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環境污染探究
時間:2022-09-13 10:52:50
導語:人口與環境污染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化石燃料的需求不斷增加。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資源使用方式的不科學,環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和損害。本文發現,污染水平與城市規模的關系不是單調變化,而是呈倒U形關系。大氣污染物會影響人類健康狀況,損害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長,還會對經濟狀況產生影響。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文獻進行梳理,總結人口與大氣污染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人口規模;大氣污染;人類健康
一、環境污染的背景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眾多。數據表明,雖然近年來人口增長有所放緩,人口總量卻越來越多。據趙永分析,我國總人口將增長到2030年的15億人。楊利民運用CPPS預測未來我國的總人口將會持續增長,2028年會達到最高的14.38億人,他預測2021年以后我國人口將會超載。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釋放出大量有害物質,成為中國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中國傳統的供暖方式為燃燒煤炭。這些煤炭沒有脫硫處理,從氣候方面看北方地區大氣污染物并不容易擴散,造成霧霾等的環境污染。除了生活排放,工業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狀況更加嚴重。大量制造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三廢”物質,這些有害物質不加處理的排放到空氣環境中,危害著人們的生活。據有關數據顯示,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在全年中大氣污染超過規定標準的天數在20%以上,部分城市有酸雨現象。多年來,中國的空氣質量受到高濃度二氧化硫(SO2)和總懸浮顆粒(TSP)的嚴重污染。工業活動的污染物使大氣中一些有害氣體的濃度增長速度很快。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源、交通源等污染源持續增加,環境污染已成為我國公共安全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二、環境污染特征分析
王慧文(2003)在對沈陽的研究中發現大氣總懸浮顆粒物(TSP)的污染水平在不同的季節具有不同的表現,在冬季污染程度比較高,在夏季污染程度比較低。于淑秋(2002)、郭蕾(2019)也認為北京市區、蘭州污染物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大氣污染除了季節變化之外,不少學者還認為大氣污染物分布在不同的區域也存在顯著差異。張淑平通過分析NO2、PM2.5發現,NO2濃度最高的區域是天津、河北東南部和山東中部地區,PM2.5污染濃度最高的是河北局部地區和山東局部地區。綜上所述,大氣污染物排放呈現季節性、區域性。前者是由于天氣及人類活動造成的。煤炭供暖的傳統方式產生了大量污染物,同時冬季風力不大,污染物濃度較高;春秋兩季多刮風,大風促使空氣流動,污染物易于擴散,大氣總懸浮顆粒物濃度下降;夏天的雷雨天氣更容易驅散空氣中的污染物,大氣中污染物含量最低。
三、人口與環境污染關系分析
(一)人口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美國學者舒克拉和印度學者帕里訶盯從全世界的角度研究了環境污染和城市規模之間的關系,他們發現大氣污染水平與城市規模的關系呈現倒U型關系,不是單調變化的。Lindblade,KA調查了1945~1996年期間土地利用的變化以及當前的農場管理做法,以確定可能干預的因素,以防止其延遲人口增長對烏干達卡貝爾區土地退化的負面影響,發現土地利用的變化和當前的農業管理技術可能導致該地區嚴重的土地退化問題。雖然所有土地利用的變化都構成了其所處景觀環境的變化,但由于新用途產生的經濟價值大于其替代用途,許多此類變化構成了福利改善。Boserup提出了人口壓力假說(PPH)將土地退化直接與人口壓力聯系起來,認為在可比較的物理條件下,人口密集地區出現嚴重侵蝕的地區。GrepperudS發現在埃塞俄比亞由于來自人和牲畜的壓力超過了某個臨界值,土地發生了快速退化。但Tiffen等人利用肯尼亞Machakos區人口和土壤侵蝕的長期趨勢數據,表明人口密度是該地區水土保持和環境恢復的驅動力。對于人口規模是否對環境污染水平產生影響,國內學者所持觀點并不一致。一些學者認為人口數量越多,人類活動中會釋放更多的污染物,導致大氣污染程度更加嚴重。蔣志學(2000)認為人口規模的增加會通過提高大氣污染治理難度對空氣造成負面影響。趙弘(2014)通過對北京的研究認為人口過快增長引發大城市病,進而引發環境污染的問題。還有學者研究人類各種不合理行為對沙漠化影響的比重。人類各種對大自然的不合理行為有過度放牧、過度農墾和水資源利用等。朱震達認為在中國北方荒漠化形成因素中過度放牧、過度農墾占和水資源利用占比最大,形勢比較嚴峻。