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貿企業信用證收匯風險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5 11:05:00
導語:外經貿企業信用證收匯風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信用證慣例的發展變化
2006年10月25日在巴黎召開的ICC銀行委員會會議上各國代表一致通過《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2006年修訂本)》(簡稱UCP600),共39條,于2007年7月1日起生效實施。與500號出版物(UCP500)相比,UCP600做了以下規則變化,力圖解決UCP500在13年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順應了國際商務的發展趨勢。
首先,UCP600在單據審核上的規定更為寬松、合理。例如,運輸單據可以由任何人出具;放寬受益人和申請人地址的要求;除商業發票外的貨物描述不再要求與信用證嚴格一致,只要不與之矛盾;允許商業發票超出信用證金額,只是超額部分不予以支付;等等。其次,UCP600對轉運的要求更加寬松,“即使運輸單據可以表明貨物將要或可能被轉運,只要全程運輸由同一運輸單據涵蓋。”“即使信用證禁止轉運,注明將要或者可能發生轉運的運輸單據仍可接受。”第三,UCP600取消了信用證修改中關于“除非受益人在某一時間內拒絕修改,否則修改生效”的不合理規定,認為對該規定“應被不予理會”。第四,UCP600增加了拒付后單據處理的方式,順應了業務實踐的發展,有助于減少不符點事件的發生。第五,UCP600注重保護可轉讓信用證中無過錯的第二受益人,即如果第一受益人提交的發票導致了第二受益人提示的單據中本不存在的不符點,而其未能在收到第一次要求時予以糾正,則轉讓行有權向開證行提示第二受益人,的單據,并不再對第一受益人負責。此外,原UCP500中銀行處理單據“合理時間”期限在UCP600中明確為“五個工作日,提高了可操作性”。然而,另一方面,UCP600增加了一項“單據必須滿足其功能”的要求,以及單據內容要有合理性的規定。
但是,新規則并不能消除信用證結算過程中的風險。
二、信用證的風險變化
信用證收匯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
(一)市場風險
出口企業出口收匯過程中面臨的市場風險主要是市場國發生的政治風險,它是由于國際政治形勢變化或市場國的國家行為導致出口企業不能順利履約以及順利收匯的風險,這是一種系統性風險,具有一定的可預見性。例如,市場國的政治或經濟動蕩、外匯管制、聯合國對市場國實施金融等制裁等導致出口商作為受益人無法獲得貿易貨款。(二)操作風險
出口企業信用證結算方式中的操作風險分為欺詐性風險和非欺詐性風險。
欺詐性風險是客戶與(或)開證行、船方等的惡意欺詐行為,通過偽造信用證、有關單據、以及設立軟條款等方式騙取貨物,或通過不按合同開證或拖延開證,最終使得出口商貨款兩空。本文認為,這類欺詐性風險在新規則下仍然存在,UCP600的實施并未消除這種風險,因此,防范信用證欺詐始終是出口商需要長期注意的關鍵問題。
非欺詐性風險主要包括資信類風險與信用證操作風險。資信類風險主要指客戶資信風險和開證銀行資信風險。客戶資信風險是指某些支付能力不足的客戶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可能造成損失時或是由于資金周轉不靈時,故意尋找單據上的不符點并指示銀行拒付貨款,乘機迫使出口商降價或延付等,這屬于出口商控制能力之外的風險,出口商所應做的就是做好風險評估和防范,必須通過加強事前調查予以避免。開證行的資信風險是指開證行是一些支付能力不足的小銀行,在信用證開立后存在開證行倒閉或無力償付已議付的單據的風險,造成出口商就必須向議付行還款,并且只能憑借買賣合同要求進口商付款,并承擔商業信用的風險。UCP600也未就此對出口商的收匯風險予以特別說明,只是在免責中對銀行責任做出了說明。
信用證操作風險主要指信用證的開立、修改、生效以及單據操作中的風險,雖然UCP600修訂后,不要求單據元素內容在UCP500執行中的“鏡像一致”,反而規定單據與信用證之間、不同單據之間只要不矛盾即可;在貨物描述規定中,僅商業發票中的相應顯示要與信用證完全一致;在出口商地址問題上,UCP600規定得十分寬松。這些新規定將大大方便出口商的制單,減少了開證行與申請人對單據內容進行無限無理挑剔以達到扣除不符點費、或拒付的目的。但是在單據操作中,UCP600依然不能規避一直存在的受益人操作過錯風險,這類風險具體表現為:出口商不能按時裝運、不能及時提交單據、單據本身的錯誤、商談合同不慎規定了超出自身履約能力的條款(如過短的信用證裝運期、有效期等);等等。這類風險始終存在,特別是外貿經歷較短或經驗不足的企業。
三、防范對策
首先,出口商應加強對市場國所處的國際政治環境和國內政治經濟的穩定性的風險評估,盡量避免合同執行過程中發生因政治環境或國內政策變動引起的收匯風險。
其次,始終將客戶和開證銀行的資信調查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建立和定期維護客戶資信檔案,依托國內金融機構,加強對信用證開證行的資信審核和評估是企業必須重視的一個工作。
第三,通過簽訂完善、有效、嚴密的外貿合同減低信用證的議付風險。眾所周知,信用證是一項不依附于貿易合同的獨立文件,雖然信用證的開立是以貿易合同為依據的,但信用證一經開出,便成為獨立于貿易合同和其他合同之外的另一種契約,不受貿易合同和其他合同的約束,這充分體現了信用證的獨立性原則或稱自治性原則。所以在貿易磋商階段就應該本著信用證風險防范的目標準備合同,信用證的開證期限、單據要求、裝運要求以及支付限制等條件都應在合同中體現,而不是等到信用證開立后再啟動風險管理。
第四,出口商應該通過建立完善、嚴密的內部業務流程與制度安排來防范收匯風險,通過流程規范、防風險體系的建立以及進一步實施諸如企業資源計劃(ERP)等信息管理系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外經貿企業涉及客戶、貨物、時間、空間、貨幣與支付等多信息問題,通過ERP系統,可以使客戶、業務、儲運、財務、制單等部門的工作有效聯系,實現業務部門、財務等職能管理部門信息共享、協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市場風險、匯率風險、客戶風險和業務操作風險。
總之,面對當前世界金融與經濟動蕩,已經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實體經濟與貨物貿易,我國外經貿企業應該意識到它所可能帶來的需求下降、未執行完訂單的貨款支付困難、客戶資金困難以及銀行倒閉所帶來的諸多收匯風險,以及此困難局面中可能出現的甚至可能增多的信用證欺詐,外經貿企業必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企業的風險防范體系,保證出口收匯的及時與安全。
- 上一篇:市長在項目建設年動員大會講話
- 下一篇:“項目建設年”工作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