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時間:2022-03-08 09:27:00

導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一、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后,中國調整了經濟發展戰略,從計劃體制下的“進口替代”戰略,轉變為“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戰略,即在資本、技術密集部門繼續實行進口替代的戰略,而在勞動密集部門實行出口導向的戰略,開放部門的主要責任是為進口替代部門引進技術、設備和原材料提供外匯。因此,中國對外開放的核心目標是出口創匯。

圍繞“出口創匯”這一核心目標,中國的開放戰略主要在兩條主線上展開,一是吸收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二是鼓勵本土企業擴大出口。在第一條主線上,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包括建立特殊經濟區、完善基礎設施、對外資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及對外資項目進行篩選,鼓勵出口導向型的項目。一方面對外資項目提出績效要求,主要是本地含量、外匯平衡和出口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對出口型企業(出口超過其產值70%)在所得稅方面給予再減半的優惠。其中最為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實行加工貿易政策。

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之際,正值日本和東亞新興經濟體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成本上升而對外尋求低成本生產加工地之時。這些投資項目具有“大進大出”的特點,其原材料、零部件需要從母國或其他經濟體進口,其產品需要出口。適應這些外資項目這一特點,是中國能否抓住東亞地區產業轉移機遇的關鍵。一方面,中國的進口替代部門仍需高關稅及非產品稅壁壘的保護;另一方面,高關稅等貿易壁壘又會阻礙出口導向型的外資項目進入中國。如何才能既保護進口替代部門,又使出口導向的外資項目在華低成本運作呢?為此,中國政府實行了加工貿易政策,即企業用于加工復出口的進口料件,進口時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1994年之前主要是產品稅,之后是增值稅和消費稅)。這一政策消除了中國的高關稅與增值稅對使用進口料件的阻礙。隨著加工貿易在國內產業增值鏈條的不斷延伸,海關、檢驗檢疫等管理部門不斷改進監管,在通關程序、跨關區結轉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便利化程度,使得加工貿易在全國范圍內發展。

加工貿易對于我國成為吸收外資大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超過8000億美元。但來華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活動具有特點,世界上跨境投資中,2/3在服務領域,而中國吸收的外資中,71%在制造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我國對外資企業內銷存在種種限制,因此,來華制造業的外資主要是從事加工貿易的,加工貿易出口中,超過80%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貿易政策對于吸引外商投資在華開展出口活動的重要性。換言之,如果沒有加工貿易政策,中國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吸收外資的局面。

中國加工貿易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具有顯著作用。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由于其制造業國際競爭力低下,缺乏國際銷售渠道,因此出口競爭力普遍不強,成為制約其工業化進程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我國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實行加工貿易政策,我國成功地承接了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將外資企業在技術、管理、設備、銷售渠道、品牌等優勢與我國勞動力、土地成本、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有機結合,使我國迅速成為面向全球的低成本加工制造基地。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占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一半,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實際上,加工貿易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推進工業化的一條新道路。世界銀行前副行長錢納里的“雙缺口”理論認為,制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兩大因素,一是資金缺口,二是外匯缺口。而加工貿易的發展,既可以引進外資,彌補資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加工貿易大大增強了我國出口創匯能力。在過去的30年中,一般貿易長期是逆差,只是近年來才出現順差。加工貿易一直保持順差,而且順差持續擴大,為我國引進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先進設備與技術提供了寶貴的外匯。今天,中國外匯儲備超過1.8萬億美元,雄居全球第一,加工貿易功不可沒。此外,加工貿易在引進新產品、對本地企業的技術外溢、提高本地勞動力素質以適應工業化進程的要求等多個方面,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我國沿海地區之所以脫穎而出,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發展出口導向型的加工貿易。

由此不難發現,加工貿易是過去30年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對外開放戰略的成功實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關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主要觀點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內涵到底是什么?人們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粗略整理,至少有以下五種代表性觀點,本部分將對這些觀點進行簡要的分析。

