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村鎮發展問題及優化對策

時間:2022-12-12 10:42:48

導語:現代化村鎮發展問題及優化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化村鎮發展問題及優化對策

1現代化村鎮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有待于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是現代化村鎮發展和優化的表現形式之一。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制約了現代化村鎮的發展,主要表現在:(1)信息化程度較低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體系不夠健全。農村專門網站平臺未能有效展現農業信息,信息服務農民隊伍未能健全。農民未能恰當重視,接收,掌握、理解和有效的運用農業信息。信息變化快、不同品種作物生產季節性強和周期長等問題,農民難以準確把握市場信息,市場風險依然制約農村的難度。集約化方面來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知識和質量安全意識較差,市場風險未能準確判斷,抗風險機制和承受能力薄弱,市場價格走低時,未能有效維護種植農戶的利益,由于得不到長期穩定有效的保護,極大程度上減少了農戶種植生產的積極性,威脅了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2)農業生產過程中專業性的人才和科技開發相對匱乏。老齡化,小部分棄耕,大范圍的耕地浪費,是困擾我國農村建設的問題,農民的收入得不到提高。許多農民缺乏學習與實踐,濫用化肥和農藥等,造成了土地的污染。在農業用水過程中,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農業用地依然過度開墾,未能進行育山育林,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產量。把農村各項小規模的農事活動綜合,改為集約化大規模生產,實際種植地區便會有所提高,而專人指導的管理耕作,便能夠達到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目的。(3)農民思想觀念較為落后,缺乏一定的市場化意識。農民小農意識強,沒有遠見,過分受制于傳統農業。而經營理念中,過分滿足既得利益,安于現狀。缺乏合作意識與集體觀念,樂于各家各戶單干,商品經濟思想未能改變,家庭經營者居多。重利輕學,意識淺薄,未進行長遠打算,文化道德素質較低,從思想觀念急需進一步轉變。1.2民主政治建設在村鎮難以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隨之快速發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在我國的不斷領導努力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現了一系列民主形式,不同的實現途徑也被創新性地探索出來,眾多農民群眾對基層民主建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民自身的眾多權益也得到了更為有效的保障。但我國目前仍然存在了許多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并且仍有很多挑戰,主要內容為:(1)農村基層組織存在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性缺乏的現象。目前來看,我國某些農村黨員干部存在思想觀念落后、組織能力缺乏,基層組織不負責任,凝聚力、組織力和戰斗力不起功效,思想僵化、責任退化、組織弱化,“三化”問題十分嚴重,致使黨建工作在農村的建設發展中作用難以得到正常的發揮作用。(2)人口流動變化引發村民自治發展新的問題。文化、道德等方面素質較高的村民,在一定程度上是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但我國目前農民存在大量流出的現象,這不利于村民自治的穩定。眾多素質較高的農民外出務工,一方面上看,村鎮中可以參與選舉的候選人減少,村委會班子素質降低,因此造成村委會工作水平的降低;而另一方面來看,留在村里的農民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沒有經過培訓學習,致使很多人并不能有效理解如何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義,從而容易引發民主的程序過分存于形式,民主決策易于成為少數村干部決策的保護傘。1.3村鎮文化落后現象亟需重視文化是影響現代化村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文化能夠帶動現代化村鎮的建設。近年來,鄉村發展愈發被國家提高關注度,從而鄉村文化問題愈加凸顯,由于鄉村文化建設缺少投入,基礎性的了解和規劃不全面,出現很多鄉村文化形象建設流于形式,盲目跟風的現象,未能在本質上對鄉村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視。(1)文化創造方式單一,過分注重形式。當前農村的文化活動被很多客觀原因影響,存在過于單調的問題,秧歌、大鼓和戲曲等演出出現在逢年過節時,活動內容較為陳舊,而且經費緊張現象時常發生,以及組織者往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導致業余文化團體更多的將自己精力放在演出賺錢上,缺乏平常的專業性練習,演員基本功水平堪憂,未能夠達到向百姓傳遞優秀文化內涵的目的。喝酒、吸煙、打牌、打麻將等娛樂方式,逐漸成為部分農村落后地區文化不和諧的代名詞,農閑時候空閑多,打牌和打麻將成為最主要的娛樂生活,秋冬時節,打牌和打麻將的風氣愈發傳播,某些農民沾染上賭博的壞習慣,造成家破人亡的后果,嚴重威脅了農村的和諧環境。(2)文化人才隊伍匱乏。在農村有相對較少的人愿意參加農村文化活動,而且愿意參加活動的農民也沒有文化活動的技能和活力,同時又沒有能夠領導村民進行組織和排練的文化領袖,導致農村很難開展有關文化類活動。除此之外,由于農村的基礎配套設施不全,待遇遠遠不如城市,許多文化工作者選擇另覓他處。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了鄉村文化無法進一步的發展。(3)在農民能夠對文化消費需求的承受支付范圍能力之內的文化產品相對匱乏。上一級政府機構對農村的文化建設投資不足,這一系列原因大大限制了農村文化事業的建設。目前,大多數地區農村文化活動基本依靠鄉鎮政府機構的投資撥款,不少鄉鎮原來在財務方面就比較困窘,所以文化活動更是少之又少。許多農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政府,有些地方雖然設立了“農家書屋”,但只是一個空殼子,其中的書刊和報刊很少,而且全部都是政府發放的,種類少、針對性和實效性低,沒有達到預想中的效果。農村文化建設資金極少,基本的文化活動也很難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無法發揮。政府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精力,主要投入在城市地區和鄉鎮地區,在對農村的投入與前兩者比起來遠遠不足。面對農民持續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文化產品具有一定針對性,這使得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

