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的行政規則研究

時間:2022-10-10 11:16:03

導語:環境保護的行政規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保護的行政規則研究

1.環境保護行政程序證據規則概述

在我國《行政訴訟法》中明確規定:行政有證在先,即要求行政機關在做出行政行為之前,應先收集證據,這對環保行政程序證據規則產生了重要影響。

2.環境保護行政程序證據規則研究

2.1證據排除規則

證據是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材料。在環保行政程序中,證據具有重要作用。環保機關應采取各種方法收集證據,有些證據雖然能夠證明案件情況,但不能采納,也就是所謂的證據排除規則。在《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明確規定:以非法手段得到的證據不能作為證據。在環保行政程序中,也應該建立起證據排除規則。但在非法證據的認識上,我國環保法律并沒有對其進行明確規定。筆者認為,可以把非法證據排除視為環保行政程序的一項原則問題。在我國,法官和行政法官都沒有適用法律的權力,如把非法證據排除視為環保行政程序的一項原則,修復證據規則和環保行政程序的建立是行不通的。在建立證據排除規則時,應將危害程序正義和非法證據結合起來看待,即違背程序公正或者侵害行政權利當事人所搜集的非法證據應予以排除,而其他的非法證據能夠作為呈堂證供。

2.2證據調查規則

所謂證據調查規則,即環保行政機關依其職權實施的各種活動,在活動中應遵守相應的規則。具體如下:(1)依職權調查,即行政機關根據案件情況調取、收集證據,調查取證是環保行政機關應盡職責。具體包括以下四項內容:一是查明案件事實,主動調查取證;二是承擔起證據收集和調查的責任,通過法律允許的方式來發現案件的真實情況,并收集證據;三是有決定權收集證據的方式和范圍,不受參與人的限制;四是主導證據收集程序進展情況,根據證據收集的需要,可要求利害關系人或行政相對人提供證據,并做出延期或加快決定程序的決定。(2)進入檢查,包括住宅內檢查和非住宅內檢查。一般情況下,法律嚴禁進入住宅內進行檢查。在環保行政程序中,對進入住宅內檢查做出了明確規定:環保執法人員為調查取證,有權進入現場,復制、查閱排污單位的有關資料。在進入檢查時,應遵守以下幾項規則:一是環保執法人員可進入現場進行調查、收集證據;二是不能強行進入公民住宅進行檢查,需在當事人同意后才能進入;三是在進入利害關系人或當事人生產場所時應選擇恰當的時間,不得干擾正常的生產秩序。(3)兩名執法人員及出示證件。即在收集證據時,應由兩名以上的執法人員共同進行,并向調查對象出示證件。通過這樣的規定,不僅能有利于執法監督,也能保證執法人員安全。(4)當事人參與。即在環保行政程序中,當事人有權參與到證據收集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并提供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看法。當事人參與保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體現了我國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則。我國法律規定:當事人享有陳述、申辯的權利,行政機關應聽取當事人的看法,對于當事人提出的證據、理由和事實應立即進行復核,如果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或理由是成立的,應予以采納。

2.3證明責任規則

證明責任即在環保行政程序中,承擔起證明案件事實的法律責任,如果不能提供充分的證據來證明其主張,則該主張是不成立的。環保行政機關如果不能找出證明來證明企業排污事實,則企業排污行為是不成立的。(1)證明對象,即案件事實,指環保行政程序中,行政機關、行政相對人需要證明的案件事實。包括實體性事實、程序性事實。實體性事實一般是由法律、法規確定的,在行政機關做出行政決定時應查清的事實。而程序性事實即環保程序是否按照規定步驟完成、行政程序是否符合規定、程序形式是否合法以及法定時限等方面。(2)當事人權利及責任,在環保行政程序中,當事人享有提供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權利,還可以提供事實、證據來反駁環保行政機關的觀點和主張。對于當事人所提供的事實和證據,環保行政機關應予以高度重視,對于有證明力的證據有予以采納。(3)證明責任分配。在證明責任分配上,我國一般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環保行政機關應承擔的證明責任包括以下幾項:一是當事人有違法行為以及情節輕重事實;二是當事人不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的事實;三是當事人應采取的強制措施的事實;四是當事人繳納費用事實;五是告知當事人聽取申辯、陳述的事實以及舉行聽證會的事實。

2.4審查判斷規則在證據審查判斷時,也應遵循相應的規則,具體如下:(1)言詞審理,即行政機關在收集、核實證據后,在認定案件事實、證據事實、法律適應等問題時,當事人、證人、鑒定人、利害關系人都參與案件審理的全過程,在審查過程中,聽取他們對案件事實和證據的意見,準許交叉盤問、辯論的一種原則和制度。(2)職能分離,即從事審判型聽證和裁決的機構、人員不能從事于聽證行為、裁決行為相悖的活動,保證裁決公平。就環保行政程序而言,環保行政機關不僅享有調查取證權,還享有證據判斷、做出裁決的權利,即行政權、裁決權集于一身。因此,有必要強調職能分離規則,這樣才能保證裁決公平。(3)傳聞證據,即在審理案件時,當事人可以重述他人的在場證言,以此作為事實的證據。傳聞證據規則最早產生于英美法系國家,在行政程序中可以采用傳聞證據。(4)案卷排他性,即在行政程序中,行政機關不能通過案卷以外的、當事人不熟悉的或者是未經過質證程序的證據做出行政決定。具體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行政機關不能接納聽證以外的證據;二是不能利用職員秘密的報告為證據;三是不能單方面觀察案件物體材料。

3.結語

綜上所述,在行政程序制度中,證據規則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缺乏統一的環保行政程序證據規則,導致環保行政機關在調查取證、審查證據時沒有法律依據,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也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我國應加快制定統一的環保行政程序證據規則,建立并完善證據排除規則、證據調查規則、證明責任規則、審查判斷規則,明確環保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責任,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本文作者:劉丹工作單位:東莞市環保宣傳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