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分析論文:農村發展與社會理論透析
時間:2022-01-22 05:17:48
導語:農村分析論文:農村發展與社會理論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張顥工作單位:湛江師范學院思政部
一代新型農民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中成長起來。城鎮化是我國亟待解決而長期以來又沒有得到認真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我國目前依然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程加快,到2000年城鎮化率已經上升到36%,但仍然滯后于工業化的進程,并落后于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根據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基本經驗,我國要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必須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第一,推進城鎮化進程,能有效促進第三產業的繁榮和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第三產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顯現出來,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在工業化后期會超過第二產業。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日益要求第三產業提供日益增長的社會勞務服務。只有城鎮化才能有效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二,推進城鎮化進程,是加快實現工業化的必然要求。工業化需要集聚狀態,只有人類活動集中,才能降低工業生產的成本,才能產生集聚效應。因此,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要求。離開了城鎮化,工業化的效率就會降低;離開了工業化,城鎮化就會失去動力。第三,推進城鎮化進程,能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新動力。農民集聚到城鎮后,會對建筑業、服務業的發展形成有效拉動。他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必然帶來商品性消費上升,能有效增加市場需求,拉動內需,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第四,推進城鎮化進程,是解決“三農”問題最有效的途徑。我國人口大多數在農村,農業人口擁有的資源很少,單位土地的產出率、種植業的增長空間都很有限。農民要致富,唯一出路就是降低農業人口,增加非農產業的勞動力數量,增加農民新的收入來源。加快城鎮化進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一方面轉移出去的勞動力收入可以提高,另一方面留在村里的勞動力的產值也會提高,收入也可以增加。這是解決“三農”問題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徑。第五,推進城鎮化進程,必須加快鄉鎮企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成為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現實途徑和重要載體。鄧小平早就強調鄉鎮企業很重要,要發展,要提高。也曾指出,發展鄉鎮企業是一個重大戰略,是一個長期的根本方針。
第一,必須對弊端叢生的農村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理順農村基層政權之間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村管理體制曾多次變更。在“”號角聲中形成的、存在時間比較長的一種農村管理體制就是政社合一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的分級管理體制。這種體制適應了當時計劃經濟的需要,但卻嚴重地脫離了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生產力的實際狀況,制約和阻礙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進入新時期,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取消了這一體制,在農村建立了區、鄉、鎮等政權機構和村民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期間又幾經變革,逐步演進到目前的“縣—鄉(鎮)—村委會”結構。目前這種農村管理體制可以說基本適應了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的需要,但仍存在諸多弊端:首先,目前的鄉鎮機構基本上都是幾經合并而來的,鄉鎮數目雖減少了,但“吃皇糧”的人員卻并未真正減少,有的地方還有所增加,因此,農民的負擔并未從根本上減輕;其次,鄉鎮級別雖低,但機構龐雜,除了設置多個辦公室之外,還有所謂的“七所八站”,無形中助長了官僚主義現象的滋生,并進一步發展為權力腐敗;再次,鄉鎮政權和縣級政權之間的管理權限沒有真正理順,即所謂“條條”和“塊塊”的關系不清晰,使鄉鎮管理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最后,鄉鎮的主要領導大多是從縣里各機構抽調、委派下去的,他們很多人不能真正安下心來工作,全心全意地為農民服務,而只是把下派當作進一步高升的跳板。由此可見,目前的農村管理體制仍然是弊端叢生,使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民主政治的發展負重難行。因此,深化農村管理體制改革、理順農村基層政權之間的關系已勢在必行。首先,必須通過市場機制轉移一部分吃鄉鎮財政的人員,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一己之長。具體而言,地方政府可采取大量優惠政策,如低息貸款、稅收減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等措施,鼓勵鄉鎮機關人員從事第三產業或直接承包土地從事農業生產等,還可由政府安排一些人直接從事基礎教育工作,以緩解農村教師不足的壓力;其次,必須大力精簡縣區和鄉鎮機構,職能相似的盡量合并掉,可要可不要的全部撤消,不必強調和上面機構保持一致。另外,人口較少的縣市區和鄉鎮也可考慮合并掉,以減少財政負擔和管理成本;再次,理順縣區和鄉鎮的關系,按照權力下放、便于管理的原則,盡可能將大部分職能部門放到鄉鎮一級來管理;最后,縣區和鄉鎮一級的主要領導可通過直接選舉的方式實行公開競選。