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評價研究
時間:2022-05-10 11:02:43
導語:西部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意義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能對西部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可以為西部農村各級政府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西部農村的發展水平由于受到自然條件、生態環境以及歷史基礎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和中部、東部地區農村相差較遠。要推動西部農村的發展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開展。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可以量化發展的各方面細節,為政府決策提供監測信息。有助于各級政府在尊重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立足當前,放眼未來,確定科學的發展目標和實施步驟[7]。其次,可以規范引導西部農村自身的建設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環境相互協調的發展,評價指標的設計要突出協調發展的本質,避免追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片面經濟發展。(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西部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在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從西部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還要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原則:1.科學性。指標體系的設計首先應該符合科學性原則,即遵循經濟、社會、環境各個系統發展的規律。選取的指標應該能夠反映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和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并且避免交叉重疊。指標體系必須結構清晰,邏輯嚴密。另外在對指標權重賦值時,應避免一些方法的主觀性偏差,如德爾菲法、頻數法等。盡量采取保證數值客觀準確的、合適的定量分析方法。2.系統性。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包括生態環境、資源與人口、經濟與社會在內的復合概念。所涉及的衡量指標也應該涵蓋各個系統。如反映農村生產發展水平的經濟指標,反映農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的社會發展指標,以及反映農村自然資源稟賦的環境指標等。這些指標構成的各子系統,形成了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機整體。選取的指標既要反映出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水平,同時也需要反映出其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潛在能力。3.可操作性。農村可持續發展指數評價體系的設計應在滿足信息覆蓋全面的前提下,做到盡可能地簡潔明晰,易于理解、便于操作。應當選取具有代表性、可比性、信息豐富的主要指標,摒棄信息重復的從屬指標。同時,還需要保證所選取指標數據來源是的可靠性,并且數據易于獲取和計算,便于應用。(三)指標體系說明與數據來源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在深入分析農村可持續發展內涵的基礎上,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并遵循以上評價指標設計的原則,通過數次指標的篩選和專家的嚴密論證,構建了農村可持續發展指數評價體系。該體系由4個層次(目標層、領域層、準則層、指標層)共21個四級指標組成(見表1)。一級指標即農村可持續發展指數;二級指標包括可持續發展基本動力和可持續發展支持能力兩個維度。可持續發展基本動力是能夠直接體現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素質和資源環境現狀的顯性指標,包括4項三級指標,即經濟發展、社會生活、人口素質、自然資源稟賦。可持續發展支持能力測度的是沒有轉化為產出的一種潛在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對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支撐作用的因素。包括3項三級指標,即人口支持、技術支持、環境支持。我國的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廣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12個省(市、自治區)。本文所使用的這12個省(市、自治區)相關指標的原始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1》、《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1》等相關年鑒或經計算整理得出。(四)綜合評價模型的計算過程表1的評價體系中,共有2個大項,7個小項,21個指標。這些指標是反映各領域發展水平的原始參考值,為了便于量化,指標所反映的信息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交叉。同時,不同的指標在不同時期通常會呈現不同的趨勢。直接利用上述指標分析各地區發展情況會導致交叉信息的相互作用,不同趨勢指標的影響相互疊加,從而出現綜合評價體系無法全面反映農村持續發展的實際情況。因此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這些指標進行降維,得出相互獨立的主成分,再通過熵權法給不同主成分賦予不同的權重,進而得出一個綜合指標來反映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情況。1.原始樣本值的正向化和標準化。表1選取的指標中,有些是逆向指標,如恩格爾系數,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農藥使用強度,化肥使用強度和萬元農業GDP用水量。在進行主成分分析前,對這類逆向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使用的方法如下:Yij=max{Xij}-Xij1≤i≤12(1)其中,Xij是逆向指標Xj的樣本。在表1中選取指標的含義不同,因此存在量綱和數量級上的差異,在用協方差矩陣進行主成分分析前,需要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本文中采用均值化方法進行樣本值的無量綱處理[8]。