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層環境保護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4-21 09:00:07
導語:加強基層環境保護工作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總體要求,為我們搞好基層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徑。如何在實施“環境保護科學發展理念”的征程中把步子邁得更快更穩更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產、生活、生態良性互動的文明社會,已成為湖南省臨湘市當前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
探索與成效
近年來,在省、市環保部門的堅強領導下,臨湘市以深入貫徹落實新《環境保護法》為契機,主動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新常態,以改善民生為宗旨,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服務和優化經濟發展為主線,以大力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為重點,全面推進了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實現了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抓宣傳教育,確立環保新理念
2016年來,我們持續貫徹實施新《環境保護法》,大力宣傳環保法律知識。一是做好對廣大群眾的宣傳。在臨湘市市委院內、京珠高速連接線、濱江產業園區設立了16塊大型戶外宣傳牌,在電視臺和市城區中心電子顯示屏每天滾動播放環保公益宣傳片和環保法律法規,營造公眾參與,共同保護的氛圍。二是做好對國家公職人員的宣傳。建立了短信平臺,以最新的環保政策、法律為內容,每周一向市級領導、市直單位和鄉鎮主要負責人以及企業法人發送,爭取各級領導理解和支持環保工作,樹立環保優先理念,增強企業法人落實環保主體責任的意識。三是做好企業環保知識的宣傳。在鄉、鎮、街道辦事處、工業園區,建成永久性宣傳標牌180塊、環保宣傳欄窗50個,固定宣傳標語150條,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四是開展大培訓,全面提升企業負責人和全體員工的環保意識。2016年5月,臨湘市環境保護局法制股牽頭組織濱江產業園15家涉化、涉危企業進行了環境污染犯罪、行政拘留、行政強制措施等環保法律法規知識培訓3場次,培訓人員1000余人。同時,在企業密集區周邊村組投放了1000個印有“保護環境、清潔家園”標志的垃圾桶,動員村民參與環境保護。
抓環境執法,形成監管新常態
一是為進一步規范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促進環境質量改善,出臺了《臨湘市清理整治環保違規建設項目實施方案》,并開展了摸底排查工作,特別是對工業園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區域進行清理。到目前為止,共排查企業210家,排查出違規建設項目74個,其中未批先建項目46個,未驗收項目28個。按照環保部“三個一批”的整改要求,對排查出的74個違規建設項目進行分類處理,淘汰關閉35個,整頓規范29個,完善備案10個。二是著力推進工業污染排查。為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大湖區工業污染源排查整治力度,全面掌握環洞庭湖工業布局及污染物排放情況,制定了《臨湘市洞庭湖工業污染源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對湖區周邊工業企業、工業園區(聚集區)相關環境信息進行了調查核實,建立了環洞庭湖區工業污染源信息庫。2016年來,共排點工業企業21家,入湖、入河排污口15個。三是為切實加強環境安全隱患排查,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進一點消除環境風險隱患,全面提升環境風險防控水平,確保全市環境安全。以涉重金屬、涉危險廢物、涉危險化學品的企業以及飲用水水源地、工業園區、尾礦庫、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為重點,在全市全面開展企事業單位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共排查出各類環境安全隱患177個,分別下達整改文書,限期整改。四是強化環境安全整治。進一步明確了監管責任,報請臨湘市人民政府出臺了《臨湘市環境監管網格化實施方案》,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原則,對全市鄉、鎮、街道辦事處,社區、行政村實行環境監管區域的全方位、全覆蓋、無縫隙管理。五是進一步加大了執法打擊力度,強化了部門聯合執法。2016年以來,先后開展“零點行動”“突擊行動”“靜音行動”“暴雨行動”等環保專項行動11次,共出動環境執法人員349人次,排查企業110家,聯合執法5次,查處違法案件46起,關閉違法企業2家,責令停產6家,查封扣押2家,有效地維護了臨湘市生態環境安全。特別是2016年,臨湘市環境保護局高度重視核與輻射監管工作,專門向市編委報告,成立了核與輻射管理股,對城區大小醫院進行了檢查,通過督查,對市婦幼保健院等4家醫院下達了立即辦理核與輻射安全許可證,并移交執法立案查處。
抓污染治理,改善生態新環境
一手抓立項爭資,一手抓項目實施。2016年臨湘市共爭取環境治理項目4個,其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1個,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3個,爭取國家資金5600萬元。同時,先后組織實施了強盛重金屬廢水治理、劉家坪重金屬廢水治理等5個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對桃礦、忠防、桃林等區域的重金屬污染問題進行了有效治理。督促湖南國發、湖南比德等園區企業新增環保投入3000多萬元,新上廢氣吸收裝置和廢水處理設施,減少了無組織廢氣和生產廢水的排放。針對空氣質量和三灣園區粉塵污染問題,督促兆邦陶瓷等陶瓷企業先后共計投入資金2300萬元,用于建設堿水除塵脫硫噴淋系統等脫硫除塵設施,搭建規范的原料棚10萬多平方米,實施廠區道路定期濕法清掃,生產廢水經處理后循環利用,園區內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較入園初期明顯減少,新上窯爐煙氣雙塔脫硫設施每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硫160噸。通過以上污染治理項目的實施,臨湘市生態環境質量和城區空氣質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困難與問題
