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保障研究

時間:2022-04-10 04:14:20

導語: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保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保障研究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統籌力度的加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絕大多數城鄉公共服務差距都有明顯縮減,但在社保、生態和市政設施等領域差距依然較大,個別指標甚至差距有所拉大。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明確民生保障職責,合理劃分政府間事權與支出責任;健全轉移支付體系,優化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完善財政管理機制,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際效果。

關鍵詞: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轉移支付;績效評價

1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指標體系

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公共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優撫安置、殘疾人服務等九個方面基本公共服務的國家標準。參照此標準,結合城鄉差距實際情況,考慮指標代表性、數據可得性等因素,我們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分為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文化生態等五方面,每方面包括4項指標,共有20項指標(見表1)。

2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情況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逐步縮減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在經濟上,全面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在社會上,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低保救助體系,構建基層衛生服務運行機制;在政治上,實現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保障廣大農民依法行使選舉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但是,我國城鄉差距整體上依然顯著,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問題仍然突出。2.1從年度發展看,城鄉各項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都有所提升,特別是財政投入類指標增長最為明顯2012-2018年,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全部5個領域20項指標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均有提升。增長最快的為財政投入類指標,如城鄉人均養老保險基金、醫療保險基金均增長1倍左右,城鄉平均低保標準、人均低保支出水平均增長0.8倍以上,典型反映了近年來我國在基本公共服務投入上的努力程度。此外,鄉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也改善較快,生活垃圾處理率、污水處理率均增長了1.2倍以上。2.2從年度對比看,城鄉在義務教育領域差距較小,在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領域差距較大2018年,城市有17項基本公共服務指標水平高于鄉村,鄉村僅在師生比、生均圖書、生均計算機指標略高于城市。城鄉差距較大的有三類:一是社會保障領域,城鎮職工的人均養老金、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分別是城鄉居民的20.7、4.9倍;二是生態環境領域,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綠化覆蓋率分別是鄉村的8.5、3.1倍;三是市政設施領域,城市污水處理率、燃氣普及率分別是鄉村的5.5、3.6倍,還有公共交通及文化設施基本都集中于城市,這方面的城鄉差距更顯著。2.3從發展對比看,城鄉絕大多數公共服務差距都呈縮減,但孕產婦死亡率、生均教育經費差距擴大2012-2018年,若以城鄉均衡為目標,有16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呈縮減趨勢,如生均計算機指標,已由城市為鄉村的1.4倍,轉為鄉村略高于城市,體現了我國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效果。非均衡趨勢的指標有兩類,一類是孕產婦死亡率、生均義務教育經費,城市高于鄉村的差距有所擴大;另一類是生均圖書、師生比,鄉村高于城市的差距也有所擴大,這看似鄉村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實際上反映了隨著城鎮化水平提升、城市學生大幅增加的現實,2012-2018年城市初、小學生分別增長了38%、17%,鄉村學生則分別減少了27%、33%。

3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對策建議

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是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要手段,新時代、新任務要求財政必須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充分發揮職能作用。3.1明確民生保障職責,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合理劃分政府間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是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前提和保障。按照國務院《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完善中央決策、地方執行的機制基礎上,應進一步明確中央在財政事權確認和劃分上的決定權,適度加強中央政府承擔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職責和能力。近幾年,中央已出臺關于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未來應進一步加快對文化、社會服務等民生領域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如對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及跨區域的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事務明確為中央與地方共同事權,并實行事權清單管理。3.2健全轉移支付體系,優化完善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的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在明確各級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體系。鑒于我國地域廣、人口多、城鄉及區域發展不平衡,及中央支出規模較小、大部分支出由地方完成的基本國情,應堅持公平為主、兼顧效率的基本政策取向,以均衡城鄉地區間財力差距、由地方政府統籌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體的轉移支付體系,同時注重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相協調、縱向轉移支付和橫向轉移支付相結合。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必須充分考慮城鄉地區間的支出成本差異,不能簡單按照東中西部區域劃分,需要進一步深入度量不同省份(甚至省內不同地市)城鄉間的支出成本,科學設置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分配因素及權重,在標準財政支出測算中進一步完善人均支出標準及各類支出成本差異系數,真實反映各地的實際支出成本差異,促進地區間財政能力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3.3創新財政支持方式,通過PPP模式、引導基金、購買服務等提升城鄉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適應各地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財政引導作用,建立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項目融資渠道。進一步推廣PPP模式、政府引導基金作用,支持城鄉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推廣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等模式,完善政府性存量資金與金融機構信貸定向投入掛鉤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支持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采用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國有民辦和轉制學校等多元辦學形式,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對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此外,還應進一步優化行政區劃格局,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推動縣改市(區)、鎮改街、鄉改鎮,提升城市發展空間,增強政府對城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3.4完善財政管理機制,以動態監控、信息公開和績效評價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際效果。一是完善轉移支付監督制度,構建涵蓋轉移支付資金預算及執行全過程的動態監控系統。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建設完善專項資金監控平臺和網絡系統,通過資金使用單位和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的互聯互通,實現對民生資金使用全過程的實時在線監管。二是推進轉移支付信息公開,提升社會公眾主動參與程度。對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專項轉移支付,還可以完善利益相關人參與渠道,提升資金使用效果。三是健全轉移支付績效評價。首先確定評價指標,指標體系的設置應注意長期指標和短期指標相結合,既考慮財政資金投入后的長期和整體績效,也應注重調動地方積極性、加快資金支付進度;其次選擇評價方法。既包括使用單位自評和財政重點評價,更應充分發揮第三方組織的獨立評價作用。廣東省早在2011年就開展了財政專項資金整體委托第三方獨立評價的試點改革,極大提升了財政資金績效評價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公信力;最后是應用評價結果。盡快將民生政策及公共服務專項資金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政績考核等相結合,切實提升其應用性。

參考文獻:

[1]趙寧.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狀況評價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8(58).

[2]郝靜.青島市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對策研究[J].公共財政研究,2016(6).

[3]王玉玲,江榮華,馬彥.財政共治:中央與民族自治地方財政關系基本框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

作者:趙寧 王立朋 常向鵬 王茹 陳楠 單位: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