觀點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就是將加工貿易轉變為一般貿易。

這一種觀點的理由是:第一,加工貿易出口額包含了進口額,夸大了我國的加工對外貿易額。第二,加工貿易加劇了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加工貿易主要是由東亞幾個經濟體轉移過來的產業下游環節,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從其投資源地進口上游料件,加工后向歐美等傳統市場出口,形成了“三角貿易”。我們對東亞主要經濟體形成巨額逆差,又對歐美主要國家形成巨額順差,我們是美國、歐盟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國,這種雙邊貿易的不平衡,惡化了我國的外經貿環境。第三,加工貿易是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加工貿易導致的雙邊貿易不平衡,確實會加劇貿易摩擦,但認為加工貿易是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這個判斷未必準確。從1995年開始,中國是被全世界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但是被反傾銷調查的產品里面,90%以上是一般貿易,只有很少的案例是加工貿易。第四,加工貿易增值率低、創匯少。我國的加工貿易處在全球分工的低端,增值率低,這是沒有錯的,但是創匯并不少。前二十多年來我國的創匯主要就是來源于加工貿易,因為加工貿易有增值,所以有順差。一般貿易多年都是逆差,個別年份有順差。第五,加工貿易產品檔次很低,所以要轉成一般貿易。實際情況是,中國90%左右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都是加工貿易方式,如果拿加工貿易的出口產品和一般貿易比,加工貿易的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均高于一般貿易。所以把加工貿易轉型為一般貿易,絕對是解決不了所謂加工貿易產品檔次低的問題。第六,加工貿易承接了外國“兩高一資”的產業。當時為了吸收外資,確實有一些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型的項目,但是,加工貿易在環境保護、環境標準、能耗標準、技術水平上,均高于一般貿易,或者換句話說,把加工貿易轉成一般貿易解決不了所謂的“兩高一資”的問題。最后,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存在勞工問題、工作超時、社保不足、工人的權益沒有得到充分地保護,等等,這些問題在某些加工貿易企業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并不是說把它轉型為一般貿易就解決了。因此,把加工貿易轉型為一般貿易,很多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觀點二:加工貿易要實現從沿海向內陸地區的梯度轉移。

這一觀點是看到了沿海地區通過發展加工貿易大大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因此,希望通過實現加工貿易從沿海向內陸地區的梯度轉移,促進內陸地區的發展。這一觀點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加工貿易集中在東部沿海的局部地區,帶來了一些土地、資源、環境方面的壓力,通過梯度轉移可能緩解過度集中的問題。第二,加工貿易這種過度集中,帶來了人口的大幅度流動,大量的農民工從中西部地區進入了沿海地區,帶來了很嚴重的社會問題。第三,隨著沿海地區土地、環境、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勞動密集的加工貿易活動存在對外轉移的壓力,與其轉到越南等其他國家,不如政府加以引導,轉移到內陸地區。因此,近年來有關政府部門著力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確定了中西部31個市、區作為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但是,必須看到,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難以成為主流。第一,加工貿易具有大進大出的特性,布局上靠近港口是其內在要求,除了像芯片等物流成本占其總成本較低的商品,我國陸路運輸成本高,大多難以向內陸地區轉移。第二,內陸地區雖然在勞動力價格方面有優勢,但是與沿海地區相比,內陸地區在產業鏈方面配套能力差、管理水平較低、勞動生產率低,據一項調查,單位產品的勞動成本,內地與沿海幾乎沒有差異。第三,各地招商引資的競爭中,往往對制造業所用土地有補貼,沿海地區地方政府財力較強,可能比內陸地區提供更多的補貼,因此,對投資者而言,在內陸地區的土地成本未必比在沿海更低。第四,加工貿易對管理效率有越來越強的要求,內陸地區由于開放晚,管理的水平、管理的意識、管理的效率,通關便利化程度通常與沿海地區都有差距。第五,加工貿易所在的地方政府會采取各種措施阻止加工貿易搬離本地。第六,沿海地區本身發展不平衡,如廣東的東西兩翼地區、江蘇的北部地區都與其核心區存在明顯的發展落差,省級政府極力推動加工貿易省內轉移,也會阻止加工貿易向內陸地區的轉移。因此,總體而言,加工貿易向內陸地區的梯度轉移難以成為主流,內陸地區不必也不可能重復沿海地區開放與發展的道路,應該因地制宜另謀開放發展之路。退而言之,即便加工貿易實現了梯度轉移,也不能說就實現了轉型升級。