可以說,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它不僅涉及到幾億農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推動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民主政治的發展,因為這項改革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第三,必須徹底改革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破除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藩籬。社會文明應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城市政治文明和農村政治文明應同步發展。但我國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卻人為地分割了農村和城市的緊密聯系,使農村文明建設和城市文明建設二者分離、無法融合,嚴重地影響了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良性發展。我國當前的戶籍管理現狀是:把全社會人員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大類,農業戶口人員只有通過升學、參軍或招工等途徑才有可能轉為非農業戶口,這實際上把人們分成了兩個不同類別的社會人群,無形中造成了對農民這一群體的歧視。即便農民進城務工(即農民工),為城市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們在子女入學、就業、置業、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仍受到和城市人口完全不同的待遇。因此,從社會主義民主、平等的價值觀念出發來看,這一制度是十分不合理的;從經濟、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也不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不利于形成統一的市場和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本來就已處境極為不利的農村,在二元戶籍制度的作用下,其發展的空間就更為狹窄,無法邁進城市文明的軌道和融入到整個社會文明的大氛圍中去,最后就只能獨立前行,這就使得農村政治文明的發展同城市政治文明發展相比,顯得更為艱難。事實上,很多西方國家都是把農村文明融入到城市文明,把農業發展融入到工業發展的軌道上,才跨進經濟發達、科技先進的國家行列中去的。因此,對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已到了砸破堅冰的時候了。盡管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已進行了很多年,但依然是負重推進,像很多阻礙經濟發展和文明建設的東西,如官本位現象、人事檔案制度、職務終身制等都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可以說,這些現象的存在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都是極大的阻力。筆者認為,無論怎樣對戶籍制度作修補式的改革,都不如徹底取消這一完全不合理的制度更能推動社會的進步,特別是推動農村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取消戶籍制度之后,公安部門完全可以通過健全和完善公民身份證制度以及其他相關配套措施來管理好社會秩序。第三,必須切實推進農村法制建設,營造良好的農村法治環境。民主和法制是一對孿生兄弟,沒有民主就沒有法制,因為真正的法治是以民主為核心的,同樣道理,沒有法治也就沒有民主,因為離開了法治,民主也不可能維持長久。鄧小平曾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1]我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推進農村民主政治發展,不能只一般性地承認農民當家作主的原則,而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機制將農民的政治權利具體化。現在農村中普遍存在著重義務、輕權利,重感情、輕法治,重義氣、輕規范等現象,不少農村地區的管理方式是家族式的、宗姓式的、野蠻式的,由此而引發了不少違法犯罪現象。造成這種現狀的最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國歷史傳統中重人治、輕法治的積淀傳承所致,另一方面則是我國農村經濟的商品化、市場化程度較低,加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使得農村法治環境缺失、法治觀念淡薄,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為了推進農村法治的進程,首先,黨和國家必須加快法治建設的步伐,各級司法機關必須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次,必須大力加強農民的法治觀念教育。要教育農民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切不可軟弱忍讓,向強權和惡勢力低頭,要正確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各種權利,為推進農村民主政治的發展作出貢獻。第四,必須加大對非法組織打擊的力度,阻斷其對農村的滲透。在社會轉型時期,非法組織的產生是必然的,因為這個時期,國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都帶有過渡的性質,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各種非法組織便會趁機生成,在國家政策的空隙間活動,如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各種流氓集團、假借科學或宗教名義的各種迷信組織、帶有邪教性質的各種組織、帶有宗族性質的地方惡勢力組織等。這些組織把人員發展的重點都放到了農村,因為農民文化素質偏低,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易受蠱惑和欺騙。這些非法組織對農村的滲透,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民主政治的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首先,它踐踏了農民的民主權利,使農民陷入了一種不能自拔的境地,無形中剝奪了農民的自我意識;其次,地方性非法組織的橫行,嚴重地擾亂了當地的社會秩序并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有的地方造成了非法組織控制地方政局的怪現象,而有的地方則出現了地方政權組織與非法組織同流合污、沆瀣一氣的現象;再次,非法組織使用非正常手段操縱民意和選舉,使得基層民主制度形同虛設。針對非法組織對農村的滲透和對農村民主政治的踐踏、破壞,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要加大打擊的力度,要集中警力、重點突破,把一些危害嚴重、破壞力極強的黑惡勢力徹底鏟除,同時還要加強農村的日常治安工作,切實保障農民的安全和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構筑一個健康向上、祥和文明、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切實推進農村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
