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新思路

時間:2022-12-23 09:32:13

導語: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新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新思路

1前言

近些年來,國內政府強調重視完善惠農政策,通過各種方式加大農業投入,切實推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確保新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但是,與之相比的欠發達地區,在推進地方經濟發展中任有待更進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文章就制約重慶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針對性提出可發展戰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2制約重慶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2.1勞動者素質低

在貧困地區很多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工作不是很重視。慢慢的,就形成了農村人口素質低,整體勞動力綜合素質低下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目前國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很多農戶認為即使有再高的文化水平、再高的學歷水平,沒有很好地人脈關系,在城市找到工作也是很難的。在這種思想的作祟下,不少孩子提前綴學,提早加入了外出務工的隊伍。有的甚至舉家遷移,外出務工或做買賣,將耕地直接外包給別人。另一方面,留守農村的農民,不是婦女,就是老年人。這些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也沒有很好的機會去農職院校學習和深造。長久以來,他們更喜歡沿襲傳統的種養模式,采用傳統落后的技術。由此,想要通過他們肩負起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尚且存在很大的難度。

2.2傳統農業出資高、成本低

比較而言,貧困地區農業經濟相對比較薄弱,水利基礎設施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滯后,再加上近年來農業生產資料,如農藥、化肥、柴油等采購成本不斷上升,使農作物的種植成本增加,導致貧困地區規模化、機械化農業生產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實現,許多落后的農機具仍在使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速度較慢,生產效率低下。落后的農業技術和老化的種植模式很難支撐起貧困地區的農村經濟的發展,投入高、收成低的對比關系極大地阻礙了重慶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2.3小生產和大市場不適應

近年來,差不多每年都有因某種蔬菜價格偏低而爛在地里的情況,這與農民跟風種植有很大的關系,某種蔬菜貴了大家都跟著種,結果因種植過多,價格偏低不夠力氣錢運費錢而爛在地里沒人管。市場組織不力,市場信息不順暢和缺乏市場應對機制,特別是貧困農村經濟還沒有真正進入市場,農戶對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弱,成無情的市場風險的犧牲品和承擔者,從而制約貧困農村經濟的發展。

3重慶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新思路

新時期,縮小貧富差距,仍然任重而道遠。在全面實現小康化這個問題上,我們要繼續向貧困宣戰,實現區域開發與扶貧相結合,加快脫貧步伐。而對待這個問題上,重慶本地更應該抓住機遇,實現地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3.1重視并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

重視并加大對貧困地區經濟的扶持力度,本著金融和財政分工協作的原則,爭取做到金融投入有序,財政支撐到位,切實發揮政府財政的宏觀調控力度,實現市場融資與政府調控的協調配合,逐漸改善貧困地區落后的設施基礎,提升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硬件配置水平。同時,重視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重慶政府注意對貧困地區的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多措并舉推廣融資政策,支撐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繁榮和昌盛,共同發展地區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項目,為今后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硬實力支撐。

3.2加大并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綜合素質水平

農民綜合素質水平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軟實力,持續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民的基礎教育,擴展農業技術培訓項目,提升農戶從事勞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將有效提升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水平。實際上,貧困地區農民的綜合素質水平,普遍是不高的,在以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這一軟肋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其經濟收入水平的提升。由此,履行“本年大吉,教育為本”的基本國策,地方政府積極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優秀青年教師充實基層師資隊伍。動員一切可動員的力量,支持和提升貧困地區的綜合教育水平。同時,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不能脫離本地特色種植產業及支柱產業的項目,圍繞著這些關鍵點組織豐富多彩的實用技術培訓,切實提升民眾的綜合素質水平,為農戶增收增產提供可行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3.3提高并完善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

就貧困地區農村實情而言,勞動力過剩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更好地安置這些勞動力,建議切實發揮好跨區域流動中介機構的作用,多鼓勵組織形成勞工服務中介組織,有效保護用工單位、勞動者雙方的合法權益。消除不同區域間的就業制度障礙,形成一個開發的、有序的、統一的、城鄉結合的勞動力市場,切實保證勞動力間的有序轉移和流動。

3.4調整三大產業結構

單一的種植業需要向大農業、多元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力度發展加工產業與服務產業,推進貧困地區開展多種經營,優化產業布局,根據不同資源優勢創不同特色品牌,發展有地域特色、風情特點的產業。如可利用自然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或利用不同土壤情況,種植不同的經濟作物,培育和發展林果基地、食用菌基地、蔬菜基地,促進農業持續高效發展。

作者:李孟玲 單位:重慶市墊江縣永平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