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03-23 08:41:00

導語: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論文

1實證分析:以青島海爾與中國東方航空有限公司為例分析匯率波動對企業的影響

1.1匯率波動自2005年央行實行了有管制的浮動匯率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不斷變化,對于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來說,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匯率波動給企業帶來的風險較之前大幅度增加。下圖反映了2002年至2009年4月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變化情況。

根據圖表表明,自新匯率制度實行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經升值17.44%,如何消除幣值變動對企業的經營成果的影響,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1.2根據青島海爾(600690.SH)2004年至2007年年報數據,可得以下結論。

1.2.12005年之前,由于人民幣實行緊盯美元的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幾乎保持不變,因此在2004年,企業并未產生匯兌損益,然而隨著匯率制度的改變,自2005年起,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匯率變動產生的各種費用不斷增加,匯兌損益在凈利潤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已經從2005年的不到0.04%增加到2007年的5.6632%,而且在絕對數值上2007年的匯兌損益已經達到2005年的55.56倍。三年中,企業匯兌損益對凈利潤的變動幅度達到142倍,遠遠超過了人民幣幣值的變動程度,企業也由此遭受了經濟上的損失。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匯率波動的不可預測性,企業必須主動采取措施,以避免受到匯率波動對企業產生的更深遠的影響。

1.2.2作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制造商和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之首的海爾集團,旗下擁有240多家法人單位,在全球30多個國家簡歷本土化的設計中心、只在基地和貿易公司,重點發展科技、工業、貿易和金融四大支柱產業,2005年事先全球營業額128億美元。這樣一個正在進行國際化道路的企業,對于面臨的國外經營的風險,海爾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

①通過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降低匯率風險。截止2004年9月國家開發銀行已對海爾集團提供了累計32.5億美元的出口買方信貸合作協議,共支持了海爾集團16以美元的機電產品出口。出口買方信貸是出口國為鼓勵本國資本性貨物出口,向外國借款人提供的一種中長期外匯貸款,其目的在于能夠有效地幫助本國企業在商品出口后及時收匯,規避收匯風險。

②主動推行本土化戰略,提升企業實力,規避匯率變動的風險。90年代末,海爾以“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模式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創造其本土化品牌,并致力于在當地設計、當地制造、當地營銷的探索。在推進本土化的進程中,海爾充分考慮了全球各個市場的不同特點,并首先在美國簡歷“三位一體”本土化的試驗田。海爾通過低端商品實現了其“走出去、走進去”的目標,在例行本土化的同時,海爾更結合本地生活,經濟狀況堅持自己的“高端信仰”。最終靠不斷創新的高端產品在不同的市場將自己打造成本土化的品牌。這樣做對于海爾企業自身來說,不僅實現了它的本土化目標,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實現本土化后,企業一來可以避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中國企業的反傾銷行為,二來面對中國市場廉價勞動力、低成本的原材料優勢正在消失的局面,以及企業正在遭受的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壓力,本土化模式成功的化解掉了這些危險。

1.3東方航空公司(600115)公司的風險控制機制

對于航空公司來說,由于業務性質的特殊性,企業運營過程中一直面臨著巨大的風險,有數據顯示航空公司一個月內流失其價值1/4的概率是其它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值的5倍,航空公司的收益變化受環境變化影響十分明顯,使得資本市場對投資航空公司的收益缺乏信心,航空公司的股票價值大打折扣,航空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僅是世界股票市場平均水平的1/3左右。從成本管理方面來說,由于航油價格受國際原油價格的直接影響,企業受到原油價格波動和匯率波動的雙重影響,由于中國制造業的實力不夠強大,購買飛機時往往由于匯率的波動也會造成企業實際支付金額與財務預算出現偏差;對于企業,無論購買燃油還是購買飛機,其成本都是巨大的,一旦出現了大幅波動,對于企業的經營業績是有知名影響的。從收入方面來說,國際航線的開通勢必導致外幣收入,匯率的波動也造成了企業不同程度的收入波動??梢哉f,在航空公司經營過程的各個環節,企業都承受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匯率波動對企業的影響,保證企業的正常盈利狀況是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同時,航空運輸業自身的高危險性也是導致企業遭受巨大風險的原因。

經過多年的發展,航空業在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方面做出了各種努力,其中最為重要的手段就是航空公司引入了專業的風險管理工具,利用各種相應標的資產的金融衍生產品進行套期保值,在企業風險管理方面做出了長足的進步。東航航空公司自2004年以來,通過購買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對利率、匯率以及燃油價格進行套期保值,旨在通過利率互換減低市場利率波動的風險;通過外匯套期合約來降低因機票銷售外匯收入及需以外匯支付的費用而導致的匯率風險,外匯套期主要為以固定匯率銷售日元或買入美元;通過利率互換減低市場利率波動的風險,其中簽訂的利率互換是將與LIBOR相關的浮動利率轉換為固定利率,減少利率波動的不確定性。

