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魯菌病流行特點及預防措施

時間:2022-05-09 11:29:39

導語:羊布魯菌病流行特點及預防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羊布魯菌病流行特點及預防措施

摘要:羊布魯菌病屬于慢性人畜共患病,養殖場的羊發病,不僅會引發羊場經濟損失,還會威脅工作人員身體健康。基于此,將羊布魯菌病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其我縣流行特點、臨床癥狀與診斷要點,為養殖戶開展羊的疾病管理提供理論參考,并給出羊布魯菌病的防治措施,保障羊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布魯菌病;臨床癥狀;免疫接種

羊布魯菌病由布魯氏菌導致,患病母羊會出現流產、早產等癥狀;患病公羊會出現睪丸發炎癥狀;人感染羊布魯菌病,會使中壯年喪失勞動能力,致孕婦流產或使男性患上睪丸炎。我國衛生組織將布魯氏菌病評為乙類傳染病,目前學術界并未研發有效治療羊布魯菌病的藥物,需加強疾病預防工作,保障羊與人體健康。

1羊布魯菌病分析

1.1流行特點。羊布魯菌病無顯著季節性特征,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相關數據統計表明,在春末夏初季節,羊布魯菌病的發病概率相對較高,并表現出顯著的地方性流行特點。同時,羊布魯菌病可感染牛、豬、兔等不同動物或人,易引發區域性疾病,影響當地養殖業發展,阻礙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就臨床角度而言,不同種類的羊對羊布魯菌病的易感性不同,山羊是最易感染羊布魯菌病的種類;和公羊相比,母羊更易感染羊布魯菌病;和幼羊相比,成年羊更易感染羊布魯菌病。在母羊患上羊布魯菌病后,第一次妊娠的母羊易出現流產,流產概率高達50%;第二次妊娠的母羊流產概率較低。在疫區,患病羊大都為隱性感染,母羊不會出現流產現象,但會表現出子宮炎、乳房炎等疾病,且極易出現屢配不孕的問題。在羊布魯菌病傳感中,主要疾病傳染源為病羊或帶菌羊,特別是患病妊娠母羊,布魯氏菌會通過母羊的乳汁或排泄物,污染羊圈的環境、墊草、飲用水或飼料等,感染幼羊,擴大羊布魯菌病的感染范圍。一旦妊娠母羊由羊布魯菌病致流產,排泄的羊水、陰道分泌物等物質,含有布魯氏菌,導致羊群或養殖人員接觸污染源,感染羊布魯菌病。患病公羊的精液也含有布魯氏菌,可通過交配傳播給母羊。同時,布魯氏菌具備較強的擴散力,進入羊圈環境、墊草、飲用水或飼料后,可通過羊的皮膚、黏膜、呼吸道或消化道等結構,進入羊體內,引發羊布魯菌病。另外,吸血昆蟲也可傳播布魯氏菌,擴大羊布魯菌病的感染范圍[1]。1.2臨床癥狀。羊布魯菌病的潛伏期為14~180天,患病母羊和公羊的表現不同。患病母羊會在妊娠3~4個月后,出現流產現象。在流產的前2~3天,母羊表現出食欲不振、精神沉郁、體溫升高等癥狀,陰唇紅腫且流出黏性分泌物;在流產時,母羊的胎兒大都是死胎或弱胎,成活率極低;在流產后,母羊的引導仍舊流出黏性分泌物,會誘發子宮內膜炎,并在后續發情中表現出屢配不孕的問題。患病公羊會表現出睪丸炎,在接觸公羊睪丸時,溫度較高,且公羊會產生痛感,在患病后期,公羊的睪丸萎縮。另外,部分患病羊會誘發關節炎,表現為跛行,嚴重時會臥地不起。1.3疾病診斷。常用的羊布魯菌病診斷方式有三種:其一,細菌學診斷,獸醫需選擇母羊流產胎兒、胎衣或陰道分泌物等組織作為檢測樣品,通過柯氏染色法對其進行鏡檢,流程如下:涂片制備→涂片干燥固定→染色(2%沙黃)→水洗→復染(1%孔雀綠)→清洗→鏡檢,存在布魯氏菌的組織表現為紅色球狀,其他組織則為藍色;其二,血清學診斷,該診斷方式的準確性更高,常用平板凝集試驗(RBPT)或試管凝集試驗(SAT),實現羊布魯菌病的精準診斷,如果養殖場對羊群開展檢疫,可選擇血清平板凝集反應進行疾病診斷,提高疾病診斷效率;其三,變態反應診斷,檢測人員可抽取0.2mL的布魯菌水解素,將其向患病楊的尾根皮內注射,觀察48h后注射區域的變化,如果患病羊表現出紅腫熱等現象,表明病羊為陽性。