隨著《環境保護法》貫徹落實的步步深入,各級領導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力度逐漸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新常態下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認知程度越來越高,群眾的需求與現實不相適應,因而對環境保護部門的挑戰和壓力就越來越大,綜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難”。
設備、技術匱乏,應對環境突發事件處置難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突發事件出現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應對環境突發事件處置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目前臨湘市處置環境突發事件的環境應急監測儀器和防護裝備嚴重匱乏,人員專業水平滯后,應對環境風險的能力嚴重不足,如遇突發事件難以應對,處置困難。
機構設置不全,面對環境污染問題監管難
由于編制不足,機構設置留有空擋,因三定方案中鄉鎮沒有專門的環保機構,所以目前鄉鎮環保工作仍然是一無機構,二無人員,導致監管缺位,面對群眾普遍反映的環境污染問題很難及時有效地治理。生態保護乏力,針對環境保護規劃實施難自然生態保護涉及面廣,部門職責交叉,基礎工作薄弱,生態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矛盾增多,因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手段,生態保護監管難度加大,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工作尚未全面開展,導致環境保護規劃實施難。
對策與建議
環境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偉大事業,做好新形勢下的環境保護工作,必須創新工作方法,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水平,具體地講就是做到“三要”。
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提高科技水平
為了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首先,應加大環保監測設備及應急處置能力的投入力度。設備購置費應納入財政預算,按照有關要求,每年應有計劃地投入一定數量的監測儀器設備購置費,以確保監測設施的正常運行。其次,加強應急監測技術的開發應用。針對目前臨湘市應急監測分析方法技術欠缺的實際狀況,配套開發適合臨湘特色的應急監測系統,在完善數字地圖、應急監測數據庫等應用軟件的基礎上,開展污染源調查,建立污染源庫;建立特征污染物擴散模型;收集環境標準、應急事故監測案例等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提高應急監測水平。再次,加強人員培訓管理。包括人員配備、崗位職責以及相應的培訓、考核、評價等內容。目前臨湘市監測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應有計劃地組織人員上崗培訓,在提高應急監測技術上下功夫,做到持證上崗,并納入考核評價體系,確保人員素質適應監測要求。
要健全管理網絡,夯實環境保護根基
目前,就基層而言,農村環境保護能力明顯不足,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受到嚴重制約,迫切需要建立鄉鎮環境管理網絡,解決環保編制,設立環保站所,增加工作人員,經費納入預算,統一歸口管理,以便于污染的全面掌控和治理,以高壓態勢打擊違法排污,徹底扭轉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執法環境。
要建立三個機制,強化農村環境保護
一是建立農村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機制。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原因復雜,隨機性大、分布范圍廣,潛伏性和滯后性強,管理控制難度大,需要從宏觀、戰略上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做出科學的規劃,進一步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機制。二是建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干部考核機制。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無害化處理率,農村面源污染、禽畜養殖污染治理,“百千工程”、生態公益林、沿江防護林建設等納入鄉鎮目標責任制,作為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三是建立部門分工、協調聯動工作機制。環保部門要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農業部門要負責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禽畜養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加快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步伐;科技部門要積極開展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相關課題的科研攻關與成果推廣;規劃、建設部門要加快推進鄉鎮環?;A設施建設,要按照生活污染源處理“就近、經濟、效率”的原則,確立市場化運行規劃,建立區域的條塊協調聯動機制。
作者:李四雄 單位:湖南省臨湘市環境保護局
- 上一篇:農業機械制造自動化的運用
- 下一篇: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