在短期人民幣匯率改變下,對貿易的影響有多大呢?
外國進口商的討價還價能力主要體現在對價格的制定上。若進口商的討價還價能力很強,無論對方貨幣是升值還是貶值,他都會盡可能壓低價格,提高自己的價格競爭力,從而大大削弱出口國匯率變動的貿易收支效果。反之,當進口商的討價還價能力很弱時,出口國匯率變動的貿易收支效果就比較大。中國幾個大的貿易伙伴,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這些國家的進口商都有很強的討價還價能力,因此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貿易收支效果很有限。
與生產成本有關的投入要素的來源主要是指在出口商品時,有關的原材料或中間品主要是來源于國內還是國外。就一般而言,出口產品所使用原材料或中間品完全由本國提供時,出口產品的價格(以需求國貨幣計價)變動比率與匯率的變動比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匯率變動的效果將完全作用于出口產品的國外市場價格;當該生產原料或中間品部分來自國外時,匯率變動在對出口產品價格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對其進口原材料的價格產生同樣的影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匯率變動的貿易效果與進口原材料或中間品在出口生產中所占比重的高低有關,若該比重越大,匯率變動的作用效果就越?。环粗瑓R率變動的作用效果就越大。在中國的對外貿易在中,有50%左右的是加工貿易,這種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貿易形式使得人民幣匯率的改變無法產生很大的貿易作用。
二、長期范圍內,人民幣匯率的改變對中國貿易的影響
關于人民幣匯率在長期范圍內的貿易作用主要有兩種觀點,即中性論和非中性論。持中性論觀點的人認為在短期內,那些制約匯率變動產生短期貿易效果的因素都將發揮作用,從而在長期時間范圍內相互抵消,使得長期貿易效果為零,顯然這種觀點是支持本文看法的,在此就不加以贅述。而非中性觀點則認為匯率變動不僅具備短期貿易作用,還會激發一國的動態比較優勢,從而使該國貿易在長期范圍內能穩定增長。結合上面對短期匯率改變下的價格傳導效果的分析,我們已經可以認為中國暫時并不能獲得這樣的短期貿易作用,就無從談起短期帶動長期,形成比較競爭優勢。現在我們先假定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使中國獲得了這樣的短期貿易作用,那是否在長期中國就一定能形成比較競爭優勢呢?顯然還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
第一,出口產業應具備規模經濟的特征。短期的貿易作用形成的是暫時的價格競爭優勢,要想有后續的發展,必定需要相關的產業支撐,而這往往又是以一定的規模經濟為基礎的。中國的出口產業暫時還不能像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企業那樣具備相當的規模經濟,不能及時的將這種價格競爭優勢轉化為其他優勢,這也是中國企業及政府亟需思考的一個方向。
第二,出口國需具備完善的產業體系和充足的人力技術資本。完善的產業體系能保證產業間和產業內的合理結構和緊密聯系,使得經濟運行中的各種連鎖反應有效發揮。中國的對外貿易過多依賴于加工貿易,這種兩頭在外的飛地經濟模式弱化了我國產業體系的構建。而人力技術資本的積累和供給則是轉化短期價格競爭優勢的基本條件。我們國家雖然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但并未將其轉化成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技術方面的投入跟西方國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導致我們出口的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少。
第三,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根據彈性理論,一國貨幣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具備改善效應的條件是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其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即當EX+EM>1時,其貨幣貶(升)值可使出口收入增加(減少),進口支出減少(增加),貿易收支逆差(順差)減少,從而改善貿易收支。否則,當EX+EM<1時,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對貿易收支不具備改善效應(會分別導致其貿易收支差額不變和貿易差額進一步擴大)。不少學者通過對我國進出口彈性的計算和分析,認為我國的進出口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小于或接近1,基本不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如:張明,2001;殷德生,2004)。有些學者也算出大于1的情況,但馬歇爾一勒納條件是建立在局部均衡的條件下,通常對貿易小國適用,而對于像中國這樣的開放經濟大國卻未必適用,因為對于開放經濟大國而言,匯率變動的貿易效應和政策效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如:收入水平、貿易管制程度及管制效率等),或者說其進出口貿易收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結合中國的實際對外貿易情況和各種理論依據可以看出,無論是在短期范圍還是長期范圍,人民幣匯率的改變對貿易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三、結語
筆者認為,中國持續巨額的對外貿易順差主要是因為出口需求旺盛、進口需求不足、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高比例、國際間產業轉移、勞動力方面的比較優勢等形成的。匯率改變所形成的貿易作用相當有限,所以靠人民幣升值解決不了貿易順差問題。中國的貿易順差不是單純的貿易平衡問題,而是世界制造加工中心轉移到中國、是全球生產格局演變的結果。如果整個生產格局不發生變化,即使人民幣升值50%,中國仍然是貿易順差。這也啟示我們:應利用加入WTO的機遇和西方國家正在經歷新一輪的產業結構升級的條件,在開放中謀求我國潛在比較優勢產業的發展,利用國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并通過各種適宜的產業振興政策主動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創造動態比較優勢,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而不是把目光單純地局限在匯率改變的貿易作用上。
參考文獻:
[1]李健:我國外貿長期順差原因、影響和需要研究的課題[J].中國對外貿易,2006年9月
[2]曹垂龍:論人民幣匯制改革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兼析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J].財經問題研究,2006年7月
[3]曹永福:我國貿易彈性的模型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5年10月
- 上一篇:公共場所禁止吸煙暫行規定
- 下一篇:市城市公共廣場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