必須正確處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若干關系,全面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
第一,經濟建設與民主政治建設的關系。對于經濟與政治的關系,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曾經有一段精彩的闡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因此,就農村經濟建設與民主政治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而言,首先是經濟建設制約著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農村生產力得不到發展,經濟落后,必然導致農民民主政治意識的淡薄,因為在這種狀態下,農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能填飽肚子,生活得更好一些,而不是要更多的民主權利;農村經濟落后,也無法為農民參政議政提供各種具體設施和信息資源,如會議室布置、報紙雜志訂閱、電視電腦購置等都需要資金;農村經濟落后,還直接導致農村各種民主政治制度不能健全起來,如選舉制度、罷免制度、監督制度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建設,否則是無法建立起來的。其次是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切實的保障。農民民主意識的增強、農村民主制度的健全,可以極大地調動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的主人翁責任感,進而化作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另外,農村各種社會矛盾的化解,實行集約化經營,發展大農業,走向大市場等,也必須通過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才能逐步得到實現。因此,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應注意把經濟建設與民主政治建設統籌規劃,使二者協調發展。第二,經濟發展與人口生產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過分強調“人多力量大”,未能及時控制人口生產,因而使得我國人口急劇膨脹,導致了人口壓力過大的問題,同時也嚴重地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成為影響我國現代化事業的一個極其關鍵的因素。上世紀80年代以來,嚴峻的人口形勢迫使我國政府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從而有力地抑制了人口過猛增長的態勢。但從總體上來看,農村人口問題仍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并且也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是由于農村重男輕女、傳宗接代思想比較嚴重,加之計劃生育措施不力,使得超生、偷生現象較為普遍,造成很多計劃外生育;二是農村人口壓力逐步轉變為土地壓力、消費壓力、發展壓力、農業現代化壓力,使得農村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成果被人口增長所稀釋和湮沒;三是農村人口過多,造成了農村勞動力過剩,而城市目前又無力接納這么多剩余人員,因此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影響著社會的穩定。筆者認為,農村經濟發展必須考慮人口因素。要通過政策調整,逐步實現經濟與人口的和諧發展。首先,要逐步改變現行的以懲治為主的計生模式,代之以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的模式,形成計劃生育的良性運作機制;其次,用市場機制約束人口生育,使多子女家庭在市場經濟的競爭壓力下負擔顯得更為沉重,從而使其他人自覺地遵循市場法則,放棄多子多福的幻想;再次,加快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建設的步伐,實現人口的規范、有序管理,從根本上杜絕超生、偷生等現象的發生。只有實現了人口與經濟的和諧發展,農村現代化建設事業才能順利推進。第三,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的關系。當前,很多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是以犧牲、破壞環境與生態平衡為代價的。盡管這些地方獲得了一時的發展,但從長遠角度講,卻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經濟發展破壞了環境生態,而環境生態的破壞,卻反過來使經濟失去了發展的后勁并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等到這種災難達到一定的極限,需要花大力氣和代價來改善環境和生態的時候,無形中又阻滯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正視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使二者協調發展。首先,必須堅持在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謀求經濟的發展。因為大自然是我們生活的家園、生存的支撐,保護好大自然的生態鏈和環境鏈就等于保護我們自身。農村經濟完全可以通過良性循環的途徑獲得發展,即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釀酒業、食品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生態旅游業以及高技術含量產業。對于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明顯的工業項目,如造紙業、煤炭開采業、化工工業等,農村地區在科技水平和控污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盡量不要投產這些工業項目。其次,要在保護好環境和生態的基礎上,讓環境和生態反哺人類,如良好的生態環境可為農村的招商引資工作帶來機遇,提供發展的平臺。