東方航空公司的年報數據表明,在2004年至2007年4年之間,東方航空公司由于外匯波動造成的匯兌損益凈額變動幅度呈大幅度增加趨勢,與此同時,匯兌損益在凈利潤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斷上升,說明企業仍然處于很大的外匯風險敞口之中。雖然這4年中企業的匯兌損益一直處于盈利狀態,表明企業在外匯風險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衍生產品自身的高風險性,如何平衡衍生產品的成本與收益是企業在運用衍生產品進行風險管理時必須謹慎考慮的問題。

總之,對于航空公司這類本身就處于高風險運營狀態的行業,運用專業的風險管理工具對企業面臨的風險進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必須明確各項管理行為的目標并輔助企業的各種制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衍生工具自身風險的基礎上對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進行管理。

2如何管理企業面對的外匯風險

2.1企業外匯風險管理的目標企業經營均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因此,企業的各項決策均應以此為指導,對于跨國企業和以進出口業務為主的企業來說,必須對所面臨的匯率波動采取相應的策略,以保證企業最小程度的受到其影響。企業的外匯風險管理不僅僅局限在外匯管理不受損失的角度上。作為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在制定外匯風險管理政策的時候,應從企業發展戰略的角度對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進行評估、分析并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

企業確定風險管理目標時,應從減少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為出發點,再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制定與企業戰略發展目標相適應的風險管理戰略。

2.2外匯風險管理方法企業在進行事先的風險評估過程時,應從宏觀經濟環境和企業自身具體情況兩方面進行。

2.2.1宏觀經濟政策方面面對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的情況以及金融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局面,為了保證中國企業在動蕩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也為了緩解外貿型企業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保護外貿企業所取得的經營收益,截至2009年4月,人民銀行先后與韓國央行簽署了1800億元框架協議,與我國香港特區金管局簽署了2000億元正式協議,與馬來西亞央行簽署了800億元正式協議,與白俄羅斯央行簽署了200億元正式協議,與印度尼西亞央行簽署了1000億元正式協議。3月29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參加泛美開發銀行年會期間,代表中國人民銀行與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了700億元框架協議,總計6500億人民幣規模的人民幣互換協議增加了人民幣的國際使用量以及覆蓋面,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了把部分資金支持,對對外貿易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國務院總理在2009年4月09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五市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

由于人民幣不斷升值以及金融危機導致的進出口總量的下降,對中國許多企業尤其是沿海地區億出口加工貿易為主的企業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海關總署4月10日的數字顯示,3月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620.2億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當月出口下降17.1%,進口下降25.1%。在這樣不利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中國政府適時推出的這些舉措,毫無疑問將緩解進出口企業面臨的匯率波動對企業的影響。在貿易中采取人民幣作結算貨幣是避免匯率風險和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下,此舉可幫助出口企業避免國際市場匯率劇烈波動。

基于以上政策的變動,進出口企業應著力拓展在與中國簽訂互換協議的國家的市場份額,擴大企業在這些國家的進出口比例,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政策給與企業的便利,規避企業的外匯風險。與此同時,由于人民幣結算試點的開始,企業可以人民幣試點城市設立子公司或生產機構,將進出口業務轉移到政策扶持的城市,將業務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以此避免匯率波動給企業帶來的影響。

2.2.2企業自身面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既定事實,企業不僅要緊跟國家的宏觀政策,還應該主動的進行風險規避行為。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對于無法直接享受到政策優惠的企業,在簽訂貿易合同時,應爭取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這樣的做法有以下幾個優點:①對于進出口企業來說,以人民幣作為國際間貿易的結算貨幣,企業在境外的收入可以最大程度上規避由于匯率波動造成企業的損失,同時,企業可以降低在財務決策活動時面臨的不確定,增強財務決策的有效性;②在國際貿易中采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對于跨國公司的國外子公司來說,收入與成本的幣種相匹配,減少了母公司進行合并報表時產生的匯兌損益,企業還將享受到營運成果明晰化、節省匯兌成本、加快結算速度等實惠,貿易交易成本將大幅降低,此舉亦可以使企業對國外子公司的管理人員進行績效管理時做出更公正的評判,是管理人員在做出企業經營決策時以企業的發展為最終出發點,對于企業和管理人員可以起到雙贏的效果;③在國際交易中以人民幣為結算工具,可以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動權,促進企業的發展。

