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7-06 10:30:38
導語: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圍繞建立濕地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目標,在制度建設、資金投入、管理措施、科技支撐、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等方面,探索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推動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支撐。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濕地分類(GB/T24708-2009)》標準,聊城市濕地可分為3類(自然濕地、湖泊濕地和人工濕地)7型,其中,自然濕地主要是河流濕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濕地、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濕地、洪泛平原濕地3型,湖泊濕地有永久性淡水湖1型,人工濕地有庫塘、運河輸水河、水產養殖場3型。聊城市濕地在維護生態平衡、改善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旅游資源、調節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何建立濕地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是城市管理者面臨的難題。
1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多年來,聊城市重視濕地保護和管理工作,在濕地保護宣傳、濕地資源調查、制訂和完善濕地資源保護發展規劃、打擊破壞濕地資源違法行為等方面成效顯著。2012年編寫了《聊城市濕地保護與合理開發工程規劃(2014~2020年)》,2013年實施了濕地生態環境修復工程,通過建設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小區、濕地多功能區等形式,建成濕地公園16處,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3處(東阿洛神湖、茌平金牛湖、東昌湖),省級濕地公園1處(小湄河)[1]。截至2016年底,全市濕地總面積已達15314.41hm2,濕地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1.76%,濕地保護率由2013年的24.7%提高到66.7%。
2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2.1生態供水矛盾日益凸顯。聊城市濕地均為季節性淡水濕地,其中自然濕地7113.04hm2,湖泊濕地2060hm2,人工濕地6141.37hm2,具有多泥沙、洪枯水量變化大等特點,除夏季水量充沛,大部分濕地蓄水為死水或無水可引,致使水源涵養面積縮減,水體自凈能力較差,水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減少,存在生態供水水源不足、水質不達標等風險[2]。2.2長效運行管護機制不健全。聊城市屬平原地區,濕地資源以干渠、河流為主,由水利、城建、電力等部門具體管理,因此,對濕地的保護管理、開發利用是一項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工作,牽涉面廣,目前,尚未組建運行管護機制及管理機構。2.3建設維護資金嚴重不足。據統計,近10年來,聊城市用于濕地保護的資金累計平均每1hm2不足100元。濕地保護工作是一項投入大、直接產出效益低的公益性事業,投入的濕地保護專項資金杯水車薪,無法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引領作用,資金缺口較大。2.4生態文明理念尚待提高。聊城市對濕地的管理與維護一直遵循傳統模式,部分管理人員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認識不充分,對生態文明的內涵、任務和工作要求把握不夠,導致工作思路不清晰,積極、主動性差。
3濕地長效保護對策
3.1建立濕地保護制度。根據《山東省濕地保護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制定聊城市濕地保護條例,將濕地保護、退化濕地恢復、濕地生態補償、濕地保護紅線、濕地生態系統評價、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動態監測和預警等納入法制軌道,使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形成較為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3.2加大保護投入力度。一是發揮政府投資的主導作用,形成政府投資、社會融資、個人投入等多渠道投入機制。二是健全和完善濕地生態修復政策體系,通過財政貼息等方式引導金融資本,提高中小企業或團體對濕地生態修復的參與度。三是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可在3處國家級濕地公園和1處省級濕地公園開展補償試點。3.3完善保護管理措施。一是組建綜合協調管理機構,由綜合協調管理機構協同保護管理、開發利用,協力做好濕地保護工作。二是掛牌公示,明確責任。根據濕地保護條例設置責任分工,將濕地流域、入濕地河流、濕地負責人姓名及聯系方式等詳細信息繪制在濕地規劃圖上,實現濕地資源管理“一張圖”。三是數據共享,實時傳遞。通過云平臺建設、網絡建設和第三方平臺對接等信息平臺的建設,實現設施聯通、網絡暢通、平臺貫通、數據融通。四是建立檔案,規范管理。針對濕地保護工作具體要求,對每個濕地登記造冊。五是加強監管,督導核查。建立濕地日常監管巡查制度,強化濕地建設項目管理,嚴格履行建設方案審查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依法打擊破壞濕地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六是定崗定責,管理考核。以水質水量監測、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濕地岸線維護、水工程運行管理等為主要考核指標,對濕地保護工作進行考核。3.4完善科技支撐體系。一是建設濕地生態實時監測網絡體系,提升濕地生態風險預警防范能力。強化頂層設計,從數據共享要求、數據安全管理職責、全業務網上協同、新興技術與濕地生態保護業務深度融合應用等方面明確平臺建設標準。二是探索濕地修復與可持續利用模式、濕地修復關鍵技術和濕地保護管理理論的科學研究,并加以推廣應用[3]。三是加強人才培養,推動現有科研成果轉化為實用技術[4]。3.5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一是濕地保護教育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為指導,建立宣傳陣地和教育平臺,構建“幕前幕后”“線上線下”的綜合宣教體系[5]。二是采取自然課堂形式,讓學生走進自然濕地,大學院校可以把實踐課開到濕地工地或工程現場。三是創新宣傳方式,提高群眾對濕地保護、綜合利用等工作的參與度、知曉率,增強群眾珍視濕地、愛護濕地、保護濕地的緊迫感、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馬斌,黎鵬志.城市濕地景觀生態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初探[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2):84-86
[2]馬學慧,劉興土.中國濕地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分析與評價方法[J].地理科學,1997,17(增刊):401-408
[3]張永澤,王垣.自然濕地生態恢復綜述[J].生態學報,2001(2):309-314
[4]劉春蘭.白洋淀濕地生態退化與恢復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4:42-43
[5]郎惠卿,林鵬,陸健健.中國濕地研究和保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364-377
作者:安秀剛 李亭亭 王金蓮 單位:1.山東省聊城市生態環境局臨清市分局 2.山東省臨清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