2羊布魯菌病的防控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羊布魯菌病的傳染性極強,病發會導致羊養殖場出現較大經濟損失,威脅養殖人員及養殖場周邊人員的身體健康。就此,養殖場需加強對羊布魯菌病的重視,制定綜合防控措施,及時預防羊布魯菌病,避免病原菌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保障羊養殖場的經濟性效益,實現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2.1做好飼養管理。在羊養殖中,飼養管理是防治羊布魯菌病的主要措施。養殖戶需從場址選擇、養殖管理、圈舍消毒、病羊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防控布魯氏菌在養殖場的傳播,保障羊群健康生長。就場址選擇而言,在建設養殖場初期,羊養殖戶需做好場址的選擇,確保周邊區域存在豐富水源,遠離居民區、工業區和其他禽場,盡量選擇上風向,保障羊養殖場的良好空氣流通。就養殖管理而言,為避免外來羊引入病原菌,養殖場需堅持自繁自養,保障羊群的統一性。如果羊養殖場不得不引入外來羊,需按照規范的隔離檢疫流程,確保外來羊不攜帶病原菌,保障羊群的健康。就圈舍消毒而言,養殖戶需定期開展羊圈消毒工作,及時清理羊圈內的羊排泄物等異物,并將其統一運輸到指定地點,規范異物的消毒與發酵流程,避免排泄物的病原菌進入羊體內,誘發疾病;養殖戶需遵循國家動物衛生防疫標準,每七天開展一次羊圈的徹底消毒工作,圈舍和地面需采取不同消毒藥物,實現有效消毒。對于養殖場的地面,養殖戶可選擇3%的苛性鈉溶液或20%的石灰乳等消毒試劑,進行交叉使用,保障消毒效果;對于養殖場的圈舍,養殖戶可選擇3%的來蘇兒或碘伏,進行噴灑消毒[2]。就病羊管理而言,如果養殖期間發現羊群內存在患有羊布魯菌病的羊,需立即進行隔離淘汰處理。將患病母羊流產產生的胎衣與胎兒,運輸到統一地點,進行深埋或焚燒處理,嚴禁隨意丟棄,避免布魯氏菌的擴散與傳播。對于病羊接觸過的器具、羊圈等,需選用上述消毒劑進行消毒;對于病羊的皮,如果想要開發利用,需應用3%的來蘇兒消毒劑浸泡二十四小時,再進行處理。另外,由于羊布魯菌病屬于人畜共患疾病,養殖場需做好養殖人員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養殖人員對羊布魯菌病的重視,規范養殖人員的操作,避免養殖人員感染羊布魯菌病。例如,養殖人員在進行羊的接產操作時,需佩戴長至小臂的橡膠手套,避免皮膚與母羊、胎兒、胎衣或羊水等物質接觸,實現羊布魯菌病的有效防治。2.2實施免疫接種。為避免羊群患上羊布魯菌病,養殖戶需提升羊的免疫力與抗病能力,通過家畜的檢疫與免疫接種,實現羊布魯菌病的有效防治。在羊檢疫中,養殖戶需定期對羊進行羊布魯菌病檢測,及時隔離并淘汰病羊。同時,羊養殖戶可在羊場內隔離無病菌區域,應用健康公羊的精液對患有隱性羊布魯菌病的母羊進行人工授精,為羊場培養健康幼羊,在幼羊出生后,應用消毒乳及健康乳喂養,并對其進行檢疫,將檢疫結果為陰性的羊置于健康羊群中,提高羊場的健康養數量,有效防治羊布魯菌病,實現凈化羊群的目的。在免疫接種中,通常為羊注射干燥布魯菌豬型二號菌苗,養殖戶需利用生理鹽水將疫苗進行稀釋處理,為每個羊注射50億菌/mL的稀釋菌苗1mL,提升羊的免疫力[3]。

3結語

綜上所述,羊布魯菌病無季節性特征,感染范圍廣,危害大,需養殖戶提高重視。通過本文的分析,養殖戶需做好羊的飼養管理,加強對養殖人員的健康教育,并對羊群實施免疫接種,提高羊布魯菌病的防治效果,保障羊群的健康成長,實現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薛俊英.羊布魯氏桿菌病的診治探討[J].中國畜禽種業,2014,(2):65-66.

[2]吐爾遜古麗•沙吾提.羊布魯氏菌病的診斷與防治措施[J].獸醫導刊,2018,(8):195.

[3]張雷,曹東,鄭文金,等.兩種接種途徑對羊布魯菌病疫苗免疫抗體變化的影響[J].中國獸醫雜志,2017,53(5):52-55,121.

作者:尹夢筆  單位:劍川縣彌沙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獸醫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