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稅收政策探析
時間:2022-04-28 03:08:55
導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稅收政策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著農業商品化的腳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興起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本文從稅收政策的角度,概述了經濟合作組織的現行稅收政策,由于法律未明確界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法人身份,以及稅收優惠范圍過窄,并且稅收優惠缺乏系統性等問題,稅收政策對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真正的扶持力度受到削弱,因而,本文就此進一步提出了明確認定該組織為非營利組織,以及構建和完善稅收法律體系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稅收優惠;法律體系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帶動農業規模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方面起著突破性的作用。然而這一重要的利國利民的組織,在稅收政策支持上卻并不具備應有的優勢。
1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稅收政策現狀
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稅收政策尚未形成一個完整體系,現行的政策散布在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印花稅等若干稅種中,缺乏系統性。增值稅: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農村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業產品免征增值稅。《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字[2008]81號)進一步規定:自2008年7月1日起,對農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業產品,視同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征增值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本社員銷售的農膜、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免征增值稅;營業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對農村合作基金會專項貸款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的通知》(財稅字[1993]303號規定:對地方商業銀行轉貸用于清償農村合作基金會債務的專項貸款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法》規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獲得的非稅收入、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以及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印花稅:《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字[2008]81號)規定,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本社成員簽訂的農產品和農資購銷合同,免征印花稅。
2現行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
2.1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身份認定模糊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主要有三種形式:農村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專業協會。法律確定了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但并未明確規定其為企業法人、國家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還是社團法人。因而在是否將其認定為非營利組織這個問題上法律未給出明確的依據。而股份合作社,專業協會這兩種形式的法人地位還尚未明確,其法律權利得不到保護,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身份認定的模糊使得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運營存在風險,并且難以享受到相應的稅收優惠。
2.2土地流轉過程中的重復征稅
據了解,土地流轉是目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一大主營業務。該業務的流程一般為先由經濟合作組織與本村村民簽訂租賃協議,再由其將所有土地集中對外開展租賃經營業務,取得租金收入后,用于對村民的分配。該流程無疑有利于擴大土地規模,滿足受租人實現規模經濟的需求,從而提高了農村土地的利用價值。而與此同時,重復征稅就產生了。首先,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農戶簽訂租賃協議集中土地的環節,按現行營業稅的規定,村民應當就租賃金額繳納5%的營業稅;其次,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與受租方簽訂租賃協議時需再次就其租賃金額繳納5%的營業稅。這樣一來,實質上只有一筆的租賃收入繳納了2次營業稅。收入甚微,背負重大生活負擔的農戶本應獲得社會政策的扶持,而實際上他們卻在承擔著不合理的重復征稅,這無疑會帶來惡劣的社會影響。
2.3免稅范圍狹窄,稅收手段單一
在增值稅方面,僅對銷售農業生產者自產的農產品免稅,而對于社員分級、加工、安裝等初級農產品以及為社員提供的直接用于農業的各類生產資料,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納稅;在營業稅方面,僅規定商業銀行轉貸給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貸款利息收入免稅,而經濟合作組織本身非但不能享受營業稅稅收優惠,反而同上文所述出現被重復征稅。此外,針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稅收優惠形式大多局限于減免稅,而包括優惠稅率、稅收豁免、納稅抵免、虧損結轉、加速折舊在內的其他優惠手段,沒有得到充分地利用。總體而言,我國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稅收支持力度不強。
3完善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政策建議
雖然部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或者其部分項目從表面看,具有營利性質,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其絕大部分的收入最終用途駛向對村民的分配以及其他農村公益項目。而一直在農村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勞作的農民們,收入微薄,家庭供養人數較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其共浴改革開放之風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載體。因而,我們建議完善非營利組織的認定標準,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認定為非營利組織,確保其享受到更多的稅收優惠,體現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政策意圖。
作者:張楠 單位: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