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出口商品結構調整的證實探析
時間:2022-04-26 05:25:00
導語:陜西出口商品結構調整的證實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大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
[摘要]對外貿易口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陜西地處內陸,外貿出口額較低,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對較小,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和“一線兩帶”建設的開展,對外貿易仍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陜西對外貿易已經進入了一個調整階段,要想進一步擴大出口必須從出口商品的結構入手。本文通過對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與出口總額的實證分析,說明了陜西省加大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必要性,并對其發展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陜西、出口商品結構、調整、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
對外貿易口作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陜西地處內陸,外貿出口額較低,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對較小,對外貿易仍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擴大外貿出口是陜西省對外開放的重要任務之一。從近年來出口形勢看,全國外貿出口總體增長,而陜西省卻存在下滑趨勢,成為經濟運行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陜西省對外貿易出口的現狀
近幾年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陜西省外貿出口起落徘徊,增勢較為緩慢。圖1給出了,1996年至2000年五年間(“九五”期間)陜西省外貿出口情況。“九五”期間年均增長5%,低于同期陜西省國民生產總值年均9%的增長速度。2001年,由于受到歐盟、日本經濟下滑和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陜西省紡織、服裝類等資源原料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大幅度下滑,全省外貿出口除了3月份同比增長外,其余月份均為負增長,全年外貿出口10144萬美元,居全國21位,西部12省(區、市)第4位,比2000年下降15.24%,與全國出口增長6.3%的形勢形成鮮明反差。
圖1:
陜西省目前出口增長緩慢的局面表明陜西對外貿易已經進入到一個調整的階段,進一步的出口增長已無法繼續依靠單純的數量擴張,需要進行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只有進行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逐步由資源原料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轉化,才能進一步促進出口增長,加大出口對陜西經濟增長的貢獻,確保經濟快速穩定增長。
由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學說發展而來的現代貿易理論認為:一國參與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來自其要素稟賦特點,但是要素稟賦特點會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與經濟結構的變化而變化。要素稟賦的變化所導致的貿易結構的變化通常按照如下順序經歷四個階段:如圖2所示。
圖2:
結合陜西的實際情況,近幾年來要素稟賦發生了某些重要變化,高新技術產業成為陜西經濟新的增長點,陜西省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備了出口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要素稟賦條件。
二、陜西省出口商品結構的實證分析
根據《陜西省統計年鑒》出口商品分類,為了進一步分析的需要,把陜西省出口商品分為三大類型:(如圖3)
圖3:
有關產品的分類是按照該產品生產過程中資本與技術、資源原料和勞動投入比例的大小進行分類的,同時也借鑒了國際貿易標準代碼〔SITC〕對產品進行分類的方式,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為了驗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與出口總額的相關關系,對以上數據運用國際流行的統計軟件SPSS11.0進行回歸分析。為了提高擬合優度,對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X)與出口總額(Y)分別求出其自然對數(如圖4)。
圖4:1982—2001年陜西省對外貿易出口相關數據
年份出口總額Y(萬美元)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萬美元)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例X出口總額的自然對數LNY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自然對數LNX
198244513690.08298.40-2.49
198353093140.05918.58-2.83
198495444360.04579.16-3.09
1985101769550.09389.23-2.37
19861675320350.12159.73-2.11
19872582143190.167310.16-1.79
19883433660990.177610.44-1.73
19893590059380.165410.49-1.80
19904605990030.195510.74-1.63
199160058146390.243711.00-1.41
199275871192620.253911.24-1.37
199399347235640.237211.51-1.44
1994120718310210.257011.70-1.36
1995127668361210.282911.76-1.26
1996126922372420.293411.75-1.23
1997123120400990.325711.72-1.12
1998117668370570.314911.68-1.16
1999115225369900.321011.65-1.14
2000131003446100.340511.78-1.08
2001101044434990.430511.62-0.90
對二者的自然對數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LnY=13.657+1.763LnX……(1)
R2=0.895,R=0.964
殘差成正態分布(如圖5),回歸結果如圖6所示:
圖5:
圖6:
由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這一回歸分析的擬合度較好,顯示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額的比例與出口總額高度相關。
對回歸方程進行變形分析:
LnY=13.657+1.763LnX……(1)
=>LnY=Lne13.657+LnX1.763
=>LnY=Lne13.657X1.763
=>Y=853413.9534X1.763……(2)
從方程(2)可以看出出口總額(Y)對于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X)來說以指數速度增長。
同時,圖6中也出現了某些偏離散點,較為明顯的為1994年、1995年和1996年。根據原始數據分析,1993年出口總額為99347萬美元,1994年則為120718萬美元,從1993年到1994年陜西省對外貿易出口額幅度增長過大,使其成為偏離散點。分析其原因,筆者認為,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呈現出高速增長,而作為西部地區的陜西省,1994年以后對外貿易出口才表現出大幅增長趨勢。
三、陜西省加大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一)加大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是陜西省對外貿易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圖7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比例不斷擴大,并處于上升趨勢。到2001年,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比例已高達43.05%,在出口商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圖7:
(二)陜西省加大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的可行性
1.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到2000年底,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將近100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上10億元的企業12家,上億元的企業50多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由1995年的90多億元,增加到406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9%提高到25%。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產值262億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64%。
