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外貿易形勢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3 02:30:00

導語:我國對外貿易形勢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對外貿易形勢分析論文

一、2002年中國對外貿易運行情況

(一)進出口快速增長,貿易順差繼續擴大

2002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全年進出口總額達6207.68億美元,同比增長21.8%,大大高于國民經濟8%的增長速度。2002年貿易順差繼續擴大,全年累計實現貿易順差303.6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8.17億美元,其中出口實現3255.65億美元,同比增長22.3%,比上年凈增594.67億美元;進口2952.03億美元,同比增長21.2%,比上年凈增516.50億美元(見表1)。

表12002年進出口基本情況(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2002年12月。

(二)非國有企業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國有企業出口增長緩慢

2002年外商投資企業和集體民營企業出口增長很快,分別高達27.6%和66.47%,但國有企業出口困難的局面沒有改變,2002年國有企業共計實現出口1228.58億美元,僅比上年增長8.5%。增速的差異引起出口企業格局的變化,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集體企業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別為37.74%、52.19%、10.07%,其中國有企業出口比上年同期減少了4.8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集體企業出口同比分別上升了2.1和2.7個百分點。

(三)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并駕齊驅

2002年,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同步快速增長。全年加工貿易出口1799.37億美元,同比增長22.02%,占全部出口的55.27%,與上年55.40%的比重基本持平;一般貿易出口1362.04億美元,同比增長21.70%,占全部出口的41.84%,與上年42.05%的比重基本持平。2002年,一般貿易進口

增長穩定,加工貿易進口增長迅速。全年加工貿易進口1222.16億美元,同比增長32.04%,占全部進口的41.40%,與上年的41.12%基本持平;一般貿易進口1291.2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3.71%,占全部進口的43.74%,較上年的46.58%下降了近3個百分點。

從加工貿易的實際運作來看,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增長較為緩慢,為14.86%,而進料加工貿易增長迅速,為29.44%。此外,2002年加工貿易進口迅速增長預示著2003年加工貿易出口將會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四)出口商品結構繼續優化

1.機電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2002年,機電產品進出口3126.65億美元,同比增長30.67%,占全部進出口總額的50.37%,比2001年高出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570.77億美元,同比增長32.3%,高于全年出口增長率10個百分點,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從2001年的44.63%上升到48.25%,凈增381.11億美元,占全年出口增

加額的64.08%。機電產品全年進口1555.88億美元,同比增長29.1%,占全部進口的52.71%,比2001年的49.47%提高3.3個百分點,凈增350.91億美元,占全年進口增加額的67.94%。

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2002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在2001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上繼續快速增長,全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78.6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6.1%,比2001年的25.4%高出20多個百分點。在全年新增的594.67億美元出口額中,高新技術產品為214.13億美元,占36.01%,較2001年有所下降。

3.工業制成品進出口增加較快

2002年,初級產品進出口777.52億美元,同比增長7.8%,占全部進出口的比重為12.53%,較上年下降2.4個百分點。其中,初級產品出口284.80億美元,同比增長8.1%,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為8.75%,較2001年下降1個百分點。2002年初級產品進口492.72億美元,同比增長7.7%,占全部進口的比重為16.70%,較2001年下降2個百分點。

2002年工業制成品進出口5430.16億美元,同比增長24.09%,占全部進出口的比重為87.47%,較上年上升近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制成品出口2970.85億美元,同比增長23.9%,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為91.25%,較上年略有增長。2002年工業制成品進口2459.31億美元,同比增長24.3%,占全部進口的比重為83.30%,較上年增加2個百分點。

4.傳統大宗商品出仍不理想

傳統大宗商品中,糧食出口呈現較好局面,稻谷和大米、玉米、大豆出口數量分別增長94.6%、13.3%和11.1%,鋼材、玩具、服裝、鞋類平穩增長,增速分別為17.1%、7.9%、12.7%和10.4%,其他傳統大宗商品出口不同程度減少,其中原油、水泥、煤和成品油出口金額減幅較大,同比分別減少10.9%、15.7%、5.0%和1.2%。從總體上說,2002年傳統大宗商品出口不是很理想,雖然糧食出口呈現較好局面,但是如果按照出口金額計算,玉米和大豆的出口均呈下滑趨勢,同比減少1.4%和0.5%。