觀點三:加工貿易從“放養”轉變為“圈養”。

這就是說把加工貿易逐漸地引入海關特殊監管區內。這一觀點一度很有市場。從國際經驗看,大多數國家加工貿易都在海關特殊區里面。加工貿易跨關區的結轉被認為是飛料走私的一個重要原因。怎么才能看住它呢?就是要把“放養”變成“圈養”,因此批準建立了多個出口加工區。但是,這個觀點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發達國家關稅很低,很多企業無需加工貿易政策,因此,只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實行加工貿易政策,無礙他們利用全球分工帶來的機遇。而中國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既要保留高關稅,保護進口替代部門,又要參加全球產業價值鏈,必須大范圍實行加工貿易政策,否則不可能充分利用全球分工帶來的機遇。其次,加工貿易并非走私原因。走私是因為高關稅帶來的巨大利益。從海關查處走私的結果看,利用加工貿易方式的走私犯罪金額與其他方式大體相當,但考慮到利用加工貿易方式走私有案底可查,因此,可以推斷,利用加工貿易走私并不是走私的主要渠道。再次,全國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數量巨大,不可能全部進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關鍵還在于通過監管理念、監管體系和技術創新、加強部門間的配合等,提高監管的效率,而不是主要依靠“圈養”。最后,隨著國內市場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加工貿易企業既要出口,又要兼顧國內市場,出口加工區的政策不適應這種企業的要求。因此,不可能把加工貿易活動全部放到海關特殊監管區中。即使在特殊監管區里,加工貿易同樣面臨轉型升級的重任。

觀點四:實現加工貿易的主體從以外資為主到以本土企業為主。

目前,外資企業占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85%左右。這一觀點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外資企業具有漂移性。尤其最近這兩年,由于我國沿海地區成本上升較快,一些企業提出要向越南等國轉移,更加劇了加工貿易主體本土化的迫切性。其實,在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都具有漂移性。來華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其來源地絕大多數也是“本土企業”,但隨著其本土成本的上升,都遷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中國。因此,如果我國的投資環境不利于發展加工貿易,不僅外資企業會遷移,本土企業也同樣會遷移到外國。關鍵是要不斷改善投資環境,這正是全球化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競爭的重要內容。第二,認為加工貿易以外資企業為主不利于搞研發、搞品牌。加工貿易要從OEM到ODM和OBM,要搞研發、要發展自主品牌,這是轉型升級的一個方向。如果在華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是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它的研發主導權不在本土企業,因此難以開展自主研發,更難以發展自主品牌。不過,跨國公司研發活動的國際化是當前跨國投資的一個重要內容,只要我國條件適合,跨國公司是會將研發活動轉移來的。目前我國已經承接了上千家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據有關調查,在跨國公司未來的研發投資目的地中,中國高居榜首。另外,來華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中,相當高的比重是港資、臺資中小企業,其在投資來源地已經只剩下營銷與管理活動,其研發、生產等活動都已經轉到內地,因此,如果這個企業要開展研發,一定會放在內地。總體而言,加工貿易主體的外資化特點,對加工貿易在華開展研發活動并形成知識產權,是有一定障礙,但不是致命的障礙。所以推動加工貿易搞ODM、OBM,即便是外資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不一定非要把它轉為內資。因此,把以外資為主轉成以本土企業為主作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這個觀點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

觀點五: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就是從傳統產品向高新技術產品升級。

這個觀點乍聽起來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國加工貿易起步時,主要是傳統產品,后來越來越多的是IT企業過來了。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加工貿易的產品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2007年,78%加工貿易出口已經是機電產品了,45.8%已經是高新技術產品了。高新技術產品占比,已經遠高于美國(35%)和OECD國家平均水平(28.5%)。如果這一觀點成立,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早就成功了,不需要再轉型升級了。實際上,如果深入到企業內部去考察,不難發現,很多所謂的高新技術的企業,其產品雖然是高新技術產品,但在華從事的卻多是低附加價值的勞動密集活動。所以這個觀點是似是而非的,乍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沒有揭示出轉型升級應有的含義。

上述五種關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代表性觀點,有一部分有合理內涵,但是又不完全準確。

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與政策

(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臨的新形勢

加工貿易轉移升級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必須將加工貿易放到國際生產分工新格局和我國對外開放戰略轉變之下加以考察,才能準確把握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真正內涵。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IT技術革命和運輸技術的進步,全球分工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最深刻的變化之一,是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形成。

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產業,其價值活動均可粗略地劃分為技術與資本密集環節(如研發設計、高級原材料生產、復雜零部件生產等)、勞動密集環節(簡單零部件生產、成品組裝等)和信息與管理密集環節(如市場營銷、管理運營、品牌運作、專業服務、金融服務、物流管理等,大致可以歸為總部經濟活動和生產性服務活動兩大類)。如果一個產業的價值鏈在一國之內展開,由于資本與勞動力的可流動性,會導致產業價值鏈不同環節的資本回報率和工資水平趨同,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主要反映的是人力資本構成的差異。因此,其價值曲線是一條很平緩的“U”型曲線(見圖1)。