其次,大多數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時,并不能實現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愿望,企業必須采用其他的措施來應對所面對的匯率風險。對于在國外有子公司的跨國企業,由于東道國政府對于外國公司政策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策略:①若東道國的借款利率低于本國借款利率,子公司應盡在東道國進行融資,這樣做既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又能抵消一部分在國外取得的外幣收入,減少企業所面對的外匯風險;②對于有能力的企業,應盡量拓展在不同國家的業務,由于不同貨幣的波動并不總是正相關的,企業可以通過不同貨幣之間自然波動抵消一部分匯率波動,減少由于匯率波動引起的凈頭寸的變化,保持企業經營成果的穩定。③制造型企業來說,貿易方式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對于此類企業,如何以尖端的技術,高品質的商品吸引商家客戶,成為當地市場的主導品牌,是企業更要努力實現的目標。成為當地的主流產品,不僅可以擴大在境外的銷售額,建立良好的品牌聲譽,還會享受到東道國政府對此類企業提供的相關優惠政策。通過企業自身實力的提升,降低匯率波動對企業經營的影響程度。④貿易方式上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避免匯率變動給企業帶來損失,企業應采取更積極的方式來規避匯率風險。對于處于高風險敞口的企業,運用專業的金融衍生產品對企業進行風險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但采用金融衍生產品進行風險管理的過程中,對于相應的衍生產品風險的管理也是企業要考慮的問題。3日本企業實證分析:以伊藤忠商事與松下電器為例分析匯率波動對日本企業的影響

3.1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以來,日元開始了至今長達24年的波動時期。下圖為1995年3月至2009年4月的日元對美元中間價波動情況。

1995年至2009年這14年間,日元對美元匯率波動十分明顯且難以預測,幣值變動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自然也十分顯著,這樣的匯率波動背景對于日本企業來說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3.2根據伊藤忠商事05年到07年財務報表可得:

通過對以上兩圖的比較也可以看出,匯率波動的確對伊藤忠商事的經營結果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匯率僅貶值了15.13%就造成了匯兌損益102.77%的變化。但匯兌損益占凈利潤的比值始終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這說明伊藤忠商事在外匯風險管理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伊藤忠商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公司,經營項目橫跨纖維、石化、金屬、電機、食品、通訊、媒體、航天、物流、金融、保險、不動產等諸多領域,進出口貿易業務更是占了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為了減少匯率波動帶來的巨大損失,伊藤忠商事采取的措施是:為了維持匯率的平衡,在區分管理合同金額、債權債務和長短期事務的同時,設定外匯風險限度,將期貨外匯合同、通貨互換合同等金融衍生工具相結合,以此來規避匯率波動可能帶來的損失。另外,伊藤忠商社的海外業務數量非常龐大,在海外市場上交易所獲得的收益在由他國貨幣換算成日元的過程中往往也會由于匯率波動產生損益,但是這部分換算風險并不會對海外業務本身的業績產生影響,且投資回收期通常較長,套頭交易的有效性十分有限,故伊藤忠商社并未對這部分換算風險采取任何規避措施。

4日本外匯風險管理

日本與中國一樣也經歷了被迫由對美元的固定匯率制轉變為浮動匯率制的時期,在政策方面也做了許多嘗試。

4.1日本政府的外匯風險管理政策日本政府擔心日元大幅升值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采取擴張的貨幣政策,維持較低的利率,以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但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市場資金過剩,過剩資金流入房地產和股票等資產市場,造成房地產、股票價格大幅上漲,經濟泡沫由此產生。為給過熱的經濟降溫,日本銀行于1989年5月開始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挑破了經濟泡沫,給整個日本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日本政府在應對匯率波動上政策的失誤。但在日元長期升值的條件下,日本的對外貿易依然保持較快的增長,這也與日本政府的相應政策是分不開的。

4.1.1日本的產業政策日本的產業政策主要包括產業結構政策和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組織政策主要是參與產業內資源配置的政策,其政策對象是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及市場成果,一般是通過法律和法規來建立及維護市場競爭的秩序。如限制資本及市場的過度集中,打擊控制價格的行為,限制不正當交易,監督市場的公平競爭,鼓勵其他新的企業的參與,以促進市場的有效競爭。另一方面,為了迅速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支持大企業的合并,并盡可能地抑制國內過度的價格競爭,在支持大企業發展的同時保護中小企業。