2.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迅速崛起,成為陜西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九五"以來,以西安、寶雞、楊凌、咸陽、渭南高新區為重點的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經濟以年均35%左右的速度增長。2000年,開發帶技工貿總收入達到400億元,進區企業共4000余家。西安高新區機制靈活,環境良好,并創建了軟件、生物醫藥、新材料、光電子等特色園區。
3.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陜西省目前已建成和在建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7個,重點實驗室63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0個,重點實驗室36個。這些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為陜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和項目儲備,以工程研究中心為依托,已組建的大唐電信、西北有色金屬公司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排頭兵。
4.一批重大高新技術項目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
在信息、機電一體化、環保、新材料等領域創造條件,積極培育篩選項目,爭取各方支持,一批高新技術重大項目建設成效顯著。這些項目起點高、開發能力強、產業關聯度大、市場前景好,先后已有50多個項目列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總投資超過40億元,其中大部分項目已開工建設,10個建成投產。
5.民營高新科技企業和轉制后的科研機構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陜西民營科技企業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的90%。到2000年底,全省民營科技企業已經發展到7800余戶,實現技工貿收入230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創匯突破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7%、27.6%和110.4%。增長幅度明顯高于陜西省其它經濟成份,綜合發展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大多數科研機構轉變為科技型企業或成為企業的技術開發機構,也將成為陜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三)陜西省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其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圖8:
1、陜西省產業結構的調整與促進了陜西省對外貿易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1)把高新技術產業擺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通過加快高新技術成果向生產的轉化、建立高新技術企業、開發高新技術產品,促進國民經濟總量穩定、快速增長。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對優化全省產業、產品結構,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的推動作用,加快產業升級。
(2)重點突破,加快推進。在具有科技優勢、經濟發展急需、市場容量大、有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加大支持。
(3)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激活存量資本。加快一批有實力的傳統企業的高技術化改造,提高產品、設備的科技含量,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使其加快向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4)支持一批企業和優勢產品實現規模經營,獲取較大市場份額。重點在航空、軟件、移動通信設備、數控機床、電子元器件、生物制劑等領域,加快規模集聚,發展在國際國內有影響的產業集團。
(5)加強體制和政策創新。要進一步深化政府管理和企業制度改革,形成按國際慣例和現代市場經濟法則運作的制度支撐;努力加強政策創新,創造有利于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良好軟環境,從而形成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有機結合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進機制。
2、陜西省出口貿易擴張發展到了投資驅動階段
1991年以來,陜西省的利用外資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階段,領域不斷拓寬,規模迅速擴大。1991年至2001年全省共簽訂利用外資合同3523個,合同外資額80.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45.97億美元。為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陜西省政府先后頒布了《陜西省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若干規定》、《陜西省利用外資實施辦法》和《陜西省外商投資企業管理辦法》,還確立了"以資源換技術,以產權換資金,以市場換項目,以存量換增量"的利用外資新思路。堅持"一二三產業并舉,大中小項目齊上,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招商引資方針。同時,外商投資的重點主要是電子信息產業、光電一體化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現代農業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
四、陜西省調整出口商品結構的建議及對策
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增強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加快建立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競爭相適應的,以傳統出口商品為主體,以技術密集型商品為主導,以高科技產品為戰略方向,傳統市場、傳統方式與新市場、新領域、新方式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對外貿易體系。以提升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為突破口,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方向,調整出口商品結構。選擇一批有潛力、有市場競爭能力、附加值高、對開辟和拓展出口市場有重大作用的產業。通過定產品、定企業、定市場、定目標、定時間的方式,集中政府現有調控手段給予支持,努力培育一批陜西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龍頭產業和骨干產品。
(一)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推動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政策環境對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轉變政府管理職能,規范部門管理行為,公開辦事程序,減少辦事環節,以創造良好的投資軟環境。加大稅收優惠力度,吸引各類投資者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加快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企業依靠科技進步求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和動力;加快技術開發型科研機構的轉制,促進科技要素向企業流動。
(二)加強政府組織協調和宏觀引導,集中力量實現重點突破。
1、強化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的集中領導。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帶有戰略性、全局性的高新技術產業重大工程,進行總體規劃和統籌安排。將一批對陜西省經濟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成果,通過政府支持,進行工程化和規模化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示范。
2、做好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長期發展規劃工作,組織制定與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年度發展計劃。
3、疏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信息瓶頸。在陜西省積極構筑資源共享的開放式信息網絡系統平臺,以實現科技人員和科技成果集約化,從而達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成本最小化和產出最大化。
(三)結合陜西省科技優勢和特點,建立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