即:Yij=Xij珡Xj1≤i≤12(2)均值化處理后,各指標的均值是1,方差var(Zj)=(σj-)Xj是原變量變異系數的平方。因此均值化的指標在消除了量綱和數量級的影響的同時,保留了原始數據的所有信息。限于篇幅,這里不再列示12個省(市、自治區)的21項指標的正向化和無量綱化處理的結果。2.主成分的提取。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以不損失主要信息為前提,通過提取彼此獨立,不包含交叉信息的主成分來減少變量數量。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找到指標體系中關鍵影響因素,從而提高分析準確性和效率。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在進行主成分分析前,已經使用均值法對原始指標進行了標準化,因此不需要使用SPSS自帶的Z-Score標準化過程。對樣本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時,是以累計方差貢獻率超過85%作為提取依據。經過分析,在21個指標中,共提取了4個主成分,其累計貢獻率達到了85.587%。可以認為提取的4個主成分基本涵蓋21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見表2)。之后用因子的特征根和載荷矩陣,計算出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作為主成分各表達式的變量系數。主成分線性表達式①描述如下:T1=0.824D1-0.395D2+0.147D3+0.26D5-0.132D6+0.246D7-0.366D8+0.702D9+0.045D10-0.132D11+0.357D12+0.69D13+0.427D15+0.815D16+0.793D17-0.517D18-0.83D19-0.763D20+0.252D21T2=0.269D1+0.247D2+0.795D3+0.459D4+0.699D5-0.468D6+0.877D7+0.669D8+0.411D9+0.374D10-0.217D11-0.212D12+0.47D13+0.759D14+0.42D15+0.513D16+0.304D17-0.175D18+0.19D19-0.342D20+0.746D21限于篇幅,對剩余2個表達式不再進行列示。主成分線性表達式中,變量系數越大說明所提取的主成分對該變量的代表性越強。可以根據上述表達式對主成分命名:第一主成分T1命名為“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第二主成分T2命名為“社會發展可持續性”;第三主成分T3命名為“資源環境可持續性”;第四主成分T4命名為“人口素質”。3.用熵權法確定權重。很多學者為了對研究對象進行綜合評價,在得到多個主成分后,一般直接使用方差貢獻率或者將各成分特征值與特征值總和的比率作為權重,這種方法,計算簡單,但帶有一定的不合理性[9]。本次研究樣本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年鑒,數據完整,為了減少主觀性偏差,故采用熵權法來計算持續發展指數中各主成分的權重。熵權法是利用熵值來確定權值。某個指標的熵越小,其差異性就越顯著,在綜合評價中的重要性就突出,熵權也就越大。計算熵權時,首先使用上面得出的4個主成分表達式,計算出第i個省在第j項主成分的樣本值,再經過(3)式的非負化處理后,得:Zij=Tij-min(Tj)max(Tj)-min(Tj)(3)1≤i≤121≤j≤4其中,Tij為第j項主成分在第i省的樣本值。熵值的計算步驟如下:(1)第j項主成分下第i省的樣本比重Pij:Pij=ZijΣ12i=1Zij1≤i≤121≤j≤4(4)其中,Zij為經過(3)式處理后的第i省第j項主成分樣本值。(2)第j項主成分的熵值Hj:Hj=-KΣ12i=1PijlnPij1≤j≤4(5)其中,K=1/lnI,I表示指標數量,本文中主成分數量為4,因此I=4。(3)第j項主成分的熵權Wj:Wj=1-HjΣ4j=1(1-Hj)(6)熵權的計算結果如下:W={0.3173,0.2451,0.2624,0.1750}得出農村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評價模型如下:Z=Σ4j=1WjFj(7)其中,Fj為主成分分析得出了4個主成分,Wj為(6)式得到的熵權,Z為農村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
西部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
我國的西部地區土地面積占全國的70%多,2009年人口占全國的近28%,筆者將其作為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的對象。根據主成分分析得出的主成分表達式,計算12個西部省(市,自治區)在“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社會發展可持續性”,“資源環境可持續性”和“人口素質”子系統的評價指標,從而量化反映出西部各省市農村在可持續發展不同方面的優勢和不足。限于篇幅,僅列出各子系統中處于前五的省市。在“經濟發展可持續性”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別為:重慶、四川、陜西、廣西、新疆;在“社會發展可持續性”子系統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別為:重慶、陜西、四川、內蒙古,云南;在“資源環境可持續性”子系統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別為:四川、重慶、廣西、陜西、云南;在“人口素質”子系統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別為:陜西、四川、重慶、廣西、云南分析中可見重慶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比較明顯。近幾年重慶加大農業投入,改變農村原有的生產方式,以科技人員下鄉為紐帶,帶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在重慶的蓬勃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效的推動了社會生活的全面提高,從而實現了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陜西省則以人口素質為依托,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表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根據西部農村12個省(市、自治區)的各主成分計算結果,利用上述熵權法得出的綜合評價模型,計算西部農村12省市可持續發展指數排名(見表3)。表3中的排名次序與《中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檢測報告》中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村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排名基本吻合。