可見,日本的產業政策分別通過產業間的、產業內的資源配置扶植和幫助新興或衰退產業,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日元迅速升值的非常時期,日本政府仍不忘堅持其一貫實行的產業政策,一方面對鋼鐵、有色金屬、造船、石油化學、纖維和造紙等消耗能源較多的產業進行設備更新和產品換代;另一方面將電子、能源、生命科學、新材料、宇宙和海洋開發等作為重點扶持的產業,大力推動這類產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現在看來取得了很大成效。

4.1.2加速日元國際化日元國際化的進程從6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1964年日本正式成為IMF第八條款成員國,開始承擔日元自由兌換的義務。1980年12月,日本政府修改《外匯法》,日元經常項目基本上實現了可兌換,對日元資本項目的可兌換,也由原則上限制兌換過渡為原則上放開管制,這是日本金融國際化的一個階段性標志。1970年日本出口中以美元計值的交易占絕對優勢,比率高達90.4%,日元計值比率僅為0.9%,1980年《外匯法》修改以后,日元計值比率上升到28.9%,到1988年升至34.3%,同時期美元計值比率從66.3%下降到53.2%。出口貿易中本幣計值比率的增加,可以減少匯率波動對出口數量和金額的影響,說明與日本經濟基本面的發展相匹配,日本企業在貿易貨幣選擇方面的談判能力和金融視察發展的完備程度,增強了日本企業抗御風險的能力。

4.1.3互補型對外投資1979年,日本政府對《外匯法》及《外資法》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形成了《新外匯法》。根據該法有關規定,日本對外投資政策由“嚴格管制”轉變為“原則自由”,一億日元以下投資項目已完全放開。這項舉措無疑促進了日本企業的對外投資。

1970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僅為9億美元,1973年超過了30億美元,此后逐年增加,1981年達到約90億美元,1984年突破100億美元。1985年廣場協議后,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更是急劇增加,1986年到1988年3年時間對外投資累計1028億美元,超過了戰后1951——1985年35年累計對外投資總額的837億美元。1989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為441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368億美元和英國的352億美元,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25億美元(以平均匯率折算)。

此外,由于日元大幅升值等因素的影響,日本企業大多由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這就使得日本對外貿易的互補性顯得尤為突出。比方說,日本向美國和歐洲國家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繞開NAF-TA和EU的貿易壁壘,而對東亞國家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這就相當于是利用東亞國家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其他成本生產商品,再將其出口到歐美國家。這樣做,擴大了日元升值為企業帶來的收益,同時由于成本低,增強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4.2日本企業自身的外匯風險管理策略日本企業應對匯率波動除以上提到的各種策略外,還有:

4.2.1日本的許多大型跨國企業在海外設立自己的金融運營公司,通過對沖和債權債務的調整,對整個公司的外匯資產進行調整,以期達到平衡。但這種方法并不普遍,因為只有大型的跨國公司才有條件實施,而對中小企業并不適用。

4.2.2對于既有進口業務也有出口業務的企業,可以通過企業內部重心的調整達到規避外匯風險的目的。當本國貨幣升值時,可適當減少出口,增加進口;而當本國貨幣貶值時,反之。

4.2.3從長期上來說,企業可以利用本國貨幣升值帶來的優勢,積極拓展海外事業,形成多邊貿易,這樣就可以在無形中增強對匯率波動的抵抗能力。

5分析比較

通過對我國和日本在應對匯率波動策略上的比較,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借鑒:①企業應力圖開發新技術,降低成本,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積極開拓新的生產領域。②借鑒日本企業將多種金融衍生工具與有效的管理方法相結合的避險策略,但也不要一味地為了避險而濫用金融手段。應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若無明顯效果的方法時,甚至可以實施任何應對策略,在制定策略時應靈活應對,不能盲目照搬。③應對人民幣升值可靈活采取進口業務延后兌換付款,出口業務提前結匯兌換,出口業務可選擇非美元結算貨幣。這樣就可以有效減少因為人民幣升值而造成的損失。④積極開拓國內市場,適度發展海外市場。日本的許多大型跨國企業都是利用日元升值的機會大舉進入海外市場的,而只有企業到達一定的規模才有可能實現多邊貿易,對沖外匯風險,或從企業內部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中國民航學院學報》2004-02第22卷第一期張曉全,張永莉航空公司風險管理.

[2]《匯率安排與經濟穩定探討》作者:鄭群妮.

[3]加藤寛編『産業と政府の済政策』、勁草書房、1978年、3—10頁;小宮隆太郎など『日本の産業政策』、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年、2—4頁.

[4]《日元國際化之路》陳虹——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