一些學者則認為人口規模和大氣污染水平并不是單調變化的。張淑平(2016)通過研究認為城市污染物濃度與城市規模呈倒U型關系,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并不意味著必定帶來城市環境質量的下降;常住人口小于1,200萬人時,城市人口規模越大冬季平均PM2.5和二氧化氮濃度就會越高,但城市常住人口超過1,200萬人時,人口規模與PM2.5和二氧化氮濃度的關系會呈反方向變動。(二)大氣污染對人口的影響。我國的環境問題受到了國外研究者的關注。DanaLoomis(2014)在對中國空氣研究中發現,中國的污染空氣對人類具有遺傳毒性和致癌性。DavidY.H.Pui(2014)將中國的PM2.5與在美國獲得的研究進行比較,他認為對于那些更頻繁的呼吸著高PM2.5濃度空氣的人群,他們患有心臟疾病和呼吸疾病的風險會增加。此外,大氣污染影響人類健康。Schwartz(1996)認為顆粒空氣污染會影響人類的健康水平,導致每日死亡率的增加。郭蕾(2019)在研究中發現國內大氣總懸浮顆粒物(TSP)與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有聯系,大氣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日益加劇。PM2.5、SO2、CO、O3等氣體均可對呼吸系統疾病產生影響。
四、借鑒與啟示
空氣污染對人體危害很大,改善空氣質量迫在眉睫。首先,政府應加強環境政策的執行力度,控制地方和區域多種污染物和排放源,減輕區域的空氣污染問題。這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肆意排放污水、有毒氣體的行為屢見不鮮,他們的生產活動并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環境要求,對于這些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業,我們要堅決遏制落戶。對于農村地區,政府應該開展環保宣傳,限制農藥化肥的使用,鼓勵有機化肥和秸稈還田。其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清潔能源。科學合理的使用煤炭資源,對煤炭進行清潔生產和清潔利用,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大力開發水能、風能等新能源。最后,各城市應該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加大環保投入。加強對企業的創新投入,鼓勵企業運用創新的技術來實施企業生產活動。
參考文獻:
[1]李成才,毛節泰,劉啟漢,劉曉陽,劉桂青,朱愛華.利用MODIS光學厚度遙感產品研究北京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J].大氣科學,2003(5).
[2]王建英,崔洋,史霖,楊亞麗,鄧敏君.銀川市冬季兩次典型持續大氣污染過程對比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20(3).
[3]于淑秋,林學椿,徐祥德.北京市區大氣污染的時空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02(S1).
[4]張遠航,邵可聲,唐孝炎,李金龍.中國城市光化學煙霧污染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Z1).
[5]辛佳.淺析我國城市大氣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創新導報,2013(23).
[6]蔣志學.人口因素對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以遼寧為例[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0(2).
[7]趙弘.北京大城市病治理與京津冀協同發展[J].經濟與管理,2014.28(3).
[8]張淑平,韓立建,周偉奇,李偉峰.城市規模對大氣污染物NO_2和PM_(2.5)濃度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6.36(16).
[9]郭蕾.蘭州市氣溫與大氣污染物對居民壽命損失年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9.
[10]羊德容,王洪新,蘭嵐,陶燕,米生權.蘭州市能源改造前后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經濟損失評估[J].環境工程,2013.31(1).
[11]付鐵,袁九毅.蘭州市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估算[J].甘肅科學學報,2004(3).
[12]DavidY.H.Pui,Sheng-ChiehChen,ZhiliZuo.PM_(2.5)inChina:Measurements,sources,visibilityandhealtheffects,andmitigation[J].Particuology,2014.13(2).
作者:彭鑫鑫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
- 上一篇:石漠化綜合治理休閑農業發展實踐分析
- 下一篇:農村畜禽養殖環境污染現狀和治理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