因此,環境生態的保護和農村經濟發展之間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關鍵是要正確把握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并充分利用環境生態的優勢促進地方經濟持久、良性的發展。第四“,外部輸血”與“內部造血”的關系。對于農村的發展,有“外部輸血”、“內部造血”以及二者的結合等幾種形式。筆者認為,對于我們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而言,各地農村之間的差別是巨大的,不可套用一種模式,而應根據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模式選擇。具體而言,對于已經發展起來、甚至達到發達水平的農村地區而言,應主要靠“內部造血”來獲得新發展,因為這一農村地區的“肌體”處于豐腴狀態,完全有能力實現自身“造血”;而對于落后、甚至極端貧困的農村地區而言,則必須通過“外部輸血”來實現,因為這樣的地區“,肌體”干癟,無力“造血”,國家應采取財政支援的方式使之首先脫貧,解決溫飽問題,然后再通過科技支農、教育支農、衛生支農、文化支農等形式使之走上致富路;對于處在中游水平、介于以上二者之間的農村地區,則可采取“外部輸血”與“內部造血”相結合的方式,因為這樣的地區雖具有一定的“造血”能力,但仍不夠強壯,如果適時加以“外部輸血”,則可使其迅速富裕起來。因此,就“外部輸血”與“內部造血”二者之間的關系而言,應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不可一概而論。第五,黨的政治領導與村民自治的關系。應當說,村民自治是我們黨為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發展農村民主政治而實行的一項重要政策,它本身就是我們黨發揚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體現,因此,村民自治與黨的政治領導之間并不存在本質上的對立,而是辯證的統一。但在具體工作和職能劃分方面仍須進一步理順關系,使二者既有所分工又融為一體。具體說來,一是,村黨支部與村民委員會在組織體制上要分開。村黨支部是黨的基層組織,接受上級黨委的領導,而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接受鄉鎮政府的指導,二者在領導成員的產生途徑上也不一樣,因而二者必須在組織體制上分開,不可混淆。二是,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必須在各自職權范圍內開展工作,不可越權行事。村黨組織主要管方向性的大事,如在農村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負責村民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層干部工作等,村民委員會主要管具體事情,如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治安等。三是,村黨支部要積極支持村民委員會依法行使權力。要堅決按照《村委會組織法》的規定辦事,對村里的重大問題,像經濟發展規劃、重要基建項目等,村黨支部應會同村委會,通過調查研究,提出具體建議,力求把黨組織的意見體現為村民代表會議的決議,上升為村民意志。四是,村民委員會應主動接受村黨支部的領導。村民自治是黨領導下的自治,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自治。村民委員會對村內工作中的一些大事必須主動向村黨支部報告,以得到黨支部的支持。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依靠群眾,把村里的日常事務工作做好。第六,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關系。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的傳統思想觀念比較濃厚,基本上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但這種傳統思想觀念并不主要表現為積極的一面,而主要表現為消極、保守和落后的一面,筆者這里姑且稱之為封建性的思想觀念。這種現象生成的原因,一方面與農村比較落后的生產力有著很大的關系,另一方面也與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和思想意識架構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即小農經濟)之上有著直接的淵源。當前,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的封建性思想觀念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1.迷信思想。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上天預先安排好的,相信上帝和鬼神的存在等;2.崇拜意識。包括對權力的極度崇拜、對“救星”的狂熱崇拜、對宗教的頂禮膜拜、對名人的追逐性崇拜等;3.平均主義觀念、“大鍋飯”思想。這是典型的“不患窮而患不均”的心態,即大家無論能力大小、力量強弱、貢獻多少,一律平均分配,任何人都不得有差別,否則即為不公,在當前主要表現為“仇富”心態;4.家族觀念、傳宗接代思想。把族規看得比法律還重要,重男輕女;5.哥們兒義氣。只以小圈子的利益作為做事的出發點,而不惜損害其他人的正當權益;6.奴性意識。喜歡順從別人,而缺少獨立自我意識,希望能碰到一個好主子,在其蔭蔽下生活;7.帝王情結。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飛黃騰達,且擁有三妻四妾、三宮六院、衣錦還鄉;8.復古思想。認為今不如昔,還不如回到過去的生活狀態里為好。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性思想觀念無疑會對現代社會進步的思想意識形成極大的沖擊,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它排斥了民主、自由、法治和平等的進步理念,無形地、潛意識地弱化了人們爭取自由、民主和平等權利的意志和決心。如有些地方出現的“村霸”“、鄉霸”等橫行一方的現象,其原因就與這些落后的思想觀念的存在密切相關。因此,黨和政府要不斷加強農村社會主義進步思想意識的宣傳教育活動,用先進的理論和思想武裝農民。當前要著重加強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的教育。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教育農民把握好、行使好自己手中的民主權利,要明確自己就是國家的主人;要教育農民不要有尊卑貴賤的思想意識,還要讓農民樹立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思想觀念。另外,為了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群眾還要自覺樹立現代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等。只有用現代文明中蘊涵的進步的思想意識武裝農民,農村的封建性落后觀念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