(五)大宗商品進口增加較多,關稅配額商品已用配額比例普遍不高

2002年傳統大宗商品中,汽車及底盤、肥料、鋼材進口增長最為迅猛,分別增長81.6%、51.2%和38%。原木、鋸材、紙及紙板、初級形狀塑料的進口也都是兩位數增長,原油進口數量增長15.2%。關稅配額管理的商品中,化肥的使用配額比例最高,為87.1%,其次是食糖、棕櫚油、羊毛和毛條,分別為67.1%、66%和65.4%。其他的到目前都沒有過半,糧食類使用最低,其中小麥使用比例僅為7.4%,玉米使用比例為0.2%,稻谷和大米的使用比例為6.1%,豆油使用比例為22.8%。

(六)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基本平穩

從主要貿易地區來看,對新興市場和傳統市場出口都實現了快速增長,改變了2001年對北美、歐盟、亞洲市場等傳統市場出口增長緩慢的局面。在進口方面,從亞洲和拉丁美洲的進口較2001年增長較快,而從北美的進口較2001年下降較快(見表2)。

表22002年中國對各地區進出口情況(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2002年12月。

從貿易伙伴來看,2002年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額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中國2002年前10位的貿易伙伴同上年相同,但名次有所變化,臺灣省成為中國第六大貿易伙伴。中國對美國等市場出口增長較快,但對日本出口增長仍然不振。中國對美國、歐盟、中國香港的貿易順差繼續擴大,對加拿大的貿易順差和上年基本持平,與日本的貿易差額從上年的順差21.61億美元轉變為逆差50.31億美元,對東盟、中國臺灣、韓國的貿易逆差繼續擴大,對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的貿易逆差在逐步減少。2002年,日本仍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美國仍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場(見表3)。表32002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十大貿易伙伴(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2002年12月。

(七)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出口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2002年東部沿海10省(市)出口占全國出口的87.9%,所占比重較2001年同期進一步提高。另外,中西部省(市、區)的出口也不平衡,四川、新疆、黑龍江、內蒙古、陜西等出口連續多月為全國增長最快的省份,除北京和海南省外,出口增速在10%以下的全部是中西部省份,而且有3個地區出現負增長。

二、2002年中國對外貿易實現雙高增長的原因分析

(一)世界經濟的好轉為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002年初以來,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較2001年都出現不同程度地好轉,盡管增長速度較年初預計的要慢。美國經濟出現復蘇勢頭,進口也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長速度,尤其是第一季度主要受補充庫存和住房、汽車行業活躍的推動,美國經濟取得5%的高增長率;歐盟,特別是歐元區的經濟已基本穩定;除日本之外的亞洲各國GDP也都實現了較高的增長率;與東盟改善關系,啟動自由貿易區談判則使中國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競爭力。雖然世界經濟的發展受到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制約,但總體上判斷,200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為2.8%,高于上年水平。世界經濟的好轉帶來了國際貿易的復蘇,2002年世界貿易預期增長3%左右,高于2001年的負增長,世界經濟的復蘇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

(二)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為外貿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2002年中國國民經濟的多項指標都好于預期:經濟運行中消費需求旺盛,投資自主增長能力明顯增強,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效益穩步提高。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同比增長8%,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1482億元,同比增長11%,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單位累計完成投資26119億元,同比增長2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0886億元,同比增長8.8%。這種良性增長的局面,給外經貿打開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大大提升了中國出口和引資的競爭力,也給進口的同步增長帶來了可能,可以說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為中國進出口的快速增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質和經濟基礎。

(三)加入WTO的積極效應開始顯現

2002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第一年。入世后,按照承諾,中國不斷削減關稅和調整非關稅措施,給國際社會以市場開放和政策穩定的信心,同時,國外原來對中國的一些出口產品設置的限制措施也受到多邊的約束,增加了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如對歐美出口的紡織品、箱包等被動配額限制已部分解除(約40億美元)等。另一方面,中國充分運用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利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妥善處理國際貿易爭端,維護了世貿組織成員國應有的權利,有效地維護了中國的進出口公平貿易環境,改善了中國的外貿環境,擴大了出口,如2002年1~11月國外對中國的各種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的調查和起訴有47起,明顯低于2001年的67起。