通過建立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使企業具有技術創新的動力和壓力,促進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或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技術開發中心,加大技術開發的投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積極推動部屬和省屬院所共建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形成科研開發基地,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將科研基地建設納入省固定資產投資計劃,每年從基本建設經費中劃出一定資金用于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產業化項目的建設。建立和完善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加快創業服務、高新技術項目評估、無形資產評估、新技術推廣等中介機構的建立和完善提高,為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有效服務;建立和完善經濟、科技、教育、黨政機關等信息網絡,鼓勵和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盡快上網,進行信息交流,開展電子商務。
(四)下大力氣解決科技與經濟整合的問題。
為了加速科技與經濟的有機整合,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必須提高認識,轉變技術持有人與產業化依托人的觀念。盡快建立健全技術市場。建立相應的促進科技與經濟整合的政策。徹底打破本位觀念,讓一大批科研成果走出去為人所用,以不斷促進技術創新,使其始終保持技術領先地位。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步伐。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以資金、政策和指令來加速整合過程。
(五)建立健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
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作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作支撐,廣泛吸引社會投資和境外投資的多元化高新技術產業投融資體系。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資本及產權交易市場,積極創造條件,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的流動性,完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優先安排高新技術企業發行債券和股票,推薦條件成熟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積極爭取低息貸款和省外、國外資金,積極推動融資租賃、貸款擔保和貼息、買方信貸等多種融資方式的發展。積極爭取陜西省高新技術項目對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中長期貸款的利用規模。為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建寬松的資金環境。
(六)大力推動陜西省民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大力支持非國有經濟特別是民營高新科技企業的發展。除法律、法規規定的之外,對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的生產和經營范圍與其它企業一樣不受限制,給予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在生產和經營上的"國民待遇"。把民營高新技術產業納入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鼓勵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參與陜西省國民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鼓勵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兼并、收購、租賃、承包國有虧損企業。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社會中介組織為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多渠道、多方面地提供技術和咨詢服務,幫助企業建立科技進步的內在推動機制,增強企業競爭力,鼓勵各類人才到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工作。
第四部分總結與展望
一、總結
(一)通過分析陜西省對外貿易的現狀,以及陜西省外貿出口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運用“要素稟賦”學說加以分析,清楚的表明陜西對外貿易出口已經進入了一個調整階段,需要進行出口商品結構調整。
(二)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與出口總額進行了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額的比例與出口總額高度相關,從實證方面說明陜西省加大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的必要性。
(三)結合陜西省自身的高科技優勢,說明了陜西省加大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的可行性。
(四)針對陜西省當前對貿易出口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快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建議。
二、展望
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理解,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強調經濟發展過程中全球層面上的創新網絡聯接和拓展,而本地化趨勢則是強調區域內創新網絡的培育和企業的本地植根。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向前推進過程中,任何區域的發展都很難將全球化的沖擊拒之門外。所以,陜西省對外貿易的發展要想獲得和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就必須以積極的姿態迎接全球化的挑戰,充分認識經濟全球化和本地化趨勢的特征和規律,才能在這一歷史潮流中為自己找到適當的位置。
當前,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化程度將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在今后陜西省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更要重視和研究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及本地化的趨勢,并在此過程中積極做到:
(一)努力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IndustrialClusters),以促進新產業區的形成和發展。正如波特(Porter)所認為的,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內出現的產業集群可以從三方面影響競爭:提高企業的生產率;指明創新方向和提高創新速度;促進新企業的建立,從而擴大和加強集群的本身。使陜西的高新技術產業形成產業集群,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積極培育和發展區域的創新網絡,不斷“黏附”國際上流動的資金、知識、技術等生產要素及其攜帶載體—跨國公司的入駐,并與之合作和競爭,強化區域內創新網絡的創新功能。避免一味地追求國際潮流,盲目跟隨,過分依賴于大的跨國公司。
(三)大力營造區域創新的軟環境,特別是加強陜西省內制度環境的創新,諸如企業的產權制度、區域的科教體制、區域的內部工業聯系等方面的制度調節,從而降低區域內新企業誕生和成長的成本和障礙,在積極與跨國公司進行合作的過程中,高度重視本地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衍生和成長,提高本地企業的學習能力,增強整體區域的學習效應,并加強區外的交流與合作,即不斷延伸區域創新網絡的聯接范圍。同時,使各種創新的網絡聯系植根于本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形成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區域創新系統,以獲得區域競爭的優勢。
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必須把陜西省的經濟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去,使陜西省的對外貿易成為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才能保持陜西省對外貿易出口的快速、穩步的增長,促進陜西省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保羅.克魯格曼等《國際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4
2、小艾爾弗雷德.丁.菲爾德《國際經濟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1
3、《陜西省統計年鑒》1990—2002年版中國統計出版社
4、王耀忠《新編國際貿易》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9
5、鐘昌標《國際貿易與區域發展》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4
6、陜西省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廳《陜西省對外貿易》1996—2001
7、張潔《關于陜西擴大外貿出口的戰略性思考》《統計與信息論壇》2000.1
8、鐘慧中《對外貿易研究中的數量分析方法》《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8.5
9、張敬茹《加入WTO與陜西貿易業發展的困難與對策》《統計與信息論壇》2002.3
10、高靜遠《入世對西部不發達地區外貿工作的影響及對策》《漢中師范學院學報》2002.3
11、李晉《西部開發與外貿出口結構戰略思考》《財經研究》2000.1
- 上一篇:街道實施四推行思想匯報
- 下一篇:透析基于環境保護的公路養護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