2現代化村鎮發展的優化對策選擇

2.1經濟方面。(1)加大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第一,應加大對農村工作的引導力度,增大對農村經濟的資金投入,尤其是要在項目和用地等方面給予農村經濟特殊照顧,農村經濟要發展,一兩種措施是不夠的,需要的是多種措施并行,共同壯大農村經濟。第二,要設立一些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在經濟發展中起首領作用的農民,使農民更加積極地發展經濟。(2)培養和引用農村經濟發展人才。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是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辦好農村教育是首要任務,對于偏遠鄉村應調整學校位置,合理布局,進行集中辦學,改善農村教育的辦學條件,嚴格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同時,要培養一些技術型人才,培養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人才,農業、林業、果木管理和家庭畜養等方面是農村職業教育的要點,讓更多農村人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為現代化村鎮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3)根據各個村鎮獨有的特色來找準定位,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根據村鎮的特色文化、風俗習慣、風土人情來進行策劃和實施方案,杜絕盲從現象,一味的做農家樂,而是要有獨樹一幟的創意。在農村發展經濟要就地取材,突出當地的傳統特色,發揮區域特色優勢?,F在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目光逐漸轉移到了養生,例如,綠色蔬菜、特色蔬菜種植是個優勢產業,把“農戶、基地、科技和合作組織”組合起來,構成蔬菜合作社的運營模式,建造出一個無公害、訂單化生產的新型蔬菜產業基地,對于農民收入問題不能只注重經濟效益,要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只有發展特色經濟,才能增加農民的收入,才能進一步推動現代化村鎮的發展。2.2政治建設方面。(1)要加強農村基層民主的制度化建設,制定基層民主建設立法。目前農村的基層民主制度主要是農民自治制度,它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改良,并提高其實用性。制度建設是農村基層民主的基石,只有不斷將制度進行改良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農村基層民主。要鼓勵農業生產方式進行變革,改變農民落后、狹隘的觀念,這樣就離村民自治更近了一步。(2)提高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宣傳力度,在宣傳形式方面要注重創新,不能一成不變。通過一些優秀的經典案例來轉變農民過去的心理定式,讓農民群眾能意識并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民主權利,并以此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3)加強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勵農民了解和掌握民主決策和管理的要求以及方法,提高農民的民主管理能力。例如,通過加強村鎮民主建設的宣傳教育,鼓勵群眾積極參加選舉、監督等重要活動,讓他們明白民主政治建設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息息相關的。宣傳教育的要有多種多樣的方式,目的是讓群眾真正明白,加強村鎮民主政治建設是保證農民群眾權益的重要手段。2.3文化建設方面。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文藝創作的資金投入。鼓勵文藝工作者到農村體驗生活,創作出貼近群眾生活的、積極向上的作品。同時,作品要在農民的消費能力之內,以農村為題材的作品在市場處于劣勢地位,國家應對文藝工作者增多鼓勵政策,使他們在創新文化工作過程中獲取一定的利益。農村文化的可發展空間大,但是發展資金不足,這就需要政府相關組織提供資金與人才上的支持,開拓農村文化消費市場。這些措施極有利于提高農村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加速現代化村鎮的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部分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同時它也是現代化村鎮發展的重要標志。通過鄉村文化特色來創辦鄉村文化產業項目,吸引游客來感受獨特的鄉村文化生活風情。通過親身體驗鄉村生活來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以鄉村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農家小院、田地等為節點,打造一條專屬鄉村文化產業的系統鏈。開展鄉村文化展覽,建造歷史文化長廊,創辦鄉村文化教育基地,讓游客了解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的特色和歷史。組織鄉村歌舞、鄉村風情、婚喪習俗、田園觀光、男耕女織、喂養小動物等表演和比賽活動,提供具有淳厚風土人情的文化活動。在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的同時,我們要堅持以生態文明為重點,處理好生產、生態與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通過“美化”、“綠化”和“規劃”等措施,發展鄉村振興,同時要堅持文化導向,通過文化的不斷滲透,實現鄉村文化產業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彥隨,楊忍.中國縣域城鎮化空間特征與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學報,2012(67).

[2]金其銘.我國農村聚落地理研究歷史及近今趨向[J].地理學報,1988(43).

[3]楊忍,劉彥隨.中國村莊空間分布特征及空間優化重組解析[J].地理科學,2015(9).

[4]杜連合.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環球市場,2018(2).

作者:侯秀芳 劉佳悅 劉威菡 尉春艷 單位:河北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