(四)國家鼓勵出口的外貿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出口的增加

2002年以來,國家充分估計了外貿出口可能面臨的嚴峻形勢,在保證外經貿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同時,根據新形勢和新任務,研究制定了新政策,并通過多種渠道開拓新興市場。

首先,加入WTO后,中央和地方制定的促進擴大出口的政策和措施繼續保持穩定。如繼續對出口商品退還增值稅和消費稅;繼續實行出口收匯貼息政策;繼續對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技術改造貸款貼息;繼續管好用好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外經貿公共信息服務專項資金,西部外經貿發展促進資金,境外貿易中心建設資金等;繼續推動出口退稅帳戶托管貸款,逐步在全國各商業銀行推廣此項業務,緩解出口企業的資金困難;穩定加工貿易政策,對加工貿易中的深加工結轉由海關實行保稅監管,不收增值稅。

其次,在進一步推行出口貨物“免、抵、退”等稅收管理辦法的同時,提高了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加快了退稅進度。在前幾年連續提高出口退稅率的基礎上,2002年國家將棉花、大米、小麥、玉米的出口退稅率由5%提高到13%,對鉆石出口實行17%的出口退稅率。2002全國出口退稅指標預算安排1000億元,加上2001年預留的250億元,共計1250億元,緩解了出口企業的資金緊張,增加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2002年國家采取多種方式鼓勵企業開拓新興市場。例如,為了發展中俄經貿關系,中俄高層領導多次會晤,朱镕基總理還專門邀請俄羅斯企業家代表團訪華,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針對中國企業開拓俄羅斯市場遇到的難題,還推出了一些特殊的險種。此外,中國還積極改善和東盟的關系,推動了中國和東盟經貿關系的發展。2002年,中國對俄羅斯和東盟出口分別增加了29.9%和28.2%。

此外,國家對外貿進出口權的放開大大調動了各類企業出口的積極性,生產企業自營出口增加較快。如浙江省1至10月生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專業外貿企業這三大外貿出口主體出口累計增幅排序依次為:生產企業增長52.22%,外商投資企業增長27.33%,專業外貿企業增長7.17%,生產企業自營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外貿出口增幅27個百分點。外貿出口企業的主體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五)美元貶值和美國補充庫存是中國出口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

2002年美元對歐元和日元等世界主要貨幣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由于中國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掛鉤,美元的貶值增加了采用浮動匯率制的我周邊國家貨幣連鎖升值的壓力,客觀上形成了人民幣相對其他貨幣的貶值,從而使中國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尤其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得到增強。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相似,出口市場均以美國市場為主,我與其存在直接競爭關系,美元貶值對中國2002年對美國和東南亞出口的正面影響比較明顯。另外,2002年以來,尤其是第一季度,美國企業大量補充庫存,對中國向美國出口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六)世界制造業加快向中國轉移,并迅速形成了較強的生產出口能力

2001年以來,在全球經濟顯著放慢特別是美國經濟嚴重滑坡的大背景下,中國政治穩定、經濟快速增長以及加入WTO、申奧成功等一系列因素,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安全島”。為鼓勵大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提高中國利用外資的效率,從2002年1月1日起,對從事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外商投資企業,其投資者在原合同以外追加投資項目所取得的收入,可單獨計算享受企業所得稅法定減免優惠。在不少行業出現了跨國公司增加在中國的生產和采購,壓縮在其他地方生產和出口的現象。在電子信息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世界上主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商都將其生產網絡擴展到中國,將中國加入其全球生產和供應鏈之中,如摩托羅拉公司關閉了在歐洲和南美的工廠,增加了在中國的投資和生產。因此,在全球信息技術產業和貿易大幅收縮的背景下,中國以信息技術產品為主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仍能維持40%以上的增長率。