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的跨國可移動性與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的不可跨國移動性,導致全球產業價值鏈與國內產業價值鏈的巨大差異。相形之下,全球產業價值鏈卻是一條深凹的“U”型曲線,原因在于,勞動力跨境流動存在諸多的障礙,導致不同國家之間勞動力工資水平的巨大差異,而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卻可以自由流動,導致資本回報的平均化。這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形成在國際生產價值鏈不同環節的分工,通常勞動密集型的價值環節布局在發展中國家,這些環節的勞動生產率較低,附加價值也較低,而勞動生產率較高的技術與資本密集環節和信息與管理密集的價值環節則分布在發達國家,從而形成了一條深凹的“U”型曲線。中國臺灣企業家施振榮先生在分析IT產業價值鏈時將這條曲線稱之為“微笑曲線”。發達經濟體在將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同時,其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的地位不斷提升。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全球分工格局也因此產生了重大變化,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間分工,變成了價值環節間的分工。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最主要的方向是要提升產業價值環節。

中國的對外開放戰略也正處于調整的關鍵時期。過去以“出口創匯”為核心目標的開放戰略已經成功地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開放戰略也必須隨著國家發展戰略與我國對外經濟關系的變化而相應的調整。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工業化,我國的發展戰略的目標,已經從以往速度優先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轉變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創新與效率驅動的發展模式。因此,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外開放戰略也將從以往的“出口創匯”為核心目標,轉變為對內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服務于經濟發展模式,對外則要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在以往以“出口創匯”為核心目標的開放戰略中,加工貿易居功甚偉。隨著我國開放戰略的重大調整,加工貿易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轉型升級。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

從根本上說,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就是提升我國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為此:

第一,發展上游的零部件配套產業。我國是從最低端加工組裝環節切入全球產業價值鏈的,近年來增值率持續提高,2007年達到67%(見圖2),但仍然不高。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去向簡單零部件、復雜零部件的設計生產活動延伸,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與本土上下游企業的配套合作,按照國際市場的品質要求與生產管理規范,推動本土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加強管理,從而提升整體產業集群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鼓勵和支持研發,實現從OEM向ODM的轉變:形成自主知識產權。ODM的毛利潤率可以達到30%左右,遠遠高于OEM(10%左右)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從事研發活動的人員,其勞動生產率遠高于從事簡單加工組裝的工人,其工資是普遍勞動密集型工人工資的幾倍到幾十倍,這將大大提升加工貿易的附加價值。

第三,向下游服務價值鏈的延伸。發展倉儲、物流、配送,甚至可以到境外去控制銷售渠道。絕大部分商品的出口離岸價和它最后到消費者手里的零售價有相當大的差別,有的都差好幾倍,說明大量的價值是在服務環節里。我國在加工貿易的價值鏈中,目前只分享其服務增值的很小部分,向下游服務增值鏈的延伸,空間巨大。

第四,發展自主品牌。目前我國自主品牌產品占出口的比重很低,在加工貿易中比重更低。國際品牌可以帶來巨大的收益,但必須認識到,首先,國際品牌的基礎是技術與質量,沒有先進的技術與優良的質量作基礎,這樣的品牌必然只是曇花一現。其次,國際品牌畢竟是少數大公司才有能力發展,并不是所有的加工貿易企業都能夠發展自主品牌的。

第五,節約利用土地、資源與.能源,堅持節能減排,潔凈生產,保護環境。我國面臨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資源能源短缺問題和土地資源不足問題。一方面,加工貿易的發展,使我國充分發揮了勞動力比較優勢,使我國有能力進口短缺的資源能源,有利于緩解資源能源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土地、環境是不可貿易的,加工貿易要堅持節約利用土地、保護環境的原則,同時也不應發展“兩高一資”的產業活動。

(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要本著“有促有控,以促為主”的原則,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所謂“促”,就是為高價值環節的加工貿易產業活動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監管環境;所謂“控”,則是加強對低附加價值或“兩高一資”加工貿易活動的管理,提高其準入門檻。