我國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就是實現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環境系統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這充分反映了本研究得出的農村可持續發展指數評價體系的合理性。排名的細微不同主要由于指標選取側重的不同。本研究的指標體系除了反映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環境等子系統的基本水平以外,還在準則層加強了可持續發展支持能力的相關指標,反映出各子系統間的協調關系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潛在能力。農村可持續發展指數是綜合評價模型中“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社會發展可持續性”、“資源環境可持續性”、“人口素質”4個主成分的熵權求和的結果。排在前三位的地區分別是重慶、陜西、四川三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人口素質較高,加之近年來其地方政府有重點地開展環境治理和檢測工作,使得資源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同時又都是西部科技資源富集地區,可持續發展潛力較大。因此可持續發展指數在整個西部地區名列前茅。排名靠后的甘肅、青海、西藏等地區,相對來說經濟基礎差,自然資源供給有限,農牧業生產方式比較落后,人口、環境支持力度不足,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相對較小。因此農村可持續發展水平較低。
結論和政策啟示
(一)結論本研究在深入分析農村可持續發展內涵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構建了農村可持續發展指數評價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可持續發展體系中各獨立成分,在減少指標間的信息交叉的同時避免了有效信息的損失,提高了綜合評價效率。采用熵權法為差異程度較大或提供信息較多的指標賦予較高的權重,避免了傳統賦權法中主觀因素的干擾。這些方法的運用使得指標體系的構建更加準確、合理和客觀。最后利用綜合評價模型對西部地區12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綜合評估。(二)政策啟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是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相互協調的均衡增長狀態。它是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西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水平與中、東部比較,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1.立足眼前、放眼未來,因地制宜地搞好發展規劃。由于我國西部各地區農村在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素質以及資源環境方面存在差異,因此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科學發展原則,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制定發展規劃,選取適合的發展模式,突出本地優勢,有側重地發展。如農業資源相對豐富,農業生產條件好的西部農村地區,應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優化生產模式,突出農業發展優勢。而對于西部農村自然條件有限、資源較匱乏的地區,則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從加強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快非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尋求突破。西部地區的各級政府還應避免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單一發展模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社會進步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樹立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觀念。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西部農村人口素質。西部農村和中東部地區相比,人口綜合素質差,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甚至一些西部貧困地區還存在相當比例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也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些已經成為嚴重制約西部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政府應繼續加大貧困地區教育扶貧力度,確保農村兒童都能享有義務教育的機會,杜絕失學輟學現象。同時完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開展集中培訓與分散指導相結合等多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普及活動,推廣科技興農,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從根本上保證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后勁。3.增加環境保護力度,依法保護生態環境。近些年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日益凸顯已成為阻礙我國西部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竭澤而漁式的生產,在得到短期利益的同時,損失的卻是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利益和潛力,因此各地區政府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發展思路,改變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的發展模式。加強水土流失治理,統籌安排,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依法保護生態環境。
本文作者:劉輝工作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 上一篇:新農村人才培養與資源循環研究
- 下一篇:略論入學語言準備的城鄉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