(七)國家富有成

效的進口調控政策的刺激

2002年中國遵守入世承諾,一方面大幅降低了進口關稅,平均關稅已由15.3%調整到12%,另一方面逐步取消了一批非關稅壁壘,2002年中國實行進口許可證管理的商品種類從上年的26種減少到12種,減少了一半多。大量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取消促進了中國進口的增加,但是沒有預期增加的那么快,其主要原因在于兩方面:一是中國原有50%的進口產品是不交稅的,如加工貿易是保稅的,外商企業的機器設備進口和國家技改項目的設備進口以及外國政府的捐贈等享受免稅待遇,也就是說只有不到一半的產品進口要交稅。二是2002年國家對部分進口稅收優惠政策進行了適當調整,減少了部分進口。調整的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對1996年4月1日前按國家規定程序批準的技術改造項目、基本建設項目(含重大建設項目)、外商投資項目(包括享受外商投資政策的外國政府貸款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在項目額度和投資總額的剩余額度內進口的商品,實行了《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和《外商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的限制。二是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產品全部直接出口的允許類外商投資項目”新批準的外商投資項目的進口設備,一般先照章征收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先征后返,5年內返清。三是今后一般不再受理和審批個案減免進口項目的申請,除國務院規定的一律不予減免稅的20種進口商品外,對進口的生產原材料及各地為舉辦大型活動進口的車輛,也將一律不予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由于國家富有成效的進口調控政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由于關稅降低、非關稅措施減少而沖擊國內市場的情況。

三、2003年中國對外貿易展望

(一)世界經濟的復蘇將為中國對外貿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些世界組織和機構對2003年世界經濟增長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的預測高于2002年。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2年10月25日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03年世界經濟增長3.7%,美國預計實現增長2.6%。世界銀行的內部報告分析認為2003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2.9%,其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速度將分別達到2.4%和4.4%。世界經濟的復蘇將會帶來世界貿易規模的擴張,IMF預測2003年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達到6.1%,世界銀行預測2003年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上升為8.8%。世界經濟的復蘇和世界貿易的擴張將為中國的對外貿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將進一步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

2003年將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一些有利因素將會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首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改革目標將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經濟發展的環境將會繼續改善。其次,從宏觀政策看,為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2003年中央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不會縮減,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向積極的方向發展,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力度將加大,這為經濟穩定、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基礎。最后,從市場層面看,隨著對外開放擴大和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國際、國內的需求規模將有所擴大,這將為國內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雖然中國經濟的發展仍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約,但總體上說,2003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健康的發展。

(三)加入WTO和外經貿體制改革的積極效應將進一步顯現

中國入世大大加快了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明顯增強,2002年中國入世的積極效應得到初步釋放,預計這一趨勢在2003年會表現的更為明顯。隨著對世貿規則的逐步熟悉和入世協議的執行進入實質性階段,2003年中國入世對改善中國貿易環境的作用將進一步顯現,國外對中國出口商品的貿易壁壘將逐步減少,這將有利地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為繼續發揮出口作為經濟增長重要發動機的作用創造良好的條件。此外,為履行入世協議,中國政府所做的一系列政策調整,特別是有關國民待遇和透明度原則方面的政策調整,將會大大改善投資環境,跨國公司將繼續進入中國,并以此帶動中國的出口。最后,外貿體制的改革仍將繼續深化,外貿經營權放開的積極效應仍將進一步顯現。

(四)進口關稅降低和非關稅壁壘的逐步取消將會增加進口

關稅水平的降低以及部分非關稅壁壘的取消是導致2002年進口快速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預計2003年這一效應將進一步顯現。2003年中國將繼續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在2002年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關稅水平,關稅總水平將由2002年的12%降低到11%,逾3000個稅目的稅率將有不同程度下調,其中工業品和農產品平均稅率降幅為7.2%和9.6%,信息技術產品的關稅總水平,由2002年的3.5%降低到1.5%,降稅幅度高達57%左右,共有215類信息技術產品實行零關稅。在關稅總水平降低的同時,中國也將逐步取消一批非關稅壁壘,如從2003年起中國將取消相機的進口配額等。另外,根據入世承諾,實行進口配額管理商品的進口配額將在上年的基礎上再提高,如汽車的進口配額在2002年60億美元的基礎上再提高15%。國內進口關稅總水平的降低以及一些非關稅壁壘的消除將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進口的增加。