第一,對國產料件足額退稅。對加工貿易所使用的國產料件給予足額退稅,才能使國產料件與進口料件處于平等競爭的地位。如果不能足額退稅,會導致種種扭曲,一是加工貿易企業可能轉向使用進口料件,從而降低加工貿易的增值率;二是導致國產料件的“境外一日游”現象。目前,由于退稅不足額等原因,“境外一日游”現象日益嚴重,其金額已經超過我國進口第四大來源國,由此導致大量的無效物流成本,造成了極大的社會資源浪費,同時也加劇了我國交通運輸緊張狀況。建立保稅物流園區后,部分“境外一日游”轉變為經保稅物流園區的“境內一日游”,但其對成本的增加以及對社會資源的浪費,仍然十分嚴重。因此,應該盡快對進料加工貿易方式的國產料件實現足額退稅。我國一直對來料加工所用的國產料件不予出口退稅,導致來料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率遠遠低于進料加工貿易。未來也應該對來料加工貿易采購的國產料件給予足額退稅。

第二,便利通關,簡化跨關區結轉的手續,充分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的作用,提高監管效率。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活動,對通關的便利性、時效性要求更高,因此,提高通過效率,尤其是充分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的作用,對于吸引高端產業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更新監管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步的最新成果,用電子賬冊取代人工賬冊,加強金關系統、金稅系統、金貿系統的聯網與信息共享,加強不同部門間的協調合作,無論對于提高海關特殊監管區還是跨關區結轉的監管效率,均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扶持本國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是全球化進程中配置資源的主體,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中,無論是開展自主創新還是發展自主品牌,都需要以本土的跨國公司為載體。因此,有必要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戰略與“走出去”戰略相協調,針對制約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約束因素,有針對性地改善政策環境,集政府與企業之合力,加快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

第四,保護知識產權。不少外資企業不愿將核心技術與產業活動轉移到我國,或者不愿意與國內企業開展配套合作,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擔心其技術外泄,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于加工貿易企業的創新活動和發展加工貿易配套產業,均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加強人力資源培訓,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目前,加工貿易提供了數千萬個低附加價值的就業崗位,解決了一大批低素質勞動者(主要是農民工)的就業問題,為增加農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貢獻。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需要更高的人力資源相配合。提高人力資源素質,一是要加強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造就一批高素質的新的勞動力隊伍。二是要加強在職培訓與轉崗培訓,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合理分配培訓資源,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持續提供合格的勞動者。

第六,切實加強勞動保護。以往,由于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狀況嚴重,加之勞動保護不力,加工貿易中的普通勞工的報酬是不完整,只夠勞動力簡單再生產的成本。隨著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平衡狀況的改善,新的《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勞動者的保護大大加強。勞動成本的上升,短期內確實會給出口企業帶來一定的成本壓力,但從長期而言,也是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只要加快提高勞動生產率,把握好勞動成本上升的節奏,加工貿易完全可以避免受到勞動成本過快上升的過大沖擊。加強勞動保護的關鍵,是基層政府相關部門的勞動執法能否到位。

第七,理順資源、能源價格。土地、資源、能源價格過低,導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相關產品的過度出口。要充分利用市場力量來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需要盡快推進土地、資源、能源價格機制的改革,由市場機制取代政府管制成為確定價格的基礎力量,通過理順價格,使加工貿易出口中土地、資源、能源成本完整化。

第八,限制和禁止“兩高一資”產品。限制和禁止“兩高一資”產品的加工貿易,符合科學發展觀,也符合中國的國情。應該進一步完善相關產品目錄,同時,凡是限制或禁止開展加工貿易的“兩高一資”產品,也應限制或禁止通過其他貿易方式出口。

第九,實現環境成本的內部化。由于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出口與經濟增長,導致不少地區環境保護執法不嚴,出口產品沒有包含完整的環境成本。因此,要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強環境保護執法力度,確保環境成本在加工貿易出口中的內部化。

第十,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循序漸進。必須認識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政府的適當引導有利于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進程,但根本上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政府引導一定要堅持循序漸進,避免操之過急。我國大量低素質勞動力的基本國情不會短期內改變,因此,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不能輕言取消或限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近幾年,一些地方政府為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人為地推動“騰籠換鳥”,沒有把握好高附加價值產業進入與低附加價值產業活動退出的節奏,局部地區出現了出口銳減和失業增加,是值得吸取的教訓。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在保持現有勞動密集型產業活動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向上下游高附加價值產業活動的延伸,而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這是與我國多層次的勞動力素質相適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