(五)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將對中國擴大出口構成障礙

貿易保護主義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將是中國外貿發展進程中的“暗雷”。中國已經是各國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發達國家還以環保標準、質量標準、技術標準、衛生標準、反傾銷等各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對中國產品進口實行限制。另外,由于產品的競爭優勢以及加入世貿組織有關配額取消之后,WTO任何成員國可能對中國任何進口產品提請特別保護。以紡織品為例2002年9月5日美國紡織品制造商協會向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署下屬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CITA)正式提出申請,試圖首次啟用《中國加入WTO工作組報告書》之242條(紡織品特別保障條款),對中國5類紡織品提請重新設置配額。貿易保護主義的強化,對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六)出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將直接影響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雖然政府在出口退稅方面出臺了不少政策,但是仍有一些企業反映,出口欠退稅時間長、金額大,加劇了資金流動緊張。出口退稅帳戶托管貸款,因退稅滯后時間超過貸款償還期限,導致貸款預期,影響了商業銀行的積極性。部分出口商品低價競銷問題比較嚴重,導致我企業利潤減少,同時也容易招致國外頻繁的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此外,中國出口產品中存在的質量、衛生、安全問題,加之出口環節物流成本高,也對中國擴大出口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四、政策建議

(一)密切關注世界經濟變動對中國外貿的影響

盡管國際上許多機構預測世界經濟在2003年將走向復蘇,但是世界經濟走勢仍受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首先,美國、日本和歐盟這三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前景仍然不明。美國企業的財務丑聞不斷,股市下降,美元貶值,大大動搖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日本經濟短期走勢趨好,但增長的基礎并不牢固;歐盟內部的結構問題遠未解決,經濟復蘇乏力。其次,美對伊動武的可能性仍存在,中東等局部地區沖突有進一步升級的可能,將給沖突地區帶來不穩定因素,也將影響世界石油等商品的價格,阻礙世界經濟的復蘇。第三,南美地區金融危機的影響難以很快消除。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以及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對未來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仍將產生不利的影響,給中國外貿工作也增加了不確定性,因此我們要繼續跟蹤這些因素的變化,加強對重點地區市場的研究,以應對外部形勢突變對中國外貿的影響。

(二)繼續保持擴大出口和吸收外資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針對世界經濟尤其美國經濟前景仍不明朗的情況,應該繼續保持出口和吸引外資等各項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不宜做大的調整。在保持現行政策穩定的同時,要研究制訂新的鼓勵擴大出口的政策,要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適當增加出口退稅規模,逐步完善生產企業自營出口和委托出口的“免、抵、退”政策;擴大出口信貸規模,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機制,加大政策性金融對出口的支持力度,簡化通關程序,提高通關效率。此外,還要完善宏觀經濟政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法制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并抓住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擴大對外宣傳,讓跨國公司加深對中國投資環境的了解,將其產生加工環節轉移到中國,以帶動出口增加。

(三)繼續加大國際市場的開拓力度,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

美、日、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傳統出口市場,我們應給予充分的重視,但市場過于集中,風險比較大。從目前情況分析,阿拉伯市場消費水平較高,增加中國商品的市場份額仍有較大空間;俄羅斯經濟增長很快,對消費類機電產品需求量較大,是中國較大的潛在市場;近鄰印度經濟持續發展,未來10年將保持7%的增長速度,2001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900億美元,而中印雙邊貿易額2001年僅約36億美元,2002年僅達到43億美元,中印貿易潛力巨大。為此,在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對美國、日本、歐盟、中國香港、東盟等國家和地區傳統重點市場出口的同時,我們可有針對性地挖掘市場潛力,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切實做好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印度、東歐、中東、拉美、非洲等市場的開拓工作。

(四)做好進口管理和調控工作,保持進口的適度增長

為了避免發生國際貿易摩擦,國家要根據經濟發展和市場需要,適當增加一般貿易進口,重點是中國國內市場需要的原材料,國內企業技術改造急需的先進技術設備。對有利于擴大出口的進口,要繼續給予鼓勵和支持。按照世貿組織要求,改進進口管理,在管理方式上,要從以行政手段為主,向以國際通行做法為主轉變。要充分運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原產地規則、政府采購、技術措施等手段,加強對進口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此外,做好關稅配額商品的進口配額的管理。

(五)大力整頓和規范外經貿秩序

進一步打擊騙取出口退稅等違法行為,促進外貿出口健康發展。對涉及走私、騙退稅、逃匯騙匯等違法犯罪行為的企業要依法進行懲處。繼續嚴厲打擊走私、逃套匯等違法犯罪活動,規范市場競爭行為,依法整治各種違法違規經營活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政府管理工作。通過外經貿與海關、稅務、外匯聯網,建立以海關貨物監管、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外匯和出口退稅管理為主要內容,以網絡技術為手段的全國統一的進